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8 16:26:40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份重要文件。学习如何制定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很重要,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爱莲说》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学设计

上课年级:初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在写物,可真实情况是写物还是写人呢?答: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邓厚甜。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这是形象的比喻,说自己的家就算再乱再破也是最好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把自己家称为陋室,这个在作者看来也是最好的草屋到底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一下。

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听录音,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五、具体感知。

1、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2、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技法: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

1、以游戏形式进行,一人背一句。

2、学生自愿起来单独背诵。

3、全体齐背一遍。

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不仅要体会作者作文的情感,更要学习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以《_______铭》为题,仿写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附:板书设计。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陋环境清幽(景)高洁傲岸。

室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安贫乐道。

铭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对狼和屠户的形象分析,把握课文主旨。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过农夫和蛇的故事吗?(生讲述)。

你怎么评价故事里的蛇和农夫呢?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去认识两条狼和一位屠户,看看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板书:狼)。

二、检查预习。

检查文中重要字音、字形。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一二段。

请各位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注意不仅要读通句子,更要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依据。

出示幻灯片:1、屠户当天生意好不好?

2、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

3、从这两段来看,这两条狼贪婪吗?

(生大声自由读一二段,回答问题)。

(二)学习第三段。

师:看来同学们对一二段的内容掌握的很好,现在请自由地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我会为你们翻译,其中穿插有几处错误,需要你们找出错误并在文中找到依据。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读通顺,更要边读边疏通段落内容。

(生自由大声诵读第三段,师出示第三段翻译,生指出)。

(板书:遇---惧---御)。

师:屠户遇到了狼,把担子里仅剩的骨头都扔给了饿狼,可两狼之并驱如故,情况十分危急,幸好屠户看见了一堆柴草堆,奔过去拿出刀与狼眈眈相向。现在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三段,注意读出紧张的气氛。

(分两组分别读叙述狼和人的句子)。

(三)学习第四段。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请仔细听老师朗读第四段,听读完后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重要任务,我绘制了两幅杀狼图,图中有多处与情节不符,请仔细观察指出错误并在文中找到依据。所以,仍然要提醒你们,边听读边思考、梳理文段内容。

(仔细听师朗读第四段,找出图中的错误。)。

(师提醒:在一二段我们说狼很贪婪,请问这段里面有没有体现出狼的贪婪和狡诈?)。

师:现在大家对整个故事情节比较熟悉了,让我们再次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力求在朗读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这部分讲的是屠户......(板书:杀狼)。

(四)主旨探究。

1、分析形象。

(生评价屠户和狼的形象)(师点拨提示屠户的糊涂一时——妥协,以及他的占据有利地势,抓住战斗时机,保持高度的警惕,最终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贪婪狡猾的狼。)。

2、学习第五段。

狼是如此贪婪,狡猾,不过再狡猾的狼在人类的勇敢和智慧面前也只不过是跳梁小丑,我不禁要为屠户的勇敢和智慧拍手叫好。难怪蒲松龄说(出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齐读。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狼的态度如何?(板书:笑狼)。

3、探究主旨。

面对邪恶势力,只要我们运用智慧勇敢斗争,邪恶必将会像文中的狼一样顷刻两毙。让我们再次为屠户的勇敢和智慧喝彩,也让我们再次对那些跳梁小丑般的狼们嘲讽一番,齐读最后一段。

四、课堂小结。

回顾重点文言词汇。

五、课后作业。

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片白话文,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遇----惧----御----杀----议。

(画骨)智(画刀)。

妥协慧斗争。

《爱莲说》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

1.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明确生活需要友情以及友情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内容】。

《中国青年报》曾就中学生在择友、交友方面做过专门调查。在“你有知心朋友吗?”这一栏的回答中,2500多名中学生,72%的同学非常肯定地回答自己有知心朋友。许多同学认为只有拥有朋友和友情的生活才是快乐的、美好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28%的回答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的同学,也并不是不想有朋友,而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个性缺陷和接触时间短等方面的缘故,暂时没有找到。

1.议一议:从以上的调查和这份材料来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你有朋友吗?最知心的朋友是谁?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什么?

