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时间:2023-11-14 21:00:56 作者:雁落霞

教学计划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提供的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七年级地理复杂的气候说课稿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美国教学设计

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二、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2.纬线与经线。

4.重要的经纬线:

(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

(2)180°经线:只有一条。

(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60°——90°。

低中高。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0°(20°w)向西到东经160°(160°e)为西半球。

8.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

三、经纬网:

1.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形成的网络。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一、海洋与陆地:

从全球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71%/29%)。

从北半球看:六分海洋,四分陆地(61%/39%)。

从南半球看:八分海洋,二分陆地(81%/19%)。

二、七大洲。

1.几个概念:大陆;大洲;岛屿;半岛。

2.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4,30,24,18,14,10,9)。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3.洲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几个概念:洋;海;海峡。

2.四大洋:太大印北(北冰洋最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四、绘制海陆轮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世界的气候课后练习

1.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a.终年寒冷干燥 b.长夏无冬c.晴空万里 d.四季分明

2.热带林气候的特点是( )

a.终年炎热多雨b.终年低温少雨

c.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组成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

a.光照、降水 b.气温、降水 c.气压、降水 d.气压、风力

4.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温带气候的是( )

a.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

c.极地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d.高山气候和极地气候

5.一年之中气候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是( )

a.温带地区 b.高山高原地区c.热带地区 d.寒带地区

6.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

a.昆明四季如春b.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

c.风和日丽d.东边日出西边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气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b.天气是时刻变化的

c.气候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d.气候比较稳定?一般变化不大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美国教学设计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7.引导: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87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

(2)1988~,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

(3)预计到;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

(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

板书: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二)能源消耗大国。

1.创设情景。

(1)放录像:美国街头众多汽车的片段。

(2)提供美国进口石油的数量资料。

(3)展示美国东北部排放的废气,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借助材料,直观感受美国对世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2.展示“美国矿产资源”图。

引导: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这为美国发展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展示“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

引导: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消耗本国资源,还要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

观察图中所标数字,美国消耗的能源是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说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78倍,是中国的8.9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大量掠夺、消耗世界资源为代价,发展本国经济,对世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展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数字计算: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的平均水平多少倍?是中国的多少倍?(美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是中国的7倍多。)。

板书:排污大国。

5.引导:为什么说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是美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有能力保护;美国也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和排污大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美国政府应该有责任心,采取得力措施,使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有责任和义务保护。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美国教学设计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美国教学设计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27、我国四大牧区主要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28、我国林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三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人工林)。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气候检测练习题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结合课本p57"天气"部分及生活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你有没有看(听)过天气预报?为什么要看(听)天气预报?

(4)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

(5)气候是指一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它具有性。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判别简单的天气情况呢?(根据颜色)

蓝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识天气符号

3、读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回答:

(1)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预报符号。)

(2)我来做天气预报员p58图4-3

(3)p59活动2判断天气符号与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4、天气和气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结合课本p57“气候”完成下表

天气气候

概念

区别

相同点两者都是指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1、最近几天,我们家乡的天气有何变化?

2、我们家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oc,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

a、农业生产b、人们生活c、交通d、旅游

2、在一幅卫星云图上,山东半岛呈现浓白色,青藏地区为一片清晰的绿色,由此判定山东半岛的天气:()

a、有台风b、晴朗c、阴雨天d、沙尘暴

3、以下诗词或短语,描述天气状况的是:()

a、四季如春b、冬无严寒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判断:以下几句话,哪些说的是天气,哪些说的是气候?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昆明四季如春

c、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d、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6到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6至8摄氏度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即“天圆地方”——张衡的“天之包地,犹地之裹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麦哲伦航行的时间和路线: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二、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几个概念:地球仪;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2.纬线与经线。

4.重要的经纬线:

(1)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起点线。

(2)180°经线:只有一条。

(3)西经20°和东经160°: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4)0°纬线:又称赤道,经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5)北纬23.5°与南纬23.5°: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

(6)北纬66.5°与南纬66.5°:北极圈与南极圈。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60°——90°。

低中高。

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0°(20°w)向西到东经160°(160°e)为西半球。

8.相对应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之和为180°,符号相反。

三、经纬网:

1.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形成的网络。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的位置。

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从全球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71%/29%)。

从北半球看:六分海洋,四分陆地(61%/39%)。

从南半球看:八分海洋,二分陆地(81%/19%)。

二、七大洲。

1.几个概念:大陆;大洲;岛屿;半岛。

2.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44,30,24,18,14,10,9)。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3.洲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几个概念:洋;海;海峡。

2.四大洋:太大印北(北冰洋最跨经度最多的大洋)四、绘制海陆轮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美国教学设计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初一地理复习方法。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七年级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教学重点

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2、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一、海洋与陆地

2、学生阅读图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讨论p28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

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学生先熟悉图2-27,

(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

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讨论下述问题: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界的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学生完成p30活动2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第2课时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三、四大洋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课堂小结)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洲界、七大洲的位置

(作业布置)

1、p32活动

2、填表

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板书设计

一、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5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能说出日本的领土组成,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会通过计算人口密度,并能与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点。

4、能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气候特点。

5、能说出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能做到联系实际,同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在学习中,以小组讨论,集众人智慧。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2、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研讨、图文并用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xx年的世博会将在哪里举行?

