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苏教版四年级(精选24篇)

时间:2023-12-17 22:49:28 作者:影墨

教学计划需要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编写经验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这“一路花香”中,我们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醉人的花香,还能收获朴素的哲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   满满地    不禁   骄傲。

破损的水罐   半罐水    惭愧   道歉。

挑水工   撒下   花种   裂缝   浇灌。

二、解读,品味文本。

1.谈话:是呀,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有三个耐人寻味的角色,走近他们,认识他们,我们就能品悟这“一路花香”的丰富内涵。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形象。

2、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带来了这一路花香呢?

破水罐。

3.破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一开始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

(板书:十分惭愧 一丝快乐 仍然伤心)。

(一)体会“十分惭愧”找出相关的句子。

1.问:你在哪里找到的?

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出示课件)。

(1)“惭愧”两个字都是竖心旁,说明和(心情)有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惭愧”是什么意思?(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里在惭愧之前还加上了十分二字,“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为什么破水罐十分惭愧呢? 让我们把目光放回到第一自然段,分别找一找好水罐和破水罐的特点。(抓住各自的特点朗读体会)指名读,齐读。课文比较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好水罐的长处,坏水灌的短处。

(2)回过来再读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4)从破水罐的道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歉意)它为什么这么抱歉?(找句子,点红)。

(5)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又是怎么说的呢?(分角色朗读)。

(二)体会“一丝快乐”,“仍然伤心”“相当欣慰”

1.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来欣赏一下这路边的美景吧!出示美景,看到这幅美景同学们一定会忍不住想赞美几句吧?(句式训练)。

出示“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2.破水罐被美景所吸引,它不禁有了一丝快乐。为什么只是一丝快乐?(内疚并没有消除。马上它的水又要漏掉了,自由发挥)。

破水罐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一丝快乐之后,他的心情仍然是怎样的?(伤心)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说明破水罐依旧没有从一开始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出示:到了小路的尽头……道歉。)。

逐句理解。再齐读。

挑水工(板书)。谁来说一说挑水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知人善任)。

三、揭示寓意。

“一路花香”是一则寓言故事,从刚才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说)。

四.生字指导。

五、深化主题。

板书设计:

15 一路花香。

十分惭愧。

一丝快乐         利用特点创造价值。

仍然伤心。

欣慰。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巨人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麋鹿的资料;熟读课文。

教时目标:

1.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坎坷经历。激发保护野生动物的感情。

2.学习当讲解员,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坎坷经历。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11、麋鹿(板书。带着亲切的语气再读一遍。)。

2.课文开篇就向我们描绘晨曦中麋鹿在黄海滩涂活动的场景,

cai出示第一自然段(配乐)。

让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来读一读,用心感受一下。

生齐读。

3.麋鹿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静谧、悠闲的环境中,并茁壮地成长着。

那么它们的样子又是怎样的呢?你知道吗?(板书:外形特点)。

(过渡引起下文)。

二.辨一辨,想一想(精读第二段)。

1.你认识麋鹿吗?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cai课件出示辨一辨:“驯鹿”图。学生辨别不清。

2.别急,只要你认真读了课文就能分辨这到底是不是麋鹿了。

3.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最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并画出有关介绍麋鹿外形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cai课件出示要求。

4.生自由读,师巡视。

5.全班交流。

第2节重点抓住: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四不象。

第3节重点抓住:麋鹿的“角”、“尾巴”、“蹄子”、“毛色”。

cai随机出示并做相应的比较。

6.现在你能分辨出这到底是不是麋鹿了吧?(不是,这是驯鹿。)。

cai课件出现“麋鹿”。

这才是真正的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四不像。多么奇特的外形!

7.那么,第3自然段除了介绍麋鹿外形,还介绍了什么?(板书:生活习性)。

提示:可以从尾巴、蹄子、毛色这几方面来找。

9.学生朗读讨论后交流。

尾巴--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生活在沼泽中,长尾巴有利于驱赶蚊蝇。)。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宽大的蹄子使它在沼泽中能轻快敏捷的行动。)。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毛色的变化则有利于它隐蔽自己。

以上这些特点,你一定会想到了其他一些动物类似的进化过程。(鲸、

人猿……)他们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变成的。

8.麋鹿也是如此。麋鹿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也。

仅存数百头,它的繁殖能力很低。麋鹿的繁殖能力低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快速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然后告诉我。

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怀孕期超过9个半月,比其他鹿类长。

麋鹿每胎仅产一仔。

雄性的角6岁才发育完全。

9.指导朗读。分组读2-4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麋鹿的奇特外形和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

10.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用心读读课文第5-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cai出示问题。