3.你和朋友交往中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布置任务:围绕友情查阅资料,为讨论发言做准备。可以收集关于友情的古诗文中的例子,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管鲍之交等;也可以整理以往学过的课文中相关的成语和诗句,比如情同手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也可以从名人轶事和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

2.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容里的第一个任务,谈一谈看法。

3.自己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活动内容里的第二、三项,然后说给同桌听,为发言做好准备。

4.确定自己要说的内容。比如可以谈自己的友情观,也可以讲友情故事。

【活动要求】。

1.个人准备要充分,有观点,有事例,并能适当引用古诗文。

2.发言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所感所想,如运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的友情观,运用排比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情谊等。

3.听其他同学发言时,要听出主要观点,并注意辨别与自己观点的异同。

4.在讨论时要灵活运用一些把对话引向深入的方法,比如引起对方共鸣,争取对方理解等。

5.每人谈观点或讲故事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讨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范文引路】。

友情。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你们可曾想过,友谊诚可贵,也是正常心理的需要。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作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足以证明,友谊使人分享更多的欢乐和幸福,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还能够促进我们进步。

然而,朋友间必须是患难相济的。经不起考验的不算是真正的友情。因此,友谊的最珍贵之处就在于此: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以真挚的友谊去帮助他们排除烦恼、化解郁闷,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

真挚的友谊是人人所向往的,但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挚的呢?是朋友间真诚平等,互帮互谅,有着共同的追求。“真诚是友谊的温床。”我们只有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友谊并保持下去。互帮互谅是友谊的最基本内容。狄更斯曾说过,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错,共同追求是精神的纽带,把人与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友谊能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友谊能使彼此在一起的日子如行云流水,友谊能在我们走过的路上留下深厚的脚印,当年轻时光的轮回从我们身边轻轻滑过,留下的却是隽永的痕迹。那就是珍贵的回忆。

朋友,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朋友,那是你精神中永远真诚的财富。

【知识储备】。

1.关于友情的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关于友谊的格言。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培根。

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美)爱默生。

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

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威莫里斯。

3.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友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叔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主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爱莲说》《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课文。

2.品味欣赏语言。

3.领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端木蕻良”。

3.字词检测。

二、朗读品味: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自读,交流展示(美丽、丰饶、神秘、伟大、曾经欢笑、饱含屈辱、)。

2、学生跳读,思考:作者怀着__的情感?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3、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发出__的誓言?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誓为解放家乡而战斗到底)。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五、作业布置。

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陋室铭》教学设计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答:往来。

有相对?回答:无。

鸿儒相对?回答: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学习陪衬比喻、托物言志的写法。

2、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简介-解题-疏通文意-品析文章--总结)。

二、教学重点。

1.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以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导入。故事如下: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令衙门的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吏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一g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唐顺宗时,曾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三).解题:

1、铭有什么特点?(注解)。

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特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且押韵。)。

2、自由朗读课文,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ing)。

(四)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案牍()。

2、指名读文。

3、.结合注解自译全文,同学可以商量。质疑互答。

4、理解加点词词义。

(1)斯是陋室(这)。

(2)惟吾德馨(只)(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4)往来无白丁(原指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全班齐读。

(四).品析文章。

1、讨论: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概括提明)。

a、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生找出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景:环境清幽)。

(2)、体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学生讨论谈看法。

(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生动传神把静景写活了,很有生气,可见环境清幽安宁,作者由衷喜爱)。

b、如何写来往交友的?(生找出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怎样的场面?可用一两个词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突出“德馨”--友:交往高雅)。

c、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怎样?(生找出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

(高雅、清静、清悠、舒适;远离世俗,远离官场,高雅脱俗的生活--趣:生活恬适)。

可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陋室,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陋室环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讨论明确: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诸葛庐、子云亭简陋,以比陋室;诸葛亮、扬子云,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古贤人,自比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由此看来,此二句其实是德馨的深化,意思更进一层。

(2)作者又引用孔子“何陋之有?”这句话照应了哪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反诘点题。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讨论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难道陋室真的就不简陋吗?学生畅谈。

(房子简陋,因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感觉简陋了)。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

