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计划表(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3 17:45:42 作者:翰墨

好的范本不仅可以给予写作者灵感和启发,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在以下的范文范本中,你可以发现不同风格和层次的写作范例,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一些色彩和元素。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区以“塑造学生美好品德、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依据教委办工作要求及我校区具体情况,以“以生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工作重点。

在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成年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德育氛围。

(1)以学习为先导。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2)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品行好、素质高、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鼓励班主任运用高超的协调能力、精辟的分析能力大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在德育工作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德育工作的感召力。

(3)树立良好师德。班主任在日常教育中应发挥表率作用,注意行为举止,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4)三位一体德育平台。建立健全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正能量影响,形成育人合力,搭建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平台。

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使学生都能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为此,我校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学生纪律、卫生、文明、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力度,促使他们利用学校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注重良好班风、学风的培养,做好“最美班级”“文明行为习惯之星”的评比工作,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

3、提倡班级特色管理。

鼓励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认真并耐心细致地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注重深入思考、深刻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必要的心理疏导方法;设立心理咨询室,努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正轨。

5、加强法制、安全教育。

配合我校安全负责人的工作,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经常邀请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律法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通过消防、地震等安全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各类自然灾难的本领。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6、开辟各种渠道,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化艺术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7、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我校十分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栏、黑板报、“红领巾”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人、优秀作品鼓舞人、典型事例激励人。发挥好校园广播的功能,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让它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又一有力阵地。充分利用班会课,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针对性强的主题班会实践活动。

8、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我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绿色环保理念活动——“爱护花草树木宣传标语征集”“节粮节水节电”“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环境教育,让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师生及家长的行为习惯。

9、拓宽德育渠道,发挥“三结合”教育优势。

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并确保家长参与率。学校要求家长和班主任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学校通过辅导,要求家长注重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四、每月工作安排。

开学典礼。

组织参加安海镇小学生运动会。

开展第xx届推普周活动。

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

新生开笔礼。

纪念孔子诞辰xx周年活动。

庆国庆系列活动。

新生入队仪式。

感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活动。

毛主席诞辰xx周年纪念活动。

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

20xx年元月。

“庆元旦迎新年”活动。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中心工作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在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手段、方法不断创新,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原则:

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求实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德育的理念思路、内容方法、载体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统筹协调。在学校内部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育人;同时开发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

三、工作目标:

1.以师为本,抓好德育制度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德育课程建设和德育机制建设。

2.以生为本,加强学生常规训练,将品德教育与勤廉、法制、安全、健康、环保等有机结合,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3.以校为本,整合社企、家长、学校资源,全方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四、主要工作:

(一)以师为本,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共同体建设。

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全校教师自觉投入到德育实践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有机渗透德育。

1.加强班主任的全员培训。班主任沙龙、例会正常开展,按计划下达班主任工作任务,认真听取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一个月活动一次。加强教育理论文章的学习,利用校园网或班主任群,向老师们推荐育人方面的案例,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及专业素养。通过班主任群布置落实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举行40周岁以下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每月一个项目。不断提高青年班主任的基本功,备战太仓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

2.加强班主任队伍的考核。认真细致做好班主任月考核工作,每月的考核将作为期末班主任绩效考核的依据,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力求通过以考评促管理,提升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另外,本学期还将每周的升旗仪式纳入班主任考核之中。

(二)以书为本,发挥德育教材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对行为的知晓率。

1.强化学科渗透。抓好德育课程建设。本学期将重点抓好晨会课建设,通过培训、抽查等方式,促使班主任提高晨会课质量,让晨会开启学生美好的一天,真正做到成为滋养学生的心灵,进行道德引领的平台。

2.活用校本教材。用好德育校本课程《阳光下成长》一书,选择授课内容,强化养成教育。要求班主任每周至少上一课。副班主任利用周四晨会课进行法制和安全的教育。

(三)以生为本,狠抓常规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校以“弘扬长征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及银杏娃争章为抓手,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德育常规管理、主题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中,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道德银行的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良好的实施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1.常规管理精细化。各班明确学生的岗位职责,实行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将自己的小小岗位做到极致,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合作意识,有效促进班集体的常规管理。

2.将“三爱”、“三节”思想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教育活动中。各班能合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真情、感受班集体的温暖,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

3.继续推行文明班评比制度,对各班十项常规进行量化考核,做好期末总评。确保常规工作持之以恒、抓细抓实。使全校形成班班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以生为本,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学校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各班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好心理节。通过课堂渗透以及教师与学生沟通、交往等,将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放学后等时间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3.进行开学典礼寒假三会展示、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六一”儿童节等活动,为学生编织精彩童年,放飞梦想。

4.联系校外德育基地,丰富学生课外德育活动的内容。

本学期继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校外德育基地密切联系,用好家长资源,有计划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增加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少先队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开展科技素养工程。

本学期,组织每个年级观看一场科普电影,聆听科普讲座一次,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激发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五)以校为本,整合社企、家长、学校资源,全方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和谐家校关系。

1.规范班级qq群的建设,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与沟通,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2.做好家访工作。根据学校的德育制度,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电话、上门家访等形式及时做好家校信息的互通工作。新班主任每月家访一位学生,老班主任每月家访一位学生。调查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家校路路通每月不少于8条。

3.开展家长会及开放日活动。本学期开展二、四、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一、三、六年级的家长会。邀请校外专家作讲座,提升家教水平。采用班级座谈形式,推荐家长介绍家教经验,进行交流与互动,避免老师的一言堂,提高家长会的实效。组织认真学习《家庭教育读本》,切实有效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推荐“好家长”,在“六一节”活动时进行表彰。

4.建好家长委员会。召开家委会会议,明确工作职责;继续开展好家长志愿者活动。

5.此外,要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建设的相关制度,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行事历。