如果你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说明你真正地读懂了麋鹿。

三.读一读,悟一悟。

1.生用心读。

2.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先读给同桌听一听。

3.你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随机指导朗读(带着你的情感体验读)。

cai课件随机出示两段课外资料。

(生1:我有点悲伤,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麋鹿这种动物差点灭绝都是因为人类破坏环境以及战争造成的。如果麋鹿真的灭绝了,那也是人类自己惹的祸。悲伤的语气读。

cai出示课外链接资料。

生2:我有点感动。--因为我发现麋鹿在国外相继死去,而英国的贝福特公爵对生活在自己庄园里的麋鹿精心饲养,所以麋鹿生长良好,迅速繁殖,最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将麋鹿向各国输出,我很敬佩他。感动的心情读。

生3:我很高兴,自豪,因为只有祖国富强了,麋鹿才能回归祖国,回归故乡。自豪的语气读。cai出示课外链接资料。

生4:我也很高兴,因为书上说:“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就有麋鹿”,这足以证明,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高兴的语气读。

生5:我很悲伤……。

生6:我很生气……)。

评价:言之有理,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一读。

老师也有同感,请用你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你把麋鹿的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句子读一读,让大家也听一听麋鹿的心声。。。。。。

四、演一演。

1、提示角色:对麋鹿大家了解吗?口说无凭,表演为证。老师要大家表演出来,给大家两个角色,一是做讲解员来介绍,二是你就变成麋鹿,自己介绍自己。

(cai课件出示要求。)。

2、小组表演:4人小组表演,三个各表演麋鹿的三个方面的“奇”,另一个做导演指导。

(cai课件提示身份、语气)。

3、上台表演:评议(导演指导),评最佳表演奖。

五、写一写。

1、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课文学完了,此刻你又会联想到什么呢?(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2、以“,我想对你(们)说”(横线上可填麋鹿或人类等)为题写一段话。

或学生谈感想。(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保护野生动物。)。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4、背诵全文。

重点和难点:

理解掌握生词。

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

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那儿的环境特别美,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泉城。(齐读课题)。

同学们读的真响亮啊!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关于泉城的资料,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看看你对泉城了解了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

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看来课前下了一番苦功。

现在谁能告诉我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疑问,一同走进泉城去看一看,读书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了课文,谁来试着读一下黑板上的生字?

读得真好,谁还想来试一下?

真不错,下面我们开火车读生字。

这一排的同学都会了,那我们齐读生字。

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去游览泉城了。

三、精读课文。

我们所了解的泉城如此美丽,作者笔下的泉城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到泉城去游一游。

1、指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仔细体会:通过课文,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试着说一下,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1)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

由于白浪上下滚动、翻腾,所以看起来像银花盛开一样。说明泉水非常美丽。

2)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谁来为我们模拟一下虎啸狮吼呢?

模拟得逼真吗?让我们为他逼真的拟声鼓掌!

3)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4)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泉水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闪着光亮。我仿佛听到了珍珠落地的清脆的声音。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

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现在你对济南的泉水有什么印象?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书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美丽,神奇,把体会融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我们现在到了哪儿了?

珍珠泉在哪儿呢?

珠泉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看来珍珠泉的泉水非常得清,清到什么程度呢?

哦,泉水就像珍珠一样。为什么泉水就像珍珠一样呢?珍珠有什么特点?

泉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是怎样流出来的?

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涌”字说明什么呢?

正是因为泉水有生命力,才体现出泉水的神奇。

珠串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谁能为我们演示一下“拎”?

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

现在明白什么是“拎”了吗?

那么谁能告诉我“拎”么意味呢?,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珍珠泉,我们现在站在珍珠泉岸边,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呢?

指读课文。

3、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回顾刚才我们游珍珠时,我们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谈体会。

接下来我们要游览另外的三大名泉,同学们先自渎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泉,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样子。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同学领我们到另外的三大名泉游览一番。

五龙潭在什么位置?

五龙潭是怎样形成的?

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有一个词表现了泉水的流动特点。

为什么同样是写泉水的流动,珍珠泉用的是“涌”而五龙潭却使用“汇注”呢?

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把五龙潭的特点读出来呢?

4、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黑虎泉,请黑虎泉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余同学看图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黑虎泉在哪儿?

泉口是怎么形成的?

泉水是怎样流动的呢?

喷吐说明什么?

泉水不仅急,水量大,他还有什么特点呢?

5、我们现在又来到趵突泉,请喜欢趵突泉的小导游领我们去游览一番好不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清到什么程度呢?)。

水确实很清,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是怎样形成的呢?

冒字说明了什么呢?

泉水是什么声音?

同样说明了泉水的力度大,像三对白雪一样。

趵突泉这么美,有那位小导游能为我们再读一下,其余同学再仔细体会一下。

我们将要离开趵突泉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趵突泉说呢?

现在明白趵突泉为什么位于七十二泉之首了吧?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么美的泉吗?

因为济南的泉水是独一无二的。

课文中哪个词体现了独一无二?