讨论明确: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突出品德高尚,可见安贫乐道的情趣,符合铭的文体特点--简洁,含蓄。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从生活感受、生活情趣看,陋室不陋,表现安贫乐道、高洁伟岸的节操。

4、齐读。

(五)总结。

就板书总结文章构思、写法: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陪衬比喻:山、水、仙、龙,诸葛庐、子云亭--陋室、德馨。

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者说明道理。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作业。

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2、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给自己的居室取个名,并说明理由。

林国武。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陋室铭》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陋室铭》

1.“陋室”为什么“不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结合文章分析如何表现“陋室不陋”。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要想知道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雅致。

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写日常生活,则先展示主人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这是实写;而之所以有如此雅兴,则是因为这里没有世俗的羁绊(即没有杂乱的丝竹声乱耳,也没有纷蒙的书薄、繁忙的公务劳形),这里虚写。这样,一正一反,相互依存,将世俗生活的“乱”、“劳”与陋室生活的“雅”、“闲”映着写,既生动活泼,又相得益彰。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头写山水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兴的手法,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用类比的手法,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也表明作者以这二人为楷模,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5.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暗含以君子自称,回应上文“”惟吾德馨“这一句,自比言志,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神话动画片导入。

袁珂,神话学家。

1、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3、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4、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1、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3、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陋室铭七年级语文教案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

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

才高艺高品德高。

七年级语文教案之《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同时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七年级语文下《陋室铭》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名传千古的美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结合本文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反思:

1、文章的教学目标设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落实重点和难点。

2、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较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本文注意了以读为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铭”这种文体的篇幅短小,语句押韵、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对课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有层次的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要读好,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来,并且注意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鼓励。最后,运用“整体板书”和“回译法”让学生进行背诵,加深记忆。总之,用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4、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答对加分,答错扣分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5、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句式等常识,准确翻译文章,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再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必须理解课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识,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学习的全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由老师带领的分析,还包括课前对课本的预习,对重点知识的揣摩,对疑难问题的质询。更包括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演绎。所以,我从预习这个环节抓起,让学生参与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做知识和思维的主人。

7、巧妙的设计提问,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来解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到人到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这其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8、对于课堂的时间安排如再紧凑些,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掌握。

又有一次面对镜头的经历,让我在课堂中又多一次历练,相信,以后,我会比这次更从容不迫、沉稳镇定地应对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更加融洽、自然。

总之,这一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我想,我只能够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思考教学中问题,我才可能在教师成长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爱莲说》七年级语文教案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淤、濯、涟、亵、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

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鲜:很少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7、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8、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

a、他自己说“独爱莲”。

b、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六、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侯晓旭。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夏》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分别编录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考虑到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调动多个感官、不同角度、状态等观察景物;学习了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夏》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能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语句。根据“长文短教、浅文多教”的教学理念,想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对初一的学生培养相应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意识,树立一种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学的尝试分作三个活动进行: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希望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2.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1. 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导语:天气渐渐凉了,冬天的脚步近了,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夏天的阳光、草地、蓝天……夏天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影子却留在我们心里,在这样的冬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温夏天的旋律!(渲染学生学习的气氛)

2.问题:说到夏,同学们会想到了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短语或诗句说一说吗?(积累字词)

二、读写结合

〔问题〕

1.同学们精彩的分享已经把我们带进了夏的氛围了,让我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要怎样读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读出来,为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并说拟写的理由?(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金黄的夏到黄金的夏的赞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赞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续,是生命的创造的深刻意义。 )

活动二: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问题〕

1.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让我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的结构布局)

2.这种文章结构布局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模仿这种方法来给《春》这篇作文拟写一个写作提纲。(读写结合:模仿方法,培养学生拟写写作提纲的意识。)

活动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问题〕

1.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说精巧的结构布局好比优美的身段,那么生动的语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从刚才同学们拟写的《春》的写作提纲中选取一段,写几句话。(读写结合:学情分析)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语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活了?(体会动词在语句中的精当与生动)

3.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让我们学着运用动词把刚才描写春的几句话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动。(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动词把事物写生动)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谈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四、作业:根据自己拟写的《春》的提纲,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动词来描写事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