学生:中国上海。

教师:那你们知道xx年的世博会在哪里举行的吗?

(展示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一组图片)。

(由学生通过安排查找的相关资料作说明)。

教师:请欣赏下面的自然风光图片,你能说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吗?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说明)。

教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吧。

展示日本国旗。

教师:日本意即东方“日出之国”。请同学们谈谈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富士山、樱花、地震、抗日战争……。

教师:同学们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更系统地学习它。

[新课讲授]。

教师:你们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再到具体的周边环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配以递进式的问题: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区?

4、日本在哪个大洋的包围下?

再展示“日本图”,配以“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或国家?”等问题,让学生结合《世界地图册》中的图加以研究后回答。

学生:略。

教师点按鼠标,亚洲、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屏幕的地图上。

“日本领土主要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______面积最大。”

教师:对照《世界地图册》中的“日本”图,完成问题。

教师点按鼠标,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名称一一出现在地图上。

展示日本图,配以问题:

1、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

2、这对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学生: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这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

显示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数,给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拥挤的街道,人群的图片。

教师:人口密度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与稀疏的重要标志。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约有333人。

教师: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神户人工岛和大阪关西海上机场的图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陆解决用地紧缺的问题。)。

板书:

一、东亚岛国、人多地少。

播放“樱花”的景观图片。

(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为了引出气候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日本的气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节的风向图。

教师:日本所在的海陆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这样的气候特点。

教师提示:日本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板书:

二、深受海洋影响的季风气候。

展示有关富士山的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

教师: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火山爆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灰却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以开辟为旅游胜地和地学科研基地。日本不仅多火山,还多地震。

教师:日本被称为“火山、地震的王国”。日本全国每年平均有1万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坏性地震近百年来发生了100多次。日本频繁的地震带给日本的灾难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而人们在地震发生时,都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效仿。

板书: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国的邻邦,“文化无国界,天涯若比邻”,在我们领略完日本的秀美风光后,来共同了解日本东西交融的文化。

同学们能举出日本与我国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吗?

教师小结:我们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应该扬长避短,继承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精粹要发扬光大,外来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设计:让学生利用地图,分析日本、中国、蒙古地理位置的优势和不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具有学习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教学中用了大量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这节课中对学生的学法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导入设计上,借由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引出xx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而进入日本的新课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还很自然的过渡到日本的教学。自始至终拿日本与我国进行对比,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解决问题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

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的内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学习。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的普及,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以小组设计介绍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体小报,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七年级地理农业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日本。

授课课时。

两课时。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四大岛屿和重要城市名称。

2.记住日本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3.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城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懂得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学会借鉴他国经验与教训。

教学重点。

知识1.2。

能力4.2。

教学难点。

能力2。

教学方法。

读图导学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

板图、地图册、自绘日本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说出亚洲人口过亿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哪一个?(日本)。请同学们自由交流对日本的了解。大家对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日本,对日本做更多的了解。(板书课题——日本)。

(一)地理位置。

看图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温带、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洲大陆相望,并且比较出日本的面积狭小。

(二)领土组成。

1.看课本“日本的地形图”,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大岛屿与七大城市位置,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曲折)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学生用一句话来说出自己对日本的了解:岛国、富士山、樱花、多地震火山等)。

学生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来介绍日本的位置。

学生完成“活动1”的两个内容。

在绘制的板图上,学生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屿名称。

学生思考回答。

(三)火山地震:

1.在日本地形图上找出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由图例可以判断它还是什么山?(火山)。

2.讨论分析“活动3”的有关问题:

·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地震?(日本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因为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形成很多山)。

·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能,火山爆发后沉降下来的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地理科研基地。)。

·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是,因为我国也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四)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从服饰、建筑等方面来了解日本的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学生欣赏富士山图片,感受其美丽。

先让学生根据课外知识的收获来回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有关防震的知识,学生班上交流对火山地震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学生自学了解知识。

内化知识,

拓展伸延。

课堂总结。

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城市——京靠滨,孤靠户,名古屋最孤独,北九长崎九州住。

检查学生对本节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强调四大岛屿与七大城市。

学生根据所讲知识,复习巩固,并在自绘图上写出所学习到的重点知识。

学生记忆本节重要知识要点,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1.地球是一个球体。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是的纬线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赤道纬度为0°,是纬度起始线。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是经度起始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