所以说人们称济南为泉城。现在明白济南为什么叫做泉城了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找料或者上网的方式查阅关于泉城的一些信息,回去办一份手抄报,看看谁的内容新颖。

五、板书设计:

珍珠泉。

五龙潭。

8、泉城黑虎泉天下闻名。

趵突泉。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更直观地让学生对麋鹿与普通鹿的外形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学中引领学生用解说词的形式将书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真切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清课文层次。

3、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用解说词的形式介绍麋鹿。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抓住麋鹿的特点,辨认麋鹿,介绍麋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旧引新。

1.谈话: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学过的珍稀动物吗?(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种珍稀动物,它就是麋鹿,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提醒“鹿”的笔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课题预测课文的内容。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3.交流检查:

出示课件:麋鹿:俗称“四不像”,曾是姜子牙的坐骑,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自然繁殖率很低。麋鹿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由来已久,曾在汉朝时销声匿迹,直至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后惨遭厄运,或遭杀戮或颠沛流离,幸英国贝福特公爵的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回归故土,种群发展到近千头,悄无声息地生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书写:沛、殖、涉。

4.理清课文脉络: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主要介绍麋鹿的哪些方面?(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5.验证预测。

过渡:想对麋鹿有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麋鹿。

三、细读2-4自然段,走近麋鹿。

1、默读第2-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麋鹿外形特点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

2、交流。

(一)、麋鹿外形特点。

(1)出示麋鹿图。

提问:你们认识它吗?你认为它长得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奇特来的?(四不像)。

(2)课件演示对比验证“四不像”

(3)它的外形的奇特还表现在哪?

(出示课件)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长尾巴、宽大的蹄子、毛随着季节变颜色。

(4)提问:

雄性麋鹿和雌性麋鹿一样吗?(课件)。

(5)总结:齐读麋鹿外形特点的语句。

(二)、麋鹿的生活习性:

过渡:除了写麋鹿外形的奇特外,还有它的生活习性也与众不同?

(1)指名说:

“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课件)“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

(2)补充课外的资料: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3)齐读。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朗读。

4.休会说明文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介绍麋鹿外形、生活习性的奇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迁移练说:

设计情境:

自由练说,上台展示。(结合课件)。

四、深化延伸升华感知。

1.介绍其他的珍稀动物(出示课件)。

2.齐读警语。

3.听录音、激趣。

这里到底是哪儿?曾经是麋鹿的栖息地,为何它还要适应这里的环境呢?到底在麋鹿身上有怎样的传奇经历,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走近麋鹿,揭开谜团。

五、作业。

实践活动:开展“我了解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主题活动,自行选定动物,将自己搜集到的素材,从独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加以整理,制作成卡片,张贴在班级展板上。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节课我们共同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我们闻着它那迷人的花香,感受到了桂子花开香十里。难怪我们的作者会说: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读的内容再斟酌)。

作者喜欢桂花,仅仅是因为花香吗?(生简答:不是)。

二、感受“摇花乐”

教师:不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地默读课文3-5段,提出和大家深入学习课文的话题。(此话的表达还有待斟酌)。

学生:默读3-5段(动笔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预设:(核心话题)。

1、我喜欢摇桂花吗?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

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2、摇桂花“乐”在哪里?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听父亲口占一绝的吟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为什么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拓展延伸。

1、简介作者。孩子们,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出名,知道是谁吗?很好,懂得看注释,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了解琦君吗?琦君,她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她写过很多作品,但作品的内容总离不开写家乡的景物、家乡的事情,在她的作品中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2、出示:“故乡,我们哪一天能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

“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冽甘美吗?--《水是故乡甜》。

四、练习。

1、积累词语(短语)。

姿态   笨笨拙拙   湿漉漉  缠着  阴云密布。

吩咐   撮一点   炉烟袅袅   口占一绝  沉浸。

2、选词填空。

捡   拣。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得        鲜        盛。

4、仿写句子:

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得               。(任选一题)。

小结:看桂花雨又纷纷落下来了,作者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桂花香,那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板书设计:

12  桂花雨。

香  乐。

思 念 家 乡。

苏教版一年级上《识字5》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认识新偏旁。

2.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知道看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刮台风、下雷雨的景象吗?想看看吗?(或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

2.播放“台风”的录象资料,说说“台风、雷雨”和“春风、春雨”有什么不同,什么季节会有这样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生字。

1.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2.同桌读。

3.指名读。

三、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韵文。

老师读得怎样?你们也能这样读吗?

2.四人小组读。

3.指名读。

4.注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实物的样子,读出节奏和韵味来。要避免唱读、顿读。

四、课间活动。

五、指导书写。

1.说说你是怎样记注生字的。

2.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3.请说说“夏、台、梅、瓜”的笔顺。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夏、瓜”。

5.学生描红,完成练习单。

一、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卡片。

2.齐读韵文。

二、学习笔顺,指导书写。

1.学习新偏旁。

2.学生看笔顺图记忆生字笔顺。

3.重点反馈“桃、蛙、荷”的笔顺。

4.学生描红书空写字,播放轻音乐。

认识计算器计算

第一课时认识计算器计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树木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计算器、例题图。

课前让学生每人都准备好一个统一型号的计算器,对照说明书,简单了解计算器的各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1、指名说说自己对计算器的了解:

有显示器(统一购买的计算器显示器上有两排,上面一排是输入的算式,下面一排是算出的结果)、键盘(要让学生识别主要的键盘: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第二功能转换键等)。

2、试试开机和关机。

3、了解计算器的用途:说说你一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人们用计算器?