1.举行开学典礼,回顾并表彰寒假三会先进个人。

2.总结缤纷冬日假日活动,上交假期各类资料。

3.新学期班主任会议、年级组长会议、年级段辅导员会议。

4.制定德育、少先队、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5.做好期初班级文化布置。

6.召开校值日岗、礼仪岗、大队委、就餐检查员会议。

1.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和三八节活动。

2.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志愿者活动。

3.制定3月德育活动细则。

4.班主任例会。

5.举行二、四、五年级家长半日活动。

6.《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团活动。

7.开展巧手日活动。

8.组织观看科普电影和讲座。

9.社会实践活动。

10.二年级班会展示。主题:(文明、安全)。

1.弘扬民族精神道德宣传教育(开展网上祭扫活动,民族英雄故事阅读活动。)。

2.班主任例会。

3.召开一、三、六年级家长会。

4.做好春季运动会精神文明运动队暨“绿色中队”评比。

5.结合世界环境日,继续开展环保志愿者系列活动。

6.做好省市各级学生评优工作。

7.举行三年级成长礼。

8.《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团活动。

9.做好班主任月考核工作。

10.开展巧手日活动。

11.组织观看科普电影和讲座。

12.组织一年级参观健教园,二年级参观名人馆,三年级参观博物馆。

13.组织四年级参观海警支队,五年级学生参观消防中队,六年级参观城市规划馆。

14.六年级团辅展示(校园欺凌、青春期心理)。

1.结合“五一”劳动节和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

2.结合艺术节做好庆“六一”活动。

3.班主任培训。主题:班主任基本功竞赛。

4.四年级班会展示,主题:(法制、廉洁)。

5.《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团活动。

6.做好班主任月考核工作。

7.开展巧手日活动。

8.组织观看科普电影和讲座。

9.做好优秀小公民、省好少年、校美德少年等评比活动。

1.庆六一活动。

2.举行六年级毕业典礼。

3.开展巧手日活动。

4.认真做好“三好学生”、“品学兼优生”“美德好少年”评选工作。

5.写好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家长学校等总结。

6.上交各类德育工作与活动资料,做好整理归档工作。

7.做好暑假纪律、安全、卫生等教育,启动“七彩假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8.推荐优秀班主任参加太仓市第八届班主任基本功竞赛。

9.做好班主任月考核工作,根据绩效考核方案,做好德教育质量考核工作。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德育既为教学服务,又融入学校的其他其他工作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以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为题。

二、工作重点。

1、继续开展“养成教育强化月”活动,联系本学校实际情况,在保持良好的习惯的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

2、逐步开展推动《德育课程化》,通过不断地学习、观摩、培训,开展德育课程设置研究,德育活动课程化的研究,逐步完善小学德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3、继续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场地和氛围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艺术节,开展“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主题教育、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

4、、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让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葛小菊老师、郭素珍老师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教师和学生中普及心理学知识。

5、开展好每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竞技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相结合。培训体育老师,做好足球进校园工作,并组织好各类体育赛事。

三、具体安排。

(1)三月上旬,做好20xx年的德育体育工作总结,布置20xx年的德育体育工作。选派老师参加文教局举办的足球培训。

(2)三月下旬,开展“养成教育强化月活动”,同时做好大课间操及体育工作的迎检工作。

(3)四月上旬,通过板报,升国旗,班会等活动组织学校开展“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并在全乡范围内选拔优秀征文、选拔书法比赛的作品。

(4)四月下旬,在付佐完小全乡开展乒乓球比赛,选拔优秀队员。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竞技性趣味性相结合运动会。

(6)五月份,结合本乡实际情况,组织首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葛小菊、郭素珍老师,对我乡老师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题讲座。在付佐完小举办“传承中华文化,公主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小学生读书活动。检查交流德育课程化的开展情况。

(6)六—七月份,结合“养成教育强化月活动”征集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7)九月份,举办第三届全乡小学生跳绳比赛。

(8)十月份,组织全乡教师开展每年一度的教师班主任素质大赛;

(9)十一月份,组织全乡范围内的大课间操及体育工作的观摩交流活动。

(10)十二月份,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工作,完成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局德育工作精神,围绕学校工作计划与重点,加快德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现代德育管理体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远期目标:继续对学生进行“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浅显的社会和政治、法律常识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基本性的启蒙教育,进一步提高它们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继续培养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习惯。培养他们诚实、谦虚、勇敢、活泼、大胆创新等思想、心理素质。

2.近期目标:教育学生自尊自爱,有坚定的意志,惜时守信、认真负责,对生活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教育学生懂得要知法、守法、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守法的小公民,在少先队组织的生活和实践中学习正确的使用和运用民主权利。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懂得正确竞争,与人正确交往。培养健康的个人爱好,发展特长。有自信、有目标,成为一个性格健全,行为良好的儿童。

三、工作措施:

1.开展“国歌是我心中的骄傲”,唱响国歌主题活动。教育学生严肃升旗仪式中的礼仪规范、唱响心中的国歌。

2.常规、安全教育为重点,抓学生《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展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及社会公德教育活动。结合3月27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继续对学生进行安全第一、学会自我保护等安全意识的教育。远离危险,把安全时刻记在心间。

3.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搜集有关日常生活文明礼仪的常识。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古诗文诵读”等活动,检验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

四、月份安排: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奥运会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以创新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

(一)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奥运会起源,抓好“三进”工作。

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好“三进”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和教育局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我乡各校要面向学生,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班队会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各校要充分利用“农远”等教育平台奥运会的由来,将有关课时列入年度教学计划,完成形势教育内容。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十七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成果。

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9月份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加强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奥运会开幕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社会文明教育。

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年进一步深化文明养成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文明意识教育,把贯彻落实《守则》和《规范》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具体开展以下教育活动:

1.“奥运火炬校校传”活动。3月初开学以后。

奥运会会旗,按照市、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统一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到迎奥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奥运火炬传递的感受,营造喜迎奥运、争当城市主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动校园的好孩子”评选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学有所长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评选出我乡的**新区“感动校园的好孩子”。

(三)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加大德育队伍培训的力度。要求我乡的有关人员,按时、按要求参加专家、学者讲学活动和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参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班主任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巩固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关爱、责任”为主题,各校继续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改革创新德育工作,创建德育工作示范校。