7.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8.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9.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产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季节变化,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0.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共五个温度带。

11.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阅读地图要学会测量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

12.辨认方向,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

13.地图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目的,正确选择地图。公园游玩要用导游图,外出旅行参考交通图。

14.地面某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把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

16.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态;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理学习技巧。

1、借住地图学习。

学好地理还需要学生,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因为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省市地貌和位置等。

2、做好课堂笔记。

很多人觉得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不需要课堂笔记,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学习观点,地理学习要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课堂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

3、背诵基础知识。

地理虽然不像政治、历史科目,那样需要大量的死记烂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基础知识,还是需要进行背诵记忆的。

4、注重总结归纳。

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十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的,高中地理学习需要把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学习记忆。

如何学好地理。

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结合生活常识学习地理。

多看国家地理杂志和有关地理的节目,多去旅游。热爱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过头看看你的地理课本,soeasy。这样学习地理你会理解深刻,不用死记硬背!

做好地理知识结构,最好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笔记,特别是必修1得花点苦功夫,其实大部分都是有规律的,把重点知识掌握,多理解下。最后把老师讲的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做好思维导图,包括地图、表格等。

根据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导图做好每一章每一节的练习。

要适当地做一些练习,但不能多做练习。觉得哪个知识点难还不理解,找出10套题只做该知识点的题目,做这些试题的时候要认真,保证做一题对一题,全部吃透,这个知识点你就算过关了。另外你要把以前考过的试卷拿出来再做做错题,这样比做陌生题要好得多。错误的地方再温习一下,看看失误的地方是否已经解决了。

根据知识结构整理地图。

结合时下的热点多读地图,特别是看看老师强调的一些图。如美国、日本、德国、印度、中东等这些重要的区域性图;如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等这些沿海的区域性图。

要培养自己解题细心的习惯。

有些童鞋答题会丢三落四,注意解题之前要整理些关键性、条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路,思路整理好了,才不容易丢分。如城市、工业的布局区位因数是哪些,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是哪些,经过整理后你思路就明晰多了。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3、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能力目标。

5、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目标。

6、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7、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将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动一2题。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动一3题。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或看课本p4图7。3亚洲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主要山脉及山峰(喜玛拉雅山及主峰等)。

b组:主要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组: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等)。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完成p5活动4、5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2、读图熟悉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3、了解欧洲西部实际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

教学重难点:

各国经济发展概况、特点;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欧洲西部图。

教学过程:

一、位置和范围、国家。

1、展示“世界地图”,指出欧洲西部的范围:即欧洲的西半部。

2、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说明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骤进行:

(1)欧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别濒临什么海或洋?

(2)欧洲西部的东面与什么大陆相连?这种三面临海,一面连陆的的分布可称作什么?

(4)学生小结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3、观察“欧洲西部图“,思考:欧洲西部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欧洲西部的气候和经济有什么影响?(讨论)。

5、设问:欧洲西部各国,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多属于何种性质的国家?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过渡)欧洲西部作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3、一学生朗读p55“阅读”,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教师结合有关资料适当补充说明。(见教参p77)。

(过渡)欧洲西部发达的经济还可以从其繁荣的旅游业表现出来。

三、繁荣的旅游业。

学生自读,思考:

1、欧洲西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熟悉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3、讨论:欧洲西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4、学生自读p56“阅读”,了解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德国的啤酒节。

5、完成p56活动。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由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农业教学设计

因为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并且现代的初一学生所接触的文化现象中包括了许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如日本的动漫、游戏和某些电子商品等。学生通过身边的各种媒体对日本了解较多,但学生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深层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部分,我是以“欣赏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本节课日本的自然环境部分知识点较零碎,有关知识的难度也不太大,所以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竞赛的方式增加学生主动性和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框架方面,我是以到日本实地旅游的形式,把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气候特征、文化特点等穿插进去来展开的。

“濒临海洋、邻国”、“国土组成”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此我进行了板图,让学生展示时,在板图中进行填写,加深了印象。

日本的气候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日本“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是由于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所导致,为此我提供了东京和北京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并进行了比较,易于学生理解。

最后,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既为了给下堂课做铺垫,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还了解日本的什么情况。

在整堂课中,我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连贯上下来。幻灯片中也适当加入图片、音乐,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课文主次、难易点也能区别对待。

但我对于学生的知识面估计不足,像一些需要他们讲的、发散性的问题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对日本知道的东西不多。在课堂氛围方面,由于偏重讲难易点,与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共鸣显得还不够,课堂气氛还可以再活跃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