你自己去小店里买东西要带计算器吗?为什么?

指出:用计算器计算一般都是算一些比较复杂的,很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口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例1:计算38+27、30×18。

用计算器算完后,问一问:和口算的结果一样吗?

你觉得口算和计算器算哪个更准确?

指出:计算器虽然算得很准,但要注意千万别输错了数据。所以检查的时候要看显示器上的输入算式是否正确。

2、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65+4698589×7641600÷128。

1438+2576380×426765+469-296。

3028-2965625÷25816÷68×27。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老师报算式,学生听之后再算一遍,检查学生的听力和按键的准确性和计是否正确。

说说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18+4932800-17986848-579+386。

2191×353363÷57126×7÷18。

学生算完后,指名交流一下得数。

2、(第2题)交流两种算法:(1)算完一个后“清0”,然后再算;(2)直接算。试一试,两种按法出现了什么新情况?(asn)指出: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142857×2=142857×3=。

142857×4=142857×5=142857×6=。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参照板书,再来认识各题得数的规律。

4、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两题横线上的数。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吗?比如说?

再看看计算器上显示的,你有什么疑问?

(不能全部显示)。

指出:你们以为拿计算器计算一切都很简单,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请大家课后可以参照说明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的?以及还有哪些新的知识。

四:作业:43页练习七第1、2题。

板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1)。

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第二功能转换键。

计算38+27、30×18。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感知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交流。

2、师:你们了解得真多,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跟大熊猫齐名的珍稀动物——麋鹿。认读麋,知道是鹿的一种,出示麋鹿的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详细介绍麋鹿的课文。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a、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反复来回地多读几遍。b、思考一下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麋鹿的。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随文识字。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正音;或者提醒那个词读时需要注意。(悄无声息)。

从课文第一小节写的是什么呢?(生活场景)麋鹿生活的环境可以用文中那些词来描述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生读,正音;注意“坐骑”的读音和姜字的写法。

这一小节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外形)麋鹿的外形怎样?这样的外形让我们感觉这麋鹿怎样?交流,齐读外形。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你又了解了些什么?从文中那句话了解到的,读给大家听听。

相机进行“沼泽”的理解。

这一段告诉有关麋鹿方面的知识真多,其实这些都是与麋鹿的什么有关?(生活习性)。

课文中除了这一段外,还有没有其它自然段与麋鹿的生活习性有关。

4、指名读第4自然段,理解“繁殖”

5、第5-7自然段学习。

找出时间的定性词,按时间指名学生读,相机纠正难读的字词和。

随文对“颠沛流离”的理解。

四、整体回归,概括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整体回归课文内容,并指名学生对课文进行概括。教师进一步指导概括方法。

板书:  麋鹿。

外形奇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教学反思:

《麋鹿》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经历磨难之后终于回归祖国的坎坷命运。本课文字简练,情感丰富“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失而复得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学生兴趣倍增,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麋鹿》一课,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很适合孩子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本节课我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以读为主导,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充分感知课文的内容,利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体会词语在文中的表达的思想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耐心引导组织学生读好难读的字词语,切实指导学生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让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更扎实有效。

课堂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在研讨中,让我清楚地明白了第一课时教学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墨守成规,固守地按照逐段朗读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体现,教学方法有待于多样化,教学机智和策略需进一步提高,让第一课时在扎实中精彩呈现。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2、读词读句。

3、练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一句古文。

6.看图选词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句的训练。

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计划:练习1、4、5等抄写在小黑板上。(略)。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完成书上各练习。

课外:背诵、写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复习背诵《标点符号歌》。

(2)指名朗读第一句话,根据标点符号歌的意思确定应用什么标点.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明确逗号、句号要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下角,问号、叹号写在句末后一格的左半格里。

3、练习。

(1)指名朗读第三个句子。

(2)学生在自己书上练习加标点。

4、反馈。

(1)展示标点点得正确的同学的作业,表扬符号书写形状规范、位置正确的同学。

(2)指出存在不足,进行纠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第一组句子。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一遍”和“一遍又一遍”。

