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1 14:14:07 作者:笔尘

教案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六年级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301510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线与角》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课本第115页总复习第1题-6题。

复习目标。

经历回顾、梳理、反思所学知识的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加深对“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再现所学的知识。

复习所学的方法及策略。

提出疑难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得指导。

点明课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指导复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们学会了解决哪些类型的百分数问题?你能举例说明吗?

解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

解决有关问题。

百分数的解决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

问题数的实际问题。

能列方程解决问题。

能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的第1-6题。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最后,教师可根据实际再编一道与此题相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再组织较对。

2、第2题。

本题解法不是唯一,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能提供合理的算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第3--6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巩固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比的认识(一课时)。

复习内容。

课本第116页至第117页总复习第7题-12题。

复习目标。

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熟悉比与除尘、分数的关系。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比的认识”这个单元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你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比的意义。

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求比值。

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二、指导练习。

完成复习中的第7题至12题。

1、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2、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有5枝钢笔),接着,让学生独立填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发现如下规律:

(1)两个正方形的边长比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相等。

(2)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比与这两个正方形边长的平方比相等。

4、第10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5、第11、1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四、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空间与图形(一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能正确辩认度画出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正方体的个数不超过5个);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过程。

一、引入。

板书课题:圆、图形的变换、观察物体。

二、指导复习。

1、通过圆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

概念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圆周率:加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d=2r或r=。

公式c=2r或c=d。

s=r2。

(3)操作技能:学会用圆规画圆。

2、我们将结合解决总复习中的相关题目,复习“图形的变换”和“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中的第13题至第22题。

1、第13~1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第17题。

先让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

接着,让学生计算出涂色部分的周长和面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时行再次交流。

3、第18~2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统计(一课时)。

复习内容。

统计,课本第121页至第122页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13题至20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能正确辩认度画出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正方体的个数不超过5个);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立方体的数量范围,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统计。

二、指导复习。

在统计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整理知识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根据要求把复式统计图补画完整。

能根据复式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总复习的第21题、22题。

第2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指名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哪些信息。再让学生高瞻远瞩观察统计表下面的四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指名说一说从每一幅图中分别获得哪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2、第22题。

(1)画图、展示和交流。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b、根据图中所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五、作业布置。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年级《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六年级北师大版数学电子课本

北京的胡同说的是作者是胡同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到了外国也不望北京的小胡同,尤其是说到新加坡时,在那里看到只剩下最后那一条小巷子,倍感凄凉,只能到那里品尝一下北京的小食。并希望北京也不要像新加坡那样子,要留下自己本身的特色。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毛牛.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听导游介绍,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导游说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想,若到那儿去拜访朋友,九拐十八湾的,等找到门了,恐怕人也要拐晕了。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这对于我们这些南方游客就更显其魅力了。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1.《简爱》读后感。

2.读后感大全。

3.古船读后感。

4.米读后感。

5.关于史记读后感。

6.红岩读后感。

7.《大学》读后感。

8.致教师读后感。

9.《致教师》读后感。

《线与角》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本册的图形变换知识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轴对称后的图形,具体:

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例如: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形c的轴对称图形d。

有反应。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3.57.010.514.021.031.5。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8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六年级《北京的胡同》教案设计六年级北师大版数学电子课本

棋盘式的胡同错落有致,静谧的北京就这样被融入了胡同深处,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细细品味,静心伫立,于老胡同中品味老北京曾经清晰的存在,品味一场场古老文化的积淀,品味一个个时代的变迁。

“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永远是如此地真实而鲜活。我曾去过北京的胡同,青色的石板路、古朴的房屋建筑,都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北京始终拥有属于它自己的那一份灵魂的味道,它不同于上海的灯红酒绿,也不同于江南的安逸舒适,这皇城根下的古朴,这老城的慢节奏就是专属于北京的真实,我们来到北京,更多的是来寻找这份真实,而非是来观赏镶嵌在古老胡同中的现代化产物的。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在物质文化膨大盛行的今天,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捍卫这份胡同文化,避免整个城市陷入为功利争抢土地而破坏传统的泥沼,更需要的是一份共识,让我们来共同维护城市的记忆和遗存。正如萧乾在文中所说,“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街,多留几条胡同。”