为充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德育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打造德育精品工程,从**年起,**新区教育局将开展德育工作示范校的创建活动。围绕五大主题开展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和谐校园建设为我校的项目。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形成自己的特色示范项目。

(六)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

1.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活动。

2.做好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做到严格评选过程、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3、搞好德育调研。完成《新城子乡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和《新城子乡小学生教育成本调研》2项调研工作。

4、信息上报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处和教科研室要做好《沈阳教育》《新城子教育》的稿件上交工作,党办信息、德育信息的上报工作。

5、完成好校长室临时交办的工作。

二、德育工作计划的总体要求。

奥运会的历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提高我乡小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即将建设的新城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做好思想和素质准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继续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继续推进公民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创建文明班级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工作计划,高度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新形象,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加大力度,坚持不懈,着力抓好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1、继续开展政治学习。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紧跟时代步伐,依法执教,使广大教师“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甘清贫、讲奉献,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强化师德建设,通过持之以恒的师德教育,提醒教师不断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3、严格考核方案,设定“高压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4、班主任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1)加强班主任工作研讨。针对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

(2)努力提升班会课质量。结合教导处安排,将班会课时间统一,制定统一内容,同时结合各班实际,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特别是班委会成员的积极性,要让主题班会活动继续成为学生思想教育重要阵地。

(3)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班主任的培训,统一认识,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4)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做到过程管理和业绩考核相结合,公平、公正、公开对班主任工作和班级工作进行阳光评估,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拓宽渠道,注重实效,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大力加强德育实践环节,把激发和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1、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1)以每月一主题,与少先队部联合开展艺术节、英语节、科技活动、读书活动等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学生校园生活,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2)配合有关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3)办好学期初的开学典礼,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4)精心安排学生做好在国旗下的讲话和继续开展大课间活动。

2、继续开展“星级阳光少年”评选活动。

全校开展争创“五星级阳光少年”活动,从学生的学业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个性特长素养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关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求,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德育课程工作计划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学校德育规划》及《静安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文件精神,围绕区域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遵循教育规律,深化“两纲”教育,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践行“友善、包容、诚信、守法”的静安人价值取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专业设计为引导,以校本实践为基础,以课堂推进为重点,继续探索、构建具有静安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建设和完善好区域和学校两级的德育品牌。

(一)各校要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继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各类仪式教育活动,以“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为目标,拓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并组织将之贯穿德育教育全程。

同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层开展“我们与梦想同行”中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小学阶段重在“感知”,初中阶段重在“体验”,高中阶段重在“践行”,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关注社会发展,感悟身边的新变化,激发对“中国梦”的憧憬和向往,增强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逐步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区域层面要“礼仪教育创新实践”课题成果,进一步推进区域青少年学生两项道德指标体系建设(主动与人打招呼、遵守交通法规),加强成果的拓展、辐射,保持区域这一品牌优势。各校要梳理、统整好校本德育品牌,传承好、提升好,并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用好区域n项体验活动品牌载体。

(一)局德育科联手相关职能科室,依托一室二办三中心(即区教院德育室、局课外办、局社管办、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与所有学校交互共享;社会各方(如区文明办、街道等)和学生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教育实体(学生社会创新与实践基地)与互联网的互补,构建和优化具有静安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

(二)各校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办法》及校本情况,依托新一轮的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品牌辐射,取长补短,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总结提炼各自好的做法,提升学校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德育特色经验的互动交流,逐步形成人民满意的静安特色的学风、教风、校风。

(三)区域将整合多方资源,多维度打造德育阵地,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建设。倚重区教育学院整体力量的专业化引导,加强区级层面的德育科研和指导工作;发挥好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等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用,以及教育系统关工委“五老”的教育资源,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优化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如n项实践活动);继续充分发挥“两个中心”(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作用,有效推进区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中,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静安父子阅读联盟”为契机,为全区家长提供普及性家庭教育指导及培训;开展“父母eq提升项目、编制小幼衔接家庭手册等”工作;开展静安区家校合作制度与运作机制研究,调研静安区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情况,为区域总结、提炼有效家校合作经验和做法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学习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指导各校完成心理辅导室个性化建设或装备完善;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工作;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继续提供对全区的心理热线服务、咨询平台服务,三年内努力创建成为市级示范中心;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月”活动,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机制,区域层面尝试开展“临床见习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通过委托培养、师干训以及校长沙龙、教导讲坛、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心组、班主任工作坊等平台探究德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育德经验,充分发挥骨干队伍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力推进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全区所有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举办班主任工作坊。依据新《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大纲》,开展以基层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骨干队伍培训,以区优秀班主任标兵为引领,整合优质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各校要花大力气提升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探索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今年将举行静安班主任基本功比赛。

(二)举办分管德育校长沙龙、教导讲坛。深入学习精神和教改经验,通过双月谈、讲座、校际展示等多种形式分析德育现状,交流育德经验,全面提升德育领军人物的综合素养。

积极贯彻市学科德育研讨会重要精神,努力探索与区重点课题相匹配的德育内涵,进一步加强学科德育实施的指导和推进,德育室牵头拟构建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框架;组织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学科德育案例或故事征集;注重学科德育要求在区教学赛马场比赛之中的有效渗透。

继续深化“两纲”教育,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月探索出好做法、有效经验,从而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时代精神。要关注市《中小学各学科贯彻落实“两纲”的指导意见》修订完善的情况,结合静安在学科德育方面探索成果,紧扣重点课题“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鼓励学校对教师学科育德能力培养、学科德育资源开发、学科德育的评价及机制建设等方面有创新和突破,提炼出校本“德育品牌课程”,指导各校总结各学段学科育人的做法和经验,使其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并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学习《加强本市中小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各年龄段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内容、途径形式和相关保障制度等,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成长目标。

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结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手册》的推广使用,开展“魅力中职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新时期中职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大讨论、“魅力中职生”成长故事展示等活动,激发中职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以“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温馨教室”的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作为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法制教育计划,力求提高实效性。

(一)认真组织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上海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基础性法律的学习、宣传,开展科学有效的自护教育。

