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的中秋(通用12篇)

时间:2023-12-14 17:26:18 作者:紫衣梦

拥有优秀作文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表达观点和理解课堂内容。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中秋月下看烧塔

说起泉州的中秋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拜月娘妈盼好运;笋江泛舟诗意浓;博饼声中状元来……而我最喜欢安平桥畔月下看烧塔。

晚上7点,我们来到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附近的空地上散步赏月。咦,桥的不远处伫立着两座约三米高、底部半径一米多的砖塔,,与十几米开外的白塔交相辉映。我好奇地问:“这里要举行什么活动?”爸爸耐心地解释:“这是安海镇一年一度的中秋烧塔习俗。”我赶忙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叫‘烧塔’。”爸爸笑着说:“中秋夜孩子们拾碎砖搭成塔状,塞入柴草点燃,就是‘烧塔仔’的游戏。”了解什么是烧塔,我的兴趣更浓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两座尚未点燃的塔。

晚上八点多,月亮升起来了,形成月映古桥的有趣景象。就在这里,点火令响起,“轰”的一声,塔内的稻草和木柴被点燃,一阵浓烟过后,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奇怪,围观的人群怎么纷纷往塔里抛撒白色的粉末呢?我想了想,说:“一定是在撒米,希望五谷丰登。”老爸摆摆手,说:“是在撒盐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爷爷摸了摸我的脑袋,说:“撒上盐巴火会烧得更旺,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原来是这样呀,我高兴地向旁边的小孩要来一点盐巴,用力往塔里一扔,立刻听到“噼哩啪啦”的声响,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

多么有趣的中秋烧塔活动,可我心中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奇特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爸爸当起民俗专家,说:“元朝时泉州百姓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以烧塔为号,逐渐演变成孩童的娱乐活动。”

中秋月下看烧塔,我观赏到圆圆的月亮;认识本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热闹、祥和的气氛,真是一举三得呀。

月下中秋作文

又是一年中秋啊!我心里感叹着,可惜,爸爸人在北京忙碌的工作着,又是一个名不符实的团圆节。

团圆节,也就是中秋节,这个节日本该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可是到了我们家,却未免有些冷清,皎洁的月光洒在床上,像镀了一层银,“吃饭了!”一声呼唤打破了我的遐想,我立刻清醒过来,打开卧室的门,缓缓地迈着步子来到了餐厅。

我无精打采地扒着饭,“怎么了?”妈妈向我询问。我将筷子放下:“妈妈,难道爸爸就不能在中秋节陪陪我们吗?”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李旭,你要知道你的爸爸非常忙,你要替他多想想。”“我不听,”我愤怒的说,“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再工作,中秋节也不回家,妈妈,你为什么要替他解释。”

这时,弟弟被我吓哭了,妹妹也被我吓得瑟瑟发抖,妈妈叹了口气:“唉,你爸爸不工作,哪来的钱,哪来的新衣服,哪来的好吃的?他这也是为了你们好啊!”妹妹也随声附和:“就是!就是!”“叮咚!”一声,门铃突然响了起来。是谁?我疑惑地打开了门,呀!是从北京千里迢迢赶回来的爸爸。爸爸笑着说:“刚才是谁在说我的.坏话呀!”原来爸爸听到了呀!我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像个红苹果。

这是个最美好的中秋节!

中秋月下作文

月,对我而言是不单单只是一个神秘字,更是一位神圣的朋友!夜幕降临,云气尽收,天地间到处充满着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挂在了天空中,就像晶莹剔透的玉盘一般。月光映照在大地上,大地好像被铺上了一层银色地毯,月光洒落在江河中,一阵微风迎面袭来,让江河泛了一阵阵涟漪,江河上亮如不昼。夜深人静了,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