每每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北京城,比起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更愿走进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而那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便是那老北京的小胡同永恒的魅力所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六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1、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14人。

2、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思想要求上进,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3、已经接触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关的数学技能,也能对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智力上已达到一个“综合发展”的层次。

4、不可否认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所以在这期末阶段里,组织学生全面复习和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总复习更具有重要意义。

5、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从一学期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与审题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复习里,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牢固理解并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意义,会画对称轴。

2、使学生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一到二步计算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提高解题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5、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2、空间与图形:第一单元:圆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4、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本学期总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以及统计”三大部分自己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对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整理,整理后全班交流有特色的整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结合总复习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使复习具有针对性。

四、复习重难点。

本册的重点是认识圆,百分数应用题和比的认识。

1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2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计算。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本册的复习难点是百分数应用题、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和比的应用。

五、复习方法。

讲解法、归纳整理法、练习法、讨论交流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后进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的设计要分层,指导要分层。

六、复习时间安排:

1、百分数的应用。用百分数的意义和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稍复杂的分数百数应用题。

3、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4、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讲练结合(期末特训)12.24--12.28。

给学生一些综合性的测试卷,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第三阶段:分层复习,查漏补缺12.31--1.4。

给后进生特别的辅导和指导,查漏补缺。给优等生多做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七、复习措施:

1、全面系统地对整册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讨论、合作学习等多形式的组织复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巩固已学过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复习和整理,重视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法则、性质系统化。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加强比较,(如求比值与化简比)使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强化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常见数量关系的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5、强化能力培养。在复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复习四则运算,在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的基础上,经常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运用计算方法的能力。又如,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测量和画图的技能。

6、加强反馈,注意因村施教。复习时要注意抓重点,有针对性,加强反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7、适当补充设计练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做好复习转差工作,尤其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成立互帮小组。

9、以说代做,以听代练,以练代讲,有重点、有系统的进行有效复习检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线与角》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总复习

1、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y/x=k(一定)。

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最后作出结论。

反比例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数学好玩。

1、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2、用“数对”确定位置: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例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2、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例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上(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

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50、51页的内容,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6题。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一、激趣定标

1、20÷5=(20×10)÷(×)=()

想一想:什么叫商不变的规律?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3、我们学过了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19年秋季学期即将结束,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七、认真搞好期末总复习。本学期的复习,有相当的份量,内容较多,任务也相对繁重。本学期的复习先拟定了复习计划,掌握了目的要求,明确了重难点及关键,拟定好了课时分配情况。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复习,同时又灵活运用,对复习了的知识,又编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力争人人掌握,做到了一课一得,个个过关。

第2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3页。

《别挤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别挤啦》。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课前准备:

查找作者狄更斯先生的相关资料。

一、了解作者,背景铺垫。

1、根据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来介绍狄更斯先生,充分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特点。

2、老师概述:狄更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的一切,追求真善美,倡导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他一生著作颇丰,共有近二十部中长篇,著名的有《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雾都孤儿》等,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有条件的利用课件出示,无条件的可利用黑板出示。)。

2、反复朗读,读出世界包罗万象之“大”,相机理解两个指代语“我”、“你”:既指课堂上的师生,又指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人,实指全世界各地区各种族的所有人。

3、出示诗句:“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a)问题导读:世界究竟有多大?(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自由”、“敞亮”的快乐。)。

b)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这里没有(国界、种族、肤色、阶层……)之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说话、高歌、玩耍……)。(画的留白处由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像,大胆进行“补白”。)。

4、出示诗句:“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a)问题导读:这世界究竟有多自由?(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尽情追求”、“追求最好”的乐趣。)。

b)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要尽情地追求,我在中追求(成功、快乐、自由……)。”

5、出示诗句:“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a)导思拓展:我们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应当如何保证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b)通过“留白”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规则”与“道德”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