(二)进一步依托公安、司法、交管、消防、社区等有关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切实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年内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不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刑事案件。

(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不稳定因素排查分析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深入校园维稳,依靠成员单位周边治安,更好应对各类情况。要真正形成“校长负责、班、组联动、发动群众、全员参与”的安全工作大格局。

(四)以“民生工程”为载体,继续扩大维权工作成果,积极开展调研、理论研究、档案积累工作。规范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流程和信息上报制度,进一步做好信访接待工作,构建更加行之有效的未保工作机制;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未保案例,对未保教师开展案例式培训,有效提升我区未保工作的整体质量。

(五)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落实好20xx年度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相关指标要求。

(二)做好高一年级学生赴“东方绿舟”军训等国防教育工作。

(三)开展好学校安全、禁毒等法制教育工作。

(四)完成市、区“三好学生”评选及其他有关先进评选工作。

(五)推进学生寒、暑期工作及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

(六)开展好读报用报、绿色悦读、“电影阳光行”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及其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七)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深化和谐校园建设。

(八)协调10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市级5所,区级5所)。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社会。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更重要的是还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1][2][3]。

德育课程考核总结

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学校生守则》、《学校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组织形式,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坚持“育人以德育为本”,本着“求特色、促活跃、重效果”的活动原则,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子,发挥德育之功能,促进了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实效,保证了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的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积累了一些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

1、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齐抓共管的局面初步形成。德育组织网络健全,从全市范围来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德育工作都比较重视,有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有一名校长或副校长主抓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了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班主任——思品教师(政治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协调配合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部分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促进家校联系;依靠乡(镇)党委、政府和派出所、村(居)委会的支持,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发挥团队和学生会组织的作用,以班级主题教育为活动方式,广泛发动青少年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实践的广阔空间。

2、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处室负责协调安排,班主任具体实施,任课教师补充配合的校内德育工作体制。学校领导“德育首位”意识增强,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班队活动、规章制度、宣传阵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坚持班主任例会制度,重视班主任的配备和培训,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奖惩力度,有效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3、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各学校能根据工作安排,以主题月教育活动为抓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学雷锋月、道德宣传月、法制安全教育月、传统教育月、理想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纪意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校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各学校还广泛开展了“八荣八耻”教育、“告别陋习,树立新风”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各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队日活动、学习园地、校园广播、宣传画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宣传和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4、各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子,发挥德育之功能,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实效,保证了广大学校生在完成学业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加强了法制教育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扩大了法制教育的宣传面,活动效果好,富有特色。开展各种活动,对学校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要求每位低年级学生自备一个洁净纸袋,将个人垃圾、纸屑装入袋中,既保证了校园整洁卫生,又达到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作用。我们还开展走进社会,开展环境调查活动,并写出环境调查报告,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内心发生质的变化。

5、注重法制教育,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更为扎实。将3月和9月定为法制安全教育月,在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同时,重点开展交通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落实帮教责任制,做到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学校领导联系帮教责任制度,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联系班级帮教不良行为学生,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

注重德育阵地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1、德育基地建设情况。各学校校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班级德育栏、德育角等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并能做到定期更换内容,有的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德育资源如敬老院作为常年的活动基地,常年进行活动。

2、隐形德育环境情况。目前,学校政治、思品课开课情况较好,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能体现出德育的教育。另外德育氛围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首先是学校校园环境干净、整洁。有的学校绿化美化搞得很好。有的学校开展了卫生评选活动,回收废弃物。如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常规工作有实效,特色工作在起步。我市学校德育工作在逐渐走向规范,如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系列化活动安排、安全法制教育、学前教育等都落实得比较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讲求一定的实效性,使德育工作能从近处、小处、实处着眼,针对性也较强。同时,一些特色工作也在起步,在德育总体思路前提下各校又有一些创新,如有的学校在学生评价上采取温馨评语,也有的对学生进行学生德育考核细则、学生一日常规、文明学生评价、掌声从这里响起、你行他行我行,看了别气馁、安全教育细则、学校篮球展雄风、大课间活动,德育走廊、宣传板报、宣传橱窗,班级德育栏、文明寝室的点、线、面摆放等独具特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德育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

二、问题与思考

各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的情况。德育为首位是多年来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各校并未把抓德育工作就是抓教学质量的思想落实到位,存在着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德育工作并未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全员育人的德育方针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一些学校从未制定系统的德育工作方案,只是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用开展一些零散的活动代替德育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恰当的工作内容、途径与措施,或者仅限于忙于应付上级的检查,无法体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

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他所选取的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又对德育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处处体现育人的功效,而一些学校未能抓住德育工作的有利契机,以生动的形式对学生“及时而教”而是生硬的灌输,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隔阂和排斥,削弱了德育工作本应具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制约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实际工作中,教育孩子似乎成了学校的“独角戏”,家长的不重视、不配合,家教知识匮乏直接制约着学生品行的形成。随着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的逐年增加,这些特殊背景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虽然一些学校在教育这些孩子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是面临新形势,还需教育、学校等有关部门给予这些特殊背景的学生极大的关注,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生思想品德的不利影响,制约着学校德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商业性娱乐场所不断增多,在学校周边出现了违反有关规定开设的网吧、台球室,此外,一些学校,常有无业、闲杂人员来到学校滋事,这些都干扰了学校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管理,需要社会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校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意见和建议

将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学校阶段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良好的行为积累将转变为使人一生受益的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倡导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师德品质。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育人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避免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树立起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避免因制度缺失或不健全而造成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正确认识德育常规管理和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活动替代德育常规管理。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必须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加以规范的要求并持之以恒地组织实施,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常抓不懈。各学校积极探索,选择最为生动、鲜活的形式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将德育常规管理贯穿其中,使之贴近学生,富有活力。积极开发德育资源,组织生动的实践体验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未个 人自我 鉴定 范文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式,这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但却不是主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活动替代德育常规管理。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实效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由于性格、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出来,为当今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德育工作者应正视这一现实,提高认识,不能误将心理问题归为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利用校园网站搭建心理咨询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心理量表测试、热点心理调查、团体心理辅导等途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积极开发、开设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学校应在与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学校在这三者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不可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放弃学校教育的责任,各校应积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主动与家长沟通,与社区联系,积极探索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体制。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德育课程考核总结。