它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梦里,耳边时不时的响起:“月儿弯弯似小船,每天跟我一起玩”。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将月亮当作我的.知音,当作我可以倾诉好友。每当有高兴的时候,我找它炫耀,我一个人乐呵呵的道说自己的心情,它沉默不语,只是静静的看着我,但是我依旧能感觉到它也在开心;每当我有难过的时候,我找它渲泄,我一个人气呼呼的道说自己的心情,它沉默不语,只是静静的看着我,但是我依旧能感觉到它也在难过。任何事情,我都会向它倾诉,而它不安慰,也不斥责我,只是静静的望着我,陪我一起难过,开心,生气,我俩总是形影不离。在不知不觉中,自己都渐渐的长大了,虽然已经不像小时候总是依赖它,但它依旧不变的挂在空中,俯视着我,陪着我。

今日中秋之夜,我走出房间,来到河边,只见深邃的夜空中,依旧挂着那一轮明月,有几缕白云在其身边飘荡。朦朦胧胧的月光映照在河面上,也照在我的心上,一切都犹如一明镜子一般开阔。

月下话中秋作文

五仁里一定有核桃和芝麻。

有琐碎的生活,和打水的井。

有灯火通明和黄昏无声。

有蹒跚的记忆和看门黄狗。

有鞭哨响在空旷的田野。

远处的.云和幕布,一盏孔明灯。

一抹幽深的光。

(二)孔明灯。

首先是光。在夜晚的胸膛上。

燃起奔跑的火线。

在粉蝶的翅膀打上烙印。

有唇角留下的吻痕。

有晚秋斑斓的遗训。

(三)今夜的月亮。

它和我一样,需要隐藏。

它住的幔纱帐房也住满了蚊子。

嘈杂会贴在墙壁上。

我和它一样,在夜晚出没。

用黑色墨汁在黑夜写出黑夜。

并,让它泛起黑色的光。

先于我入睡之前。

到达,拥挤的地方。

(四)桂花的花枝上应该站立一把斧头。

那些拥挤的地方,委实需要。

一把锋利的决定。

在芳香开起来时,请走睡意。

这样的虔诚应该像木本一样铿锵。

卷起夜晚的帘子,给一场雨。

逃走的机会,目送它抵达树梢。

赠予开放。在空着的盘子上。

摆满站立的理由。

(五)对影。

想象会突然醒来。

贴在呼吸者的必经之路。

月光和弄堂,草芥和对影成双。

一壶酒,或者一棵高粱。

中秋月下作文

今天是中秋节。我爸爸妈妈来到我爷爷奶奶家。

下午在家里看到了很多水果和棱角。最让我好奇的是,有一种莲藕和我们平时吃的`不一样。我问奶奶:“奶奶,这是干什么?”奶奶回答:“为了月光。”我又问奶奶:“什么叫‘敬月光’?”奶奶说:“晚上,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眼前。”我很期待。终于到了晚上,看到奶奶在院子里摆桌子。我奶奶让我拿三个梨,三个苹果,三个月饼,九个棱角,放到桌子上的盘子里。我来回跑了几次,汗流浃背。我看见奶奶还在桌子上放着红柿子和圆柚子。奶奶说:“现在最重要的就要出道了。”哦,原来是莲藕。奶奶说:“这‘叶’藕,就是全家健康,子孙发达。”然后,奶奶说:“把这些丰富的食物放在桌子上,邀请月亮来我家大吃一顿,希望家家户户都圆圆的。这就是所谓的‘敬月光’。”我想想就点点头。这时,爸爸和爷爷一起放烟花,五彩斑斓,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时,我抬头望向月亮。嘿,月亮在哪里?月亮也喜欢和我玩捉迷藏吗?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今天下雨了,月亮也不出来了。”我恍然大悟,点点头。

虽然今天月亮和我玩捉迷藏游戏,但是我们看不到圆圆的月亮,我们一家人一起吃了顿团圆饭,所以别提我们有多开心了!