“当我(尽情地高歌)时,我应当不影响别人休息。”

“当我(善意地对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我应当想到他的心情,尽量不伤害他的自尊)。”

……。

6、小结学习,揭示课题:自由的天地里,我们尽情地追求,追求善良、追求宽容、追求尊重,追求一切最美好的人格。我们之间没有压抑,不道德行为已远离了我们。这样的大世界,容纳了我,也容纳了你;这样的大世界,也正是作者狄更斯先生追求的王国。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别挤啦》(板书题目)。他再三呼吁“不要挤!”(出示诗句“你,不要挤!”,使第一节诗歌完整起来。)。

7、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三、深化理解,感悟诗意。

2、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歌。

3、学生交流:

a)做个有良知的人,不要挤掉道德,留住:真诚、宽容、善良、和平、平等……。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对这节诗歌的理解。

5、分角色朗读这节诗歌:

a角色: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

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b角色: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

面对着它,我应当问心无愧:

给别人生的权利,活的余地。

c角色(a+b):不要挤,千万不要挤!

(先分a、b、c三部分内容读,再分角色串读整节诗歌,意在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明了这节诗歌的意思。)。

6、朗读全诗,鼓励背诵。

(在多次品读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提示语的帮助,学生尝试背诵全诗,从中体味:敢于挑战,追求成功,也是不能挤走的良好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思维,模仿写诗。

在这首诗歌里,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先生大声高喊“别挤啦”,他请大家千万记住:“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他用形象有趣的语言和笔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让人们在阅读诗歌中受到生动的道德教育。

(学生思考片刻后自由写诗,写后进行交流。课后可将所写的诗歌粘贴上墙,便于更多的同学长时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__70=125__8=40__5=11+7=4+25=。

70__50=8__125=5__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__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主题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__25=100(人)或25__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__25=25__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__b=b__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__5)__2方法二:25__(5__2)。

=125__2=25__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__5)__2=25__(5__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__6)__10()15__(6__10)。

(125__80)__3()125__(80__3)。

(12__25)__4()12__(25__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__b)__c=a__(b__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__26=()__()8__2=2()。

a__b=()__()a__()=15__()。

125__7__8=()__()__7(40__15)__[]=40__([]__6)。

25__(4__[])__([]__4)__132__4__6__5=(4__6)__([]__[])。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6、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别挤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诗歌内容,使心灵受到感染及教化,懂得我们的生活需要真诚、善良、宽容等。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理解“别挤”的含义,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及教化,懂得我们生活需要真诚、善良、宽容等。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挤”,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听过、看过或亲身做过的“挤”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板书“别”“啦”,学生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背景铺垫。

1、师:你对作者狄更斯了解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狄更斯。

2、媒体演示:狄更斯的头像。

师:老师还查找到了比较详细一点的有关狄更斯的资料,你们读一读。

生自由读: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等。马克思把他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

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歌的写作背景来学习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写作用意.)。

3、师:你认为狄更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答略。

三、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能把这首诗歌读正确、流利吗?先自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师:抽生分小节朗读,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师:齐读诗歌。

师小结:短短的时间,同学们就能把这首诗读正确、流利,甚至有的同学还能读出自己的语气,读得声情并茂,真不错!

四、深入研究。

师:如果你们能细心品味这首诗歌,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请同学们细细的品读这首诗,边读边圈画,可以动手写一写批注。如果有疑问可以由小组同学帮助解决。

生品读诗歌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第一小节。

1、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生1、“你”指的是没有道德规范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生2、挤的意思是不道德的行为。

生3、我知道容纳的意思。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

生4、……。

2、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生: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可能是指思想上的追求,精神上的需要。

师:出示“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这里没有之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

3、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生:你可以尽情地追求,指的是自己想要的一切。

师:出示“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要尽情地追求,我在中追求。

4、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不能侵犯别人的权利。不能让别人感受到压抑。

师:我们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应当如何保证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师:出示“留白”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规则”与“道德”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

“当我()时,我()。”