学校德育课程的论文

暨阳学校是一所新办的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情况优良,具备从整体上规划和统整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势。学校决定把办学宗旨“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感恩)编印成校本教材进入课堂,量化德育目标并统整成序列,将德育与教学紧密结合,把育人目标融入日常教学,把德育的大道理细化到日常行为的具体要求中。1.教材定位。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德育校本教材特命名为“我要学会”。2.编写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分类指导,分层施教。3.整体框架。根据“六个学会”办学宗旨的总体要求,制定《暨阳学校“六个学会”各学段教育内容与要求》(每个学会10条要求,低、中、高3个学段各60条,共180条),按此框架编写成6册(一至六年级各一册),每册分别以“六个学会”为主题分为6个单元。4.教材特色。主题相同,目标递进,统成一体。每册的每个“学会”都切合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提出十点具体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材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从故事入手,采取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议一议等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编写要求;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践行活动,增强学习效果;提供小资料和格言警句导读启示,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要学会》教材学生人手一册,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授课。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近、小、实、亲”原则,“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小”即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实”即倾注真情实感,讲述真实情形;“亲”即亲切融洽,可亲可信,亲身践行。学校对各班《我要学会》德育教学、活动开展、十星评比等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并列入班主任绩效考核。同时将学校考核与家长考核相结合,学生“六会”考核成绩占思品课考核成绩的20%,计入学籍表跟随孩子到初中,促使家庭重视配合,做到学生在校六年人人“六会”达标。

课堂引路还需活动助推。学校在德育教学之余,配套开展“六会”系列主题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每月一主题,周周有安排,月月有评比,学期有总结。同时,每年级每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在兼顾全面的同时重点抓好“六会”之一,既点面结合,又具针对性。主题活动强调体验性,因为只有学生在体验后道德规范才能入脑入心。如一年级“学会生活”之叠衣服、穿鞋子比赛,三年级“学会健体”之跳长绳比赛,六年级“学会感恩”之“我为母校献一计”活动等,贴近学生和生活,深受学生喜爱,自然取得良好效果。

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内化,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十星”评比活动,出台评比细则,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十星内容为:学习之星、进步之星、读书之星、健康之星、才艺之星、劳动之星、安全之星、仪表之星、仁爱之星、文明之星。学生“十星”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进行。评选活动每学期一次,评选时间为学期末。“十星”评比的内容配套《我要学会》教材的基本要求,涵盖学生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了旧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笼统性,丰富了评价内容,促进了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把学生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结合起来。同时,由于“十星”评比的项目多,内容广,数量多,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潜能的争优项目,激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延续了《我要学会》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良好的行为愿望在实践中得到内化。

办学宗旨编成教材进课堂的做法,使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有机融合,有助于德育目标成功转化成教学实践。它的价值在于,一是把学校的大理念和具体的小行动有机融合,有效解决办学理念高高在上、理念行为两张皮的“隔靴搔痒”现象。二是德育教材的体系化使德育目标得到统整,有效解决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大、目标散乱、效果不持久的问题。“课堂引路,活动助推”的方式使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德育做到知行合一方能达成一定效果。通过课堂引路、主题活动配套的方式,把细致的德育要求融入点滴的日常教育教学中,通过活动的实践体验内化学生的行为,达到理想的品行养成效果。教评结合的做法使教育影响实现一致性和连续性。“六个学会”德育教学切合学段特点,统成一体,使各学段教育影响前后衔接;学生“十星”评比配套进行则使系统的德育教学与全面的科学评价有效结合,保障教育影响的连贯一致,大大优化和促进了德育教学效果;家校联动参与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更使德育效果在“实效”的基础上向“长效”迈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提升品格,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所以本地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学生主体的新学校,孩子在这里得到健康成长,他们文明规范,兴趣广泛,才艺突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表现优秀屡获佳绩:课本剧《神奇的小夹袄》获全国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啦啦操联赛(华中赛区)小学组冠军,两次获省、市青少年航空模型教育竞赛小学组团体第一、二名,获市小学生短式网球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的文明素养和广泛才艺赢得社会普遍赞誉,家长争相把孩子放到暨阳学校,一个建校才六年的新学校,从当初的1个年级2个班,迅速发展到如今的6个年级84个班。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且行且思方能稳步向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德育实践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将办学宗旨编成德育教材进行教学具有独创性,但办学宗旨毕竟是统领,是面,而具体的教学是点,如何做好办学宗旨的宽泛和教材内容的细化这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是学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德育目标的序列化和德育考核的量化促使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德育教学进入课堂和学生生活也促进了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整体推进了学校发展。但加强规范则易阻碍特色,强调合格则易扼杀个性,强化训导则可能导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如何做好规范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是学校今后要不断探索的重点。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学生物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初中植物学、动物学、高中生物学)和中学生理卫生课程等,它们统称为《生物》,这些课程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摘要: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探讨中职学校实施隐性德育课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中职学校进行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就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它们拥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其中,前者主要用比较理性的色彩,用灌输知识、说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良好德育的形成其作用,而后者主要是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隐性因素进行德育。一般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是显性德育课程的延伸,它主要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因而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许多中职学校用它作为学生德育的良好载体,并且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隐性德育课程也越来越成为中职学校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学校德育是整个德育系统基础性环节,寻找恰当的课程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发挥德育导向和支持作用非常重要。隐性德育课程就是从德育的本质出发,用间接、隐性的方式,以气氛、环境等潜在意义的影响因素,使教育个体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它是德育教育研究的新思路,在中职学校德育学科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一直以来,显性德育教程在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不受重视。

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才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由于隐性德育课程有着的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时间的持久性等优点,以及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等作用,目前,这一课程形式正广泛应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由于隐性课程偏重于影响学生情意方面的学习,它更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要求,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一)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中职学校在开发时,要遵循这几个原则:

一是自由、开放原则。一方面,在隐性德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发和实施隐形德育课程,要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达到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目的。二是针对性、有效性原则。中职学校的每个班级、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以普遍性为基础,还要加强针对性,尽力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三是灵活化、创新性原则,即课程实施的途经要灵活化,如通过校园的各种物理环境、校风、班风、宿舍风等文化层面长期性地建设德育。另外,在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中,创新是关键。即中职学校要关注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德育资源,开发新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四是潜移默化原则。隐性德育课程侧重于“悄悄地”进行,这是与显性课程最大的区别,隐性教程关键之处就是“把有关的情景营造出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调动学校各方面参与到课程中。

德育领导是主体力量,这就要求他们将隐性德育课程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之中,并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对隐性课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地优化课程;德育教师使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除了传授德育方面的知识,隐性德育课程还需要教师将自身和他人的经验经历、灵感顿悟等作为课程资源,以更好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起到熏陶作用,教师也要培养自身崇高的.人格,发挥道德示范和人格感召作用。作为学生,为了更好地参与到隐性德育课程中,学生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德育教育最本质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他们也是隐性德育课程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决定德育学习质量。

从逻辑学上说,德育实践的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在内涵、特点上是互斥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并存,并且隐性德育课程也不能完全取代显性德育课程的位置。为了改变隐性课程移默化实施过程中“慢”的特点、大大提高德育效果,中职学校还要恰如其分地把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显性课程强调规定的知识、能力任务的完成,强调“灌输”,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善用教材,用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把教材上的德育知识创新性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辅之隐性德育课程,教科书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一定意义上也是隐性课程内容,教师要科学化用材料,并且以自身或他人经验、生活环节、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隐性方式中渗透一些德育理念,最终把理性传授与性情陶冶结合起来,共同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德育课程心得体会

德育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参与德育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德育课程使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门课程中,老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我们介绍了众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例如诚实、公正、友善等。通过对这些规范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德育课程不仅让我明白了道德的内涵,还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培养了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其次,德育课程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在这门课程中,与道德有关的价值观被特别强调。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对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公正的道德规范时,我意识到应该客观客观地对待事物,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样的认识使我在现实生活中更懂得公正地处理问题,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尊重。德育课程的丰富内容使我真正明白了价值观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德育课程培养了我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这促进了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分享。我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并尽量与人和睦相处。从中我收获了友谊,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方式,使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德育课程培养了我正确的行为习惯。在这门课程中,老师不仅向我们传授了大量道德知识,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遵守。通过课后反思和同学间的互相提醒,在德育课程中我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上课期间,我尽量保持安静,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校里,我爱惜公共设施,不随意损坏;在与同学相处时,我礼貌待人,不随意指责和批评他人。这些习惯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自然行为,使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最后,德育课程使我理解到道德与人的幸福是紧密相关的。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了解到,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只有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获得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幸福。这种领悟使我更加珍惜道德教育的机会,以及在德育课程中所取得的成长。

总之,德育课程的参与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明白了道德与幸福的紧密关系。德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丰富了我的内在世界,成为我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德育的精神,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杰克逊运用隐性课程概念揭示与探讨了学校中的守则、常规与章程的作用,并指出学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与权威这三个特征对于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作用[1]。由于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2],因此,“隐性课程”成为课程领域中新崛起的研究课题,课程理论家、教育哲学家等纷纷撰文论述,并出现了大量与隐性课程相类似的术语,如隐含课程(implicitcurriculum)、内隐课程(covertcurriculum)、无形课程(inrisible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t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mformal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unofficalcurriculum)等等。问题与争论掀起了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1977年以后,隐性课程理论形成了三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即结构―功能论,现象―注释学及社会批判理论,它们对隐性课程的定义、结构、功能均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上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杰克逊在提出隐性课程概念时说,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它心理的成长。那么,这些价值、规范、态度、动机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暗默中、潜在中不直接地传递给儿童。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往后,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定义。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看法,所谓潜在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由于研究者角度不一而使隐性课程缺乏统一的定义。为了更具体地理解隐性课程,特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外延不能超出课程所规定的范围。尽管课程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既然作为课程,一般都囿于学校情景之中,就“学校课程”而言,是学校情景中获得的全部经验。因此,像我国一些学者提出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影响因素而把家庭、社会的影响包含在内的看法是不准确的。隐性课程是学校经验中的一部分。

(三)隐性课程作为与“学校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获得的学校经验”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两部分。学校中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为显性课程(有人认为提显著课程为妥),除此之外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均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至少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显性课程实施中所产生的偶然的无意识的“负作用”;二是学校情景中的制度因素,如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生活制度、人际关系等;三是学校情景中的气氛因素,如校风班风;等等。这些因素是教育计划中未规定而又确实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第一个内容类似于杜威的“附带学习”(collaterallearning),第二、第三个内容可等同于校园文化这一概念。

(四)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附生物”,既体现着学校教育范围内自然影响的属性,也体现着教育的属性。换言之,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都是在“非目的性”、“无计划”的自发偶然情况下发挥作用,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但也不否认隐性课程是有一定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也会有意识地从学校环境中习得某些经验,隐性课程处于一种意图性、预期性的状态。

(五)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实际上,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并且互相转化的。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中强化(有时也存在着弱化甚至对立的情况)着显性课程所传递的经验。显性课程中包含的观念,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信念等等,由于连续多年的传递过程,会转而消融成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内容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有关方面的重视,转而可以成为显性课程中的一个内容。