(2)比较两个词,知道“一遍又一遍”表示好多遍。

(3)指导读,“又”要读重音,强调遍数多。

(4)指名读小黑板的两个句子。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

这封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5)讨论两个句子意思的不同。

(6)指导朗读两个句子。

第二组句子。

(1)指名认读三个句子。

(2)比较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相同点。

3、练习。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认读要写的字。

(2)说说以前描红所提出的要求。

(3)老师范写,说出书写注意点。

3.练习。

学生描红、临写,师全班巡视、指导。

4.反馈。

表扬写字好和姿势好的学生。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12种动物的名称。

2、对照插图,认识一些动物的样子,进行保护动物的教育。

3、流利有感情的读好韵文。

3、学会正确书写生字,重点是“狮、鹿”的笔顺。

重点:识字,读词。

用具:字卡、词卡、动物图片。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野生动物园吗?在那儿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二、看图,读词,反复识记。

1、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野生动物园玩一玩,看一看。

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指认,师相机出示词语。

2、你能借助拼音把它们都读准确吗?学生练读。

3、指名读,齐读。

4、揭示课题,板书:识字6。

5、学生看书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6、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7、再读课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交流感悟。

1、同桌交流:1号说动物名称,2号指有关动物图并相互纠正。

2、游戏:给动物挂牌。

每人拿一份去掉拼音的动物名称的卡片,给动物挂牌。小组检查。

3、教师相机渗透有关环保知识,并进形说话训练。

出示句式:野生动物园的动物真多呀!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

4、师:是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你们能读出对这些动物的感情吗?试试看。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指导,指导熟读。

四、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读读:狮、虎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看着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这两个字怎样写,才好看?自己学习生字词后交流、相互补充。

3、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态度和习惯!2、

4、描红、书写“狮、鹿”。

作业: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准备动物解说词。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生字词卡片(或课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

你知道了什么?

3、揭题,引入课文。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2、口头填空: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的.白鹅。

3、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

课文重点段2—10自然段:

(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

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练习3第一课时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汉字;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并能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字义。

2、能照样子搭配词语;按要求补写句子;会根据现有的语言材料用“这样”连句。

3、知道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及顿号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难点:从字典中选择合适的字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20年月日。

教学目标:第1----3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教学难点:据词定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学习第1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的要求:先读准拼音,再写字。

(2)学生书写。

(3)校对:新型峡谷街景自豪牧场便宜旅游浑身。

2、学习第2题。

(1)复习单元提示中讲的部首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2)师生共同查“洲”字。

(3)学生独立完成其余的字。

(4)校对。

(5)巩固补充练习。

要查的字查什么部首部首有几画除部首外还有几画字的意思。

自豪。

悠闲。

速度。

发展。

3、学习第3题。

(1)读例题,懂得“齐声”后面跟动词,“增添”后面跟名词。

(2)口答后书面完成。

(3)补充练习。

发展总结利用。

板书设计:作业题。

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课本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

(2)指名读。

(3)集体读。

(4)提问: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5)过渡,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4、找出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5、指导朗读。

6、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7、师讲解蜻蜒点水。

8、检查预习情况:说说蜻蜒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

9、迁移练习:

10、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有这样的觉悟,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蜻蜓)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焦急的心情,希望蜻蜓早回家。)翠贞张开小手往上一送,蜻蜓张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指导朗读: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总结全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好朋友--蜻蜓。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1.关于中彩那天的教学设计。

2.关于窃读记的教学设计。

3.关于图案花的教学设计。

4.灯光教师教学设计。

5.关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设计。

6.关于风来了的教学设计。

8.关于课文《花钟》的教学设计。

9.关于端午节的教学设计。

10.关于草帽计的教学设计。

月亮湾第一课时

美文《月亮湾》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家乡月亮湾的美。练习册上有一道题:你的家乡哪儿最美呢?请你选一处用彩笔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按照一般的惯例,我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由说说家乡南通的美,然后指导写话。写的当然是狼山的秀美,苏通大桥的雄伟壮丽,还有濠河的清亮。

课后批改作业,发现有一个孩子写:我的家乡在贵州,我家门前有大山,有河,还有牛。最后一句居然是:我不是南通人。写得不是很流畅,也不是很美,甚至还有错别字。然而,我还是十分愕然!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我想当然地只指导说了我们的家乡南通,根本没在意到班上还有八九个外地孩子。除了这个孩子,其他非南通的孩子都写的是南通,也只是为完成作业而已。其实,这完全是我这个老师武断地剥夺了孩子的本色思绪,把自己的东西强塞给他们了。幸亏有一个孩子的另类表现震醒了我,真的汗颜!

下午放学前,我真诚地向孩子们道歉,并给九名外地孩子布置了额外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家乡,准备明天给全班同学做介绍,还要用家乡话向同学们问好。领了这样的任务,我能感觉到孩子们亮眼睛里的欣喜和激动。

第二天的课堂上,这几个孩子成了当然的主角,他们的小脸儿红扑扑的,短短的稚气的言语字字都是对自己家乡的爱。最有趣的,是用家乡话向大家问好……阵阵欢笑小鸟儿般在课堂上扑棱着,把每个人的心都挠得痒痒的,酥酥的。这样的感觉很美好!