月下话中秋作文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古诗今译】。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中秋月下作文

今天是中秋,可天气并不像平日一样睛朗,而是有些阴沉沉的。吃过晚饭后我与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院里赏月。可我抬起头却迟迟不见月亮出来。

我们在天空中努力寻找着月亮的影子,这时我突然看到对面楼顶上有一丝亮光,我看了好一会才发现那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月亮,原来它躲在云层后面呢!我把它指给妈妈看,妈妈先是仔细看了看,然后开心的指着月亮对大家说:“看!那就是月亮,月亮被厚厚的云层遮住啦!”我们的目光马上转移到了妈妈指着的方向,希望害羞的月亮姑娘快点出来。

看着那微弱的月光,我突发奇想,此时天宫上说不定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狂欢聚会,它们一定是放了烟雾弹,不想被我们看到。或许他们正在敲锣打鼓,又或许七仙女正在为大家翩翩起舞,也许各路神仙也都来到了广寒宫,一起来团聚……我一边想一边等,月亮却迟迟不肯露出头来。

正当我们认为月亮可能不会出来时,爸爸突然喊了一声:“快看!快看!出来了!”出来啦?我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往天上看,只见月亮周围厚厚的云层被风吹散了,只留下了几丝云雾,月亮的光此时格外明亮,把原本漆黑的夜空也照亮了。在月光的映射下,云朵呈现出七彩的颜色,最里面一圈是淡淡的蓝色,再往外看依次是紫色、橘色、棕色……层层叠叠的光晕十分漂亮。

终于,月亮整个跳了出来。我看着它,银色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皎洁的几乎有些刺眼,我好像看到了嫦娥抱着小玉兔倚在月亮上跟我们招手,我激动的一蹦三尺高,开心的对妈妈说着我刚刚在天空看到的场面,我和妈妈越说越激动,这时,我又把月亮上的嫦娥想象成了弹着琵琶的仙女,随着月亮飘进了云层。

这样的美景让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今天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也是赏月的日子,望着美丽的月亮,我心中有着无限的遐想,带着这万千思绪,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中秋月下作文

中秋已至,花好月圆,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一个人独坐窗边,享受难得的一份清静。

乌云慢慢散开,随着一缕青烟,逝去!灯光浮动,香气妖娆,窗外的桂花树相映月色的朦胧,暗影中起伏的高楼仿佛柳絮缥缈,向远方溢去。一丝微风抚动我的眼睛,月光与风一起在天空中共舞。

月光又聚焦在皎洁的月亮,眼前好似出现苏轼俯在床上的身影,举着酒杯凝视天空,望着一轮明月回忆起自己的弟弟,在这中秋全家团圆之时,情同手足的两兄弟却异地他乡,远隔天涯海角,只能将一股深情寄予这轮明月,共享此时悲欢离合,不禁写下千古绝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有幸与家人在一起,是否更应该享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中秋月呢?

中秋月下作文

中秋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自古以来历代君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习俗,民间又加上了团圆的寓意,就发展成了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关于中秋赏月的诗我从小读了不少,心中一直有个想象中的月亮。于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团圆饭我就急着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赏月了。

马路两旁的楼很高,行道树也是枝繁叶茂的,我只能通过光来找月亮。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团光晕,找到了!我兴奋地跑过去,发现只是盏路灯。一连好几个,都是错把路灯当成了月亮。我失望地往前走着,终于越过了最后一棵树。我站在十字路口,终于看见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那么皎洁、那么高远,照得下面的大楼一片银白。但是当我努力想把眼前看到的跟古诗词里的中秋月联系起来时,却总是觉得哪里不对。是了,路灯、高楼、车来车往,这哪里是赏月的环境啊。

我又来到学校前面宁静的小河边,漫步在游步道上,透过低垂的柳枝,在凉亭的拱檐边上,我终于找到了久违的中秋月。它时而害羞地躲进云层,只露出淡淡的轮廓,时而调皮地透过柳枝,把银光洒满河面,拼出另一个梦幻的月亮。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身影,那是嫦娥摆好了酒席,等着后羿和她团圆。又仿佛看到吴刚,他也停止了伐桂,准备过节呢!