考察我国学校德育发现,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有:一是由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二是由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少先队、团组织实施的各项德育工作。若将这三种途径置于课程这一名称之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识、公民等等课程;二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学校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欠缺之处。例如,在上述第三类“德育课程”经常因其是分散的、无形的、隐蔽的而被忽视;上述第二类“德育课程”也常常会变成各种条件反射式的、单纯机械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第一类“正规德育课程”往往也只是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德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除了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之外,我们必须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用传统课程论观念来审视无正规德育课程的一些欧美学校,实际上是无处没有德育的“泛德育”。按上述隐性课程的认识,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杜威在谈到学习结果时曾说,一种是人们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专门的学习任务学到的;一种是无意地学到的知识,是通过交往、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想、情感、兴趣、意志等。因而杜威认为在正式学习结果中还附有其它的学习结果。[4]这一思想以及在后人的有关论述中使我们明确:课程中“学会”或“获得”的并不一定就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者与传授者所预期的结果,在这些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从中学到的可能是设计者与传授者所预期的东西,也可能是部分甚至完全与预期目的相反的东西。这些影响显性德育课程教学的因素便是一种隐性德育课程。另外,传统的现行的德育体系中所提到的各种专门的德育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升旗仪式活动等是属于显性德育课程,但一些非专门性的、从未被看作德育活动却具有品德养成性的活动,如宿舍生活、学术活动、教育实习等,像这类活动便属于隐性德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显性德育,但存在于教材,被教师忽视的一些德育因素以无形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因素也应视作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是维系个体生活及人类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制和体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规范和组织都集中体现出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学校管理体制是否民主、集体生活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合理与否等等,都将成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部分。顺便提及,没有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同意的一些守则规范本身就无视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将会削弱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与班级的传统、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教师言行等等。这些精神环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校园特征以及学校成员共持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不仅如此,还由于学校精神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它所传载、倡导的道德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浸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以特有的个性魅力,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学生都深受影响。

学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例如,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说理教育等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而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如利用情境陶冶、舆论监督、环境暗示、行为模仿、人际交往、情绪感染等原理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隐性德育课程发挥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从心理学来看,人类的归属动机、受暗示性、无意识等心理特征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了根据。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的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来自教师及同学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置于学校情景,与同学、教师及学校行政人员相互交往,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各式各样的暗示和感染,这些影响透过学生的观察、模仿和无意识地潜移默化而在他们的品德结构上保留下来,形成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则强调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青少年日益求助于同伴,从同伴那里获得相关经验。他们同样从教师的言行中来进行学习。另外,在当代社会,高度开放和变动不定的环境和信息,加剧了学生的困惑与不解,学生原来的认知经验与环境的反差被凸现出来,造成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同程度地减弱和抗拒倾向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想就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灌输被他们内心承认和内化为品质。他们作为道德主体的观念加强了,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来决定接受什么、拒绝什么。这一特征正好与隐性德育课程作用机制相吻合,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教师和学生就是“活教材”。

具体来说,隐性德育课程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哪些作用,隐性德育课程中的物质环境、制度、气氛又是怎样起着品德养成功能,从而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启示与帮助呢?下面进一步加以阐述。

(一)认识导向功能。

道德认识是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掌握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道德认识的形成固然需要一定的道德灌输与说理,但也离不开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从物质环境到文化传统、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给学生以暗示和导向。

[1][2]下一页。

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9]因而要能够创造出“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教育情景。另外,校园传统、校园气氛、集体舆论、教师言行都将对学生态度和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导向作用。

(二)情感陶冶功能。

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仅仅指望在显性课程中就能完成与实现。情感的形成尤其离不开隐性德育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情境性”,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隐性德育课程恰好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使学生发展起良好的道德情感。

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之中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帮助也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和理解的可贵。学校情境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集体、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也是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他们在积极向上的集体与集体生活中激发出健康的情绪体验。

(三)行为规范功能。

行为表现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由于学校中的物质环境、制度设置、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道德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德育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道德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不带有任何逆反性。

在一个讲文明礼貌蔚然成风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注意自己言行的文雅;在一个肮脏杂乱、污渍遍地的环境中,乱弃杂物、随地吐痰的行为就很难杜绝。教室里桌椅东倒西歪、墙壁装饰不整洁、雅观也会引起学生思想懈怠、纪律松弛。良好的校风班风也将约束其中的每个成员,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态度趋同于校风班风体现出的价值规范。教师与同伴的言行、集体的舆论等也将成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左右着学生的行为。柯尔伯格于1974年进行了“公正团体法”的教育试验,力图使学校和班级成为一个充满民主的道德气氛、由大家共同管理的“公正团体”,教师是这个团体的“公民”或成员,起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校和班级事务采取直接的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投票表决决定。柯尔伯格旨在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道德气氛来发展学校的道德行为,而良好的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教师的道德引导与民主精神、学校组织制度的公正合理、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

以上分析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作用机制、功能表现三个问题,抛砖引玉,旨在引起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与研究。在德育实践中,加强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切实发挥出隐性德育课程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品德养成功效。

注释:

[1]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eggleston,s.,thesociologyoftheschoolcurriculum,1977,p110.

[3]vallance.e,hiddenhusen,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vol.4,p.2177.

[4]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版,第148页。

[5]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转引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power,kohlberg,ahiddencurriculumformoraleducationdigest,1987,p13.

德育课程心得体会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德育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参与并受益于德育课程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与品德修养相关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此,我愿意分享我的德育课程心得体会。

首先,德育课程为我们的品德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在学校教育中,传授知识、提升学业成绩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纯追求知识的传递并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课程通过讲授一系列与品德修养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道德素养。例如,在德育课程中,老师常常引导我们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具体的事情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讨论使我对道德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德育课程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自律意识。自律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调动自身的潜能,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抵制不良诱惑,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德育课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学会了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从而提高了效率。这些自律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使我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受益匪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此外,德育课程的开展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德育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通常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完成各种活动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们不仅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团队合作的技能和经验不仅可以在学校中实现,更可以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共同达到目标。

另外,德育课程的开展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的机会。在德育课堂上,除了理论学习,还会涉及一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培养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原则,还使我们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可能遇到的道德问题。

最后,德育课程还加强了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德育课程中,我们与老师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朋友、伙伴的关系。老师会鼓励我们开展自己的想法,鼓励我们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分享。同时,与同学们的沟通也更多地是平等和尊重的,大家会互相倾听、互相帮助。这样的沟通和交流让我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德育课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德育课程,我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品德修养,还提升了自己的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我们也学会了思考和反思,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相信,德育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德育课程研学心得体会