教育,教书育人,我们老师是不是真的能俯下身子,真的从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聆听孩子的心语,让出位子用行动让孩子张扬个性,唱出最明丽最生动鲜活的歌儿。肖川教授说:“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时刻提醒我们,考验我们。因为,我们是为师者。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看着拼音把字音读准了。

好,就请你们把书翻到《识字7》,自己来学。 。

二、学习字词:

(一)教学“亭”、“停”。

小朋友,你们刚才自己学了,学会了吗?

亭:

1、出示“亭”字。

2、谁学会了这个字?谁来读准它的音?

3、你是怎么记准字形的呢?

啊——丁。

5、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

6、一起读准它的音。

停:

1、演示课件。

2、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3、出示“停”字。

4、这个字我们以前记过,有了字形,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6、除了“停下来、停住”,停还可以用在哪儿啊?

比较:

1、出示:“亭”和“停”。

2、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却各不相同。

(1)指亭。读,什么亭?

(2)加个单人旁呢?

(二)教学“鸟”和“鸣”

鸟:

1、看,树林里还有小鸟呢!

2、出示:“鸟”。

3、“鸟”是个熟字,你们看,“鸟”的字形多像只小鸟啊。我们一看到“鸟”这个字,就能联想到小鸟的样子。

鸣:

1、“鸣”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谁学会了,谁能读准音,说出它的意思呢?

2、边演示边说,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是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多有趣啊。读准它的音。

4、我们常常把“公鸡叫”说成“公鸡打鸣”,就是这个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鸣开始是指鸟叫,后来鸟、昆虫叫都称为鸣。

(三)教学“闻”。

1、你们注意了,有个小朋友听到小鸟叫得这么好听,他怎么样了?仔细看看。(演示动画)。

2、出示“闻”字。

3、谁能读准它的音,说出它的意思?

4、打开门,干什么呢?(用耳朵听)这就是闻。

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不仅读准字音,还说出它的意思。

5、“闻”这个字很好记,听的时候要用什么?所以门字框里有个耳。

6、一起读准这个字。

7、闻就是听的意思。想想平时闻字还在什么地方用到呢?

8、“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你们听过吗,是什么意思呀?(闻就是?见呢?那百闻不如一见呢?)。

下面,我来说字的意思,请你来找这个字。

9、(1)人来小亭边,不走了,是哪个字?

(2)打开门,用耳朵听是什么字?

(3)小鸟张着嘴叫呢?

(四)比较总结。

1、边说边打开实物投影。

2、看看,今天学的这几个字,哪几个字的字形就像这个东西的样子的,哪几个字是一看到字形就能知道它的意思的?请小朋友好好想想,小组内还可以讨论讨论。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光学会这几个字,还掌握了这种学字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来学一首诗,怎么学呢?

三、学习诗文。

…… 。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2、能看图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课后反思:

在比较总结这一环节中,老师边说边打开实物投影,通过看图,让学生再次感知字形和事物样子之间的联系即一看到字形就能想到那个事物的样子。老师用这种方法引导小朋友自己看图识字学得不错,学生自己看图就把这几个字学会了,懂得有的字要借助图来记准字形,有的要借助图来知道字的意思。这不仅让学生自己发现象形字、会意字两类字分类的归律,还让学生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的字库进行分类。渗透经常给头脑中词语进行梳理、归类的意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识字5》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二年级。

四、教材版别:人教课标版。

五、执教教师:重庆市武隆县白云乡中心校 应晓丽。

六、评课教师:重庆市武隆县白云乡中心校 张 露。

七、指导教师:重庆市武隆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肖素碧。

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的启示也很深刻,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初步体会谚语的含义。

3.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1.识记10个生字是本课的重点。

2.对5条谚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采用了游戏、图片、动作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1.课件。       2.实验用的一把筷子。

(八)板书设计。

识字五。

满满。

九、教学过程:

(一)实验质疑,导入课题。

1.折一根筷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做个实验吧!在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比较小?(抽生折一根筷子)。

2.折一把筷子。

师:在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抽生折一把筷子)。

师:小朋友,看了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自由谈感受。

4.导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从文中找生字。

师:请小朋友先自由的读一读这些谚语,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先作上记号,再请教大桃子,或者问问你的同桌。

2.开火车读生字,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师:小朋友,谚语里的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师:小朋友们真棒!生字宝宝可高兴啦!让我们开着火车把它们请出来吧!

3.带拼音读,生领读。

4.抢读。

(三)朗读谚语,初步体会。

1.把句子读通顺。

师:小朋友们,生字宝宝玩累了,回到了谚语里,谁来把你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听?可别读错了哟!(课件展示五句谚语。)。

2.齐读谚语。

师:小朋友们,“人心齐,泰山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谚语,好吗?

3.体会谚语含义。

学生自由谈体会,教师补充交流。

4.指导朗读。

(1)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谚语。

(2)抽生读。

(3)师生合作读。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一读谚语好吗?那老师读谚语的前半句,你们读谚语的后半句吧!