生读诗歌第一小节交流。

(只有保证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才能自由追求最好的一切。狄更斯呼吁人们摒弃不道德的行为。)。

师:诗歌的第一小节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要容纳别人,不使别人的感情受到压抑。朗读的时候应该胸怀宽广语气是告诫的语气。)生齐读第一小节。

生汇报交流第二小节。

生1、不要把善良从内心深处挤走,

生2、不要把道德从内心深处挤走,

生3、不要把良知从内心深处挤走,

生4、不要让丑恶挤进心灵,……。

师:丑恶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丑恶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猜测、妒嫉等不良心理,丑恶心态。

生:只要善良、严防丑恶、要有道德、要做好事,要对每一天负责……就能问心无愧。

师:面对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你问心无愧过吗?

生自由说(若无愧,则赞扬。若有愧,人无完人,谁能无过,改了就是好样的。

师:把第二节诗中的“你”换成“我”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问心无愧。

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狄更斯不仅呼吁人们摒弃不道德行为,还希望世界上的人们真、善、美,能和谐相处。

师:世界这么大,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还要一再呼吁“不要挤,千万不要挤”?

(照应开头和题目,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五、概括中心。

师:齐读这首诗歌,想一想作者通过本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启发人们,不要为了获取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要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和别人平等和谐相处。

师:丁丁和冬冬学习这首诗歌时有了他们不同的发现,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默读我的视角。填写自己的阅读视角。

(生填写自己的阅读视角)。

六、总结升华。

师:这是一首能让人的心灵受到洗涤的诗歌,它表现了狄更斯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的一切,追求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也受到洗涤和净化。

(生齐读)。

七:作业超市。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仿写第二小节。

北师大六年级上数学教案范文

实践要求: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9——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2、数学思考:如何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3、问题解决:可以通过比较、思考、交流的方法,经历计算对自己的理财方案作出解释。

4、情感态度:感受理财的重要性,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习理财,培养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会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老师最近看了一套《贝贝熊系列》丛书,是关于培养孩子理财能力方面的书籍,读了以后觉得受益匪浅,在动物界,贝贝熊通过学习能做到对自己的财富有计划、合理支配,我想我们通过这一单元前面的学习,也能够对我们的财富进行支配,你们同意吗?那好,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也能合理支配自己的财富,即掌握《学会理财》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谈话,轻松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二、任务一。

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聪聪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他设计的一个工程中标后,老板奖励他8000元的奖金。再过6年聪聪就要上大学了,爸爸决定把这笔钱存入银行,留给聪聪上大学用。(存款方式为整存整取)。

(1)小组合作,做出3个存钱方案。(提示:小组先商议好方案,然后写到学案上)。

(2)并算每种方案可获得的利息。(根据小组制定的三种存钱方案,组长做好合理分工,计算利息,为了便于计算,我们计算利息的时候,只考虑本金)。

(3)议一议:你认为那种存钱方案?为什么?

三、小组汇报、展示。

四、任务二。

聪聪一家三口,妈妈每月的工资是2160元,爸爸每月的工资是4180元,爸爸的工资中还要缴纳30多元的个人所得税。过6年聪聪要上大学,请你帮聪聪家做一个零存整取的计划。

零存整取:零存整取是银行定期储蓄的一种基本类型,是指储户在进行银行存款时约定存期、每月固定存款、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种储蓄方式。零存整取一般每月5元起存,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只有一次补交机会。存期一般分一年、三年和五年。

(1)计算聪聪家每个月的结余。

(2)根据聪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存钱计划,并说明理由。

(3)按照你的存钱计划,算一下,到期能取回多少钱?

知识链接:零存整取利息计算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额×累计月积数×月利率。

其中累计月积数=(存入次数+1)÷2×存入次数。据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计月积数为(12+1)÷2×12=78,以此类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计月积数分别为666和1830。

五、分享收获。

六、课下作业。

为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零存整取的存钱计划。

板书设计:

收入:2160+4180=6340(元)。

支出:2500+800+200+160+30=3690(元)。

结余:6340—3690=2650(元)。

《别挤啦》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四、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

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