德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通过研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意义,并将所学的道德准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进行过一次德育课程研学活动之后,我深刻认识到研学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研学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这次德育研学活动中,我和同学们组成一个小队,需要共同解决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任务和责任,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功能,还要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并尽心尽责。通过这样的合作,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同时也明白到只有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其次,德育课程中的研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研学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在我所参加的研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围绕一个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放下了对于别人意见的依赖,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尝试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体验,我发现自己能够独立思考,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对于团队的影响是很大的。

再次,德育课程研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在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还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情况,并提供帮助。在我参加的一次德育研学活动中,我们需要互相搀扶过一座绳桥。当初次尝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紧张,但当看到其他队友也出现困难时,我主动借出了援手。通过这样的经历,我体会到了关爱他人的价值,并愿意承担起帮助他人的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感将伴随我一生,并推动我更加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最后,德育课程研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实践理解能力和对道德准则的深刻思考。研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约束,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思考。在我参加的一个德育研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模拟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决策场景,如何面对选择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道德选择并非简单的黑白之分,而是需要在伦理原则和实际情境之间进行权衡。这种实践理解和思考能力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只有通过研学活动才能获得。

总而言之,德育课程研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实践理解能力和道德思考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加大对于德育课程研学活动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研学活动中,通过实践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的道德准则,将德育的价值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认识性德育课程也称理论性德育课程,它是通过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的知识、观念与理论的学习与教学(育)去促进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甚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德育课程相类似,或者说是从这些课程“原型”中脱胎而来的。但是,无论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途径(或组织形式)、过程或规律、原则与方法乃至效果的测试与评定等方面,这种认识性德育课程与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欧美国家德育课程发展史看,从学校教师、校长对学生进行的比较零碎的劝诫、说教、讲演,到《圣经》学习、公民课、社会课、道德哲学、哲学研究、道德科学等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德育课程,都属于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道德品性的知识性德育课程。这种传统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在欧美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也正是从那时起,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等因素才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当时,从理论角度对这种“传统品格教育”提出批评的主要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等论著中,杜威批评“传统品格教育”中直接讲授道德规范或美德知识的方法与方式实质上是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特定的问答教学”,“关于道德的功课”,因而是不合理的,也是无效的。

对于欧美学校中传统德育课程的性质与效果作出科学的否定性评价与批判的是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本世纪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哈桑与梅领导的“品格教育研究会”对当时的德育——“品格教育”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这一研究发现:人们在口头上主张诚实是道德的价值,但与他们的实际行动毫无本质关系,一些要欺骗的人在口头上会与不欺骗的人一样或者更激烈地反对欺骗;教师在班级内认为的诚实的人数与实验测量出来的人数不相符。

这一科学角度的研究与前述社会变化、理论家批评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不仅证明了传统德育课程,特别是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不合理性与无效性或低效性,而且直接导致或加剧了传统德育课程在学校中的.被否定与消失。从中国德育工作的最近几十年历史与现状看,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有如下三类:1.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课、中共党史或中国革命史(及国际共运史)、政治理论课以及各种集会与活动中的道德谈话。我们将这一类课程称作“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2.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我们将这一类称作“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3.“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即有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作用。这种德育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其积极作用,而且现在仍在发挥作用。但是,从具体的分析看,这种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而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在应该予以重视的地方没有给予注意的问题,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因素或德育“课程”经常因为它是隐蔽的或无形的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第二类各种旨在德育的活动在多数情形中常常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至于第一类各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在这种德育课程中,被用来教给学生的是被编成各种形式的教材或教科书和学习资料中的“有关道德的”知识(knowledgeaboutmorali-ty)或“道德方面的”观念(idealsaboutmorality),它们是伦理学与道德学或道德社会学中的知识内容或观念体系,是非道德的(unmoral)知识与观念,而不是道德与道德教育意义上或范围内的“道德知识”(moralknowledge)与“道德观念”(moralldeals)。对于前者的教育与学习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智育范围内伦理学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只是一种“特定的问答教学”或“关于道德的功课”;而对于后者的教育与学习,只要其正确合理,就是一种真正的德育意义与范围内的教育与学习,它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真正能影响与指导其实际道德行为的那种道德认识、道德信念或信仰。第二,在学校的这一类德育课程中,存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接受愿望的现象。第三,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身的稳定性、逻辑性与科学性。

总之,这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因为其“道德功课”的性质与一定程度的“空洞说教”的缺点,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非道德的”知识或观念,即“有关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

对于传统的与现行的知识性德育课程的上述缺点,不少欧美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实验。在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研究与借鉴的是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特别是他所创导的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及其德育课程的理论与方法[1]。作为德育课程及其教学领域的一种新探索,它对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它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教育方法,某些方面是有限度的;当这一方法与其他教学活动和社团活动及各种隐性课程相联系时,其作用将得到保证和扩大。在我国学校认识性德育课程及说理、讨论、辨别等德育方法的建立、改进、发展与实施过程中,这种课堂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方法与道德推理课是值得批判性借鉴的。当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认识性德育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还有待于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实验。

德育课程研学心得体会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近日,我参与了一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通过实际体验与亲身参与,对于德育课程的意义和效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次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参与的主题、活动内容与目标、培养效果、团队合作和个人成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总结。

首先,这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的主题是“慈善公益”。我们通过参观公益机构和参与志愿活动,深入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这个角度出发,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补充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不仅仅是拥有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用于实践,对社会有所贡献。

其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公益机构的参观、志愿活动的参与等。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游戏和手工制作,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这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只有学习和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透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再者,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我们接触到了从小就需要帮助和鼓励的孩子们,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希望和坚持,这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乐于助人的快乐,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能力,更在于他的关爱和义务感。

此外,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充分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齐心协力,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合作,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增强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了责任心和领导才能。这样的团队合作经验让我意识到,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合作能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

最后,这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对于个人的成长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实践和体验,我收获了乐于分享的精神和对社会服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进而激发了我自我改进的动力和决心。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自己在德育课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自我意识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等,同时也为自己制定了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总之,这次德育课程的研学活动不仅增加了我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我个人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和体验,我进一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深化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和锻炼,我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关爱他人的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