(四)巩固识字。

1.认读,组词,说话。

2.交流识字方法。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发现。

师:真是“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啊!小朋友们的识字方法真是又多又好,相信小朋友们也有办法写好这些生字,请大家认真观察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教师重点强调:“根”的“木”字旁变捺为点;“满”字是左右结构;“挑”字的笔顺。)。

2.范写“满”字。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随时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4.请两名学生展出作业,集体更正后,学生及时修改。

(六)课堂小结。

十、课后反思:

本课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5》。其内容由五条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谚语通俗易懂,但给人的启示却很深刻。在教学中我本着“真实、扎实、朴实”的教育思想展开教学。

我以“折筷子”的实验导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过程中,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识字。识字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理。并始终把握住“团结力量大”的精髓,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好、用好谚语。指导写字中,通过课件有效实现了笔画、笔顺上的难点突破。遗憾的是,在展出学生作业后,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修改。

本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十一、课例点评:

以读为本悟理  趣味识字求效。

听了应晓丽老师上的这节识字课,总体感觉是应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紧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孩子结合识字,并将识字与图文结合,与运用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老师还注意了语文课程与生活经验的整合,由课堂延伸到课,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意识,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节很实在的课。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应老师在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1.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应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采用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折筷子”引入新课;“开火车”读检查识字情况;“抢读生字送小花”巩固生字,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学生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对学习识字兴味盎然。

2.以表扬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应老师常挂嘴边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真不错”、“真了不起”……,学生说得好,老师还会情不自禁地和学生一起鼓掌。所以课堂上不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3.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进入巩固识字环节时,应老师这样带着孩子进入:“小朋友们读得多好啊,一群小动物听到了我们的读书声,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小朋友们喜欢它们吗?它们也想认识生字宝宝,愿意帮帮它们吗?”学生不仅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字形,还受到了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情感熏陶。

4.“以读为本”,强化读书实践。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应老师安排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合作读、范读等多种形式。每次朗读都提出了适当的目标,要求由易到难,训练循序渐进。

当然,教师评价语还不够多元,评价内容和效果还不能切实结合课堂生成的客观实际,面向全体不够,个别指导欠落实等不尽人意之处也还多次出现,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对语文教学的课堂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管是应老师,还是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丰富语文积累,提升综合素养,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学生真正喜爱的好课。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月亮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继续学习字词,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学习书写生字“朝”。

2.读讲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感受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接受美育熏陶。

3.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比较理解“倒影”与“倒映”,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意思。

2.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的景色及其间有序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模式板块一:诵读经典积累词句。

师:小朋友们,百宝匣的词语又跳出来和我们见面了,这些词语宝宝把秋天的景色描写的可美了,快了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黄澄澄金灿灿红通通(颜色真多)。

风景如画果实累累枫林如火(秋天真美)。

指名分行读。

齐读: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

模式板块二:自主探究导学精讲。

(一)复习生字词。

师:咱们课文当中也有许多词语把月亮湾写的可美了,瞧,他们来了。

出示:一条小河一座石桥一群鱼儿一片茶树。

清清的河水灿烂的朝霞绿油油的农田欢快的笑声。

1.分行读、指名读、齐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去游览一番,看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美景,来,小游客们,跟着张老师出发吧!

师:瞧我们来到了月亮湾的村前板书:贴图“村前”

师:村前都有哪些美景呢?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到的就用笔圈一圈(出示自学要求)。

师:这位小游客你都找到了村前的哪些美景啊?

预设:小河(月牙般的小河)——河上石桥——河里鱼儿——河岸桃花——农田。

(三)图文结合注重朗读。

1、小河。

过渡:小游客们,月亮湾有这么多的美景,就让我们先停留在这小河边,去好好的欣赏欣赏。

师:那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你来说说。

师:月牙是什么样的(弯弯的)。

师:弯弯的月牙你感觉怎么样啊?

师:瞧月牙般的小河来了,谁能用你的朗读带我们一起去欣赏。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夸夸这月牙般的小河吧,齐读。

2、河里鱼儿。

师:站在这弯弯的石桥上向下看,你看到了什么?

评价:1、多美的河水2、多有趣的小鱼。

师:老师在听他介绍河水流动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缓缓地”。点击课件,这个词语告诉我们河水流得怎么样啊?(很慢)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吗?(慢慢的)。

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

师:你看到了小鱼在干什么,你呢?你又发现了什么?他们还会干些什么呢?

师:快快快,快把这么多可爱的鱼儿聚到一起,会这样说说吗?

出示课件:

他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多快活啊!(指名说)。

生:“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师:你找的真准。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比比看,哪句更好呢?(生说第二句)。

/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师:指名两人分别读上下句。

师:为什么?哪句更好呢?