中秋月下作文

说起泉州的中秋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拜月娘妈盼好运;笋江泛舟诗意浓;博饼声中状元来……而我最喜欢安平桥畔月下看烧塔。

晚上7点,我们来到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附近的空地上散步赏月。咦,桥的不远处伫立着两座约三米高、底部半径一米多的砖塔,与十几米开外的白塔交相辉映。我好奇地问:“这里要举行什么活动?”爸爸耐心地解释:“这是安海镇一年一度的中秋烧塔习俗。”我赶忙打破砂锅问到底:“什么叫‘烧塔’。”爸爸笑着说:“中秋夜孩子们拾碎砖搭成塔状,塞入柴草点燃,就是‘烧塔仔’的游戏。”了解什么是烧塔,我的兴趣更浓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两座尚未点燃的塔。

晚上八点多,月亮升起来了,形成月映古桥的有趣景象。就在这里,点火令响起,“轰”的一声,塔内的稻草和木柴被点燃,一阵浓烟过后,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奇怪,围观的人群怎么纷纷往塔里抛撒白色的粉末呢?我想了想,说:“一定是在撒米,希望五谷丰登。”老爸摆摆手,说:“是在撒盐巴。”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可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爷爷摸了摸我的脑袋,说:“撒上盐巴火会烧得更旺,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原来是这样呀,我高兴地向旁边的小孩要来一点盐巴,用力往塔里一扔,立刻听到“噼哩啪啦”的声响,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

多么有趣的中秋烧塔活动,可我心中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奇特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爸爸当起民俗专家,说:“元朝时泉州百姓反抗残暴统治者,中秋起义时以烧塔为号,逐渐演变成孩童的娱乐活动。”

中秋月下看烧塔,我观赏到圆圆的月亮;认识本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热闹、祥和的气氛,真是一举三得呀。

福建泉州鲤城区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六年级:洪烨壕。

中秋月下作文

夜幕渐深,繁星初上,中秋节,悄然而至。几缕祥云萦绕山头,月亮就如盛唐的姑娘,一身襦裙,面靥半掩,莹莹地踏入了这帘夜色。

月色如银色的薄纱,笼罩住了整个村子,远山近水,显得如梦如幻。家人们也早早在天台上摆好了木桌,备好了月饼和茶水,笑着打着招呼。

端一杯茶,浅色的茶水中藏着一轮明月,抬头望月,月此时就如一个骄傲的小孩,毫不吝啬地倾洒着月光,向世人彰显着自己的美丽。但它又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冰清玉洁,人间的悲欢离合都与她无关,只徒留一片孤寂。

月亮她应是不寂寞的,广寒宫美轮美奂,嫦娥的舞姿歌声与她同在,吴刚砍击月桂的声响久久回荡,玉兔如一团白色的绒球,蹦蹦跳跳,机灵可爱。

可她又是孤独的,她看着家家团圆的情景,听着家常里短,却又无法触碰温暖。

望着明月,我像是回到千年之前,看苏轼与月举杯对饮,口中轻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似窥见李白站在月光盈盈的院中,昂首望月,纸展笔走,《静夜思》一气呵成;却又望见张九龄伫立海边,面对波光粼粼的大海,不禁感慨“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此景此月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何曾想过,同样一轮明月,照耀着同样的山水,却有人合家团圆,其乐融融;有人却只身一人,清寒孤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万物之事有得有失,并不可能都有着圆满的结局。伴着蝉鸣叶动,我轻轻将茶杯举高,就任白色的水气氤氲,袅袅飘起,愿月光将我的祝福洒向人间,人人团圆。

中秋月下作文

秋意绵绵,月洒银辉,每每佳节,每每此夜,在月下,我便思绪万千,乘风而去。

今夜,许多人团圆,许多人却正相思。或幸福地醉人或愁苦地伤人。而这一切于窗外的那些景,那些物或许无法体会。可是它们却也有自己的中秋情结,皆在月下。

时值中秋,柳条依旧青意迷人。今夜安详的月光下,柳条也是情意绵绵啊。月下,青丝上镀一层银光,那么地梦幻,那么的迷人,清风下柳丝斜斜地铺开,柔而有力地舞动,飘飞,漫天地飘飞……每一个角度每一个舞步踩着清风的节拍。那舞里,那柳稍边捎去的是它对友人的思念,轻轻吟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起舞于月下,柳在中秋之夜捎去它的思念。

夜归于宁静,月依旧,一切景语皆情语,谁能于此夜不生感触?

秋风绵绵,物物向月,任思绪万千,任情感如月光倾泻,于这凄的夜,于月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