生1:第二句里有“清清的”。点击课件。

生2:第二句说河水很清。

师:是啊,河水清的可以看到——小桥、绿树和青山的影子。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清清的河水中清晰地映出了青山、绿树和小桥的影子。这就是倒影。

师:哦,倒映、倒影,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倒影和倒映的练习填空)指名说(点击词语)。

师:是啊,月亮湾的水真清哪!倒影真美啊!咱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齐读。

过渡: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岸上,哎呀,那大片大片的粉红是什么呀?

师:看这就是桃花,小游客们这的桃花开得怎么样啊?

师:谁能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桃花的多,读出桃花的美。

师:看多美的桃花,远远望去就像是——引出,灿烂的朝霞。

师:瞧!这就是朝霞(出示朝霞图)朝霞,

师:你觉得朝霞怎么样呀?

师:怪不得说,那大片的桃花像朝霞呢!

师:能用你的朗读为我们展现出来吗?(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满树盛开的桃花,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

写生字:

师:十月十日说的就是这个朝字,请小朋友伸出手跟张老师一起写一写。

朝:左右结构。上下“十”的竖要对正,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其右部。“月”的竖撇要穿插。

师:请小朋友们在田字格中进行描红。

过渡语:这边是粉红的桃花,过了桥是——绿油油的农田。

农田:

师:指名读。

师:小朋友,你们注意到了吗,刚才他读的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绿油油)点击课件绿油油。

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1:不能。绿油油是说农田很绿。

生2:不能。绿油油是很绿很绿的意思。

师:绿油油不仅指很绿很绿,而且绿的发亮呢。小朋友,这么美的农田,让我们把它记在脑海里。齐读。

师:请你来。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有些陶醉了,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每个人都要把他牢牢的记在脑海里。

出示:村子的前面有一条_______的小河,河上有一座______。河水绕着村子_______地流着,一群群_____在河里游来游去。______的河水倒映着_____、______和______。河岸上长着许多______。春天,树上开满了______,远远望去,像一片____________。过了桥,是一片______的农田。

指名。

师:让我们合着好听的音乐,闭上眼睛去感受美,分享美,如果记不清了,也可以看一看老师黑板上的提示。

师:月亮湾可真美啊!

师:看,刚才我们在月亮湾的村前欣赏了那月牙般的小河、站在了河上弯弯的石桥上、还看到了河里自在的鱼儿,还有河岸上开满的桃花,最后还到农田里去逛了一番,听,村后传来了采茶姑娘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模式板块三:读写结合练习表达。

写话训练。

金秋十月,我们又来到了月亮湾,月亮湾的景色变了,不过还是那么美,你们看。

出示图片。

师:你又看到了月亮湾的哪些美景。指名说,完成填空。交流。

师:那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美景吧,写的越多越好,遇到难题了,也可以请百宝匣的词语宝宝来帮帮忙,当然如果你想用自己积累的词语也是很好的,开始吧!

模式板块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家乡的美文欣赏。

师:有一位小朋友读了月亮湾以后,也忍不住提起笔,夸了夸自己的家乡,瞧,课后请小朋友也去读一读吧,或者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笔夸一夸自己的家乡。

《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句、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谈话引入课题,学习“蜻蜓”: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

(1)提问:认识这两个字吗?读一读。

(2)都是什么偏旁?怎样记?

(3)提示:易错处:“蜓”右边不是“延”

对于蜻蜓,你都有哪些了解?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

4、板书:捉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认识课文中的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3、初步回答质疑:我们捉蜻蜓我们放蜻蜓陶行知讲蜻蜓。

4、板书:讲。

5、浏览课文: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

6、自愿选择分别读三部分,再次熟悉课文,熟悉生字,纠正读音,统一认识。

7、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的。

8、导入:看来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跟他们谈论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

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

三、感悟课文“讲蜻蜓”部分(2--10自然段),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1、学生自由读2--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讲述关于蜻蜓知识的语句。

2、指名读,小组交流,大家议。同时课件演示蜻蜓的构造及特点。激发情趣再读再读。

3、总结概括:我们都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的句式练习说话。

[发展学生的语言要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四、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回家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字词,回顾课文。

1、读生字卡片及词语。

2、指名分角色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板书:捉放讲。

二、交流资料。

1、小组交流:

2、语言训练:能说一句话来说说你对蜻蜓的感受吗?

如:我喜欢蜻蜓。

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蜻蜓很美丽。

[再次进行语言训练,激发学习情感。]。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同学们,如果你捉到一只蜻蜓心情会怎样?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小朋友捉蜻蜓?

2、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3、可是他们却把蜻蜓放了,什么心情?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4、引导思考: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却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了?(在“放飞”下加重点号)。

此时你对陶行知先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探讨一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5、研读二、三段。

(1)分角色读第二、三段,想一想:

陶行知先生是怎样跟孩子们谈蜻蜓的?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

重点探究:

a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b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

c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学生读议)。

6、练习分角色朗读。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7、启发小结:你觉得陶行知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学会的字。交流。

4、教师示范指导写:“蜓”、“衡”。抓住结构特点进行提示。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先生资料。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