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北民俗调查报告(专业14篇)

时间:2023-11-12 07:42:21 作者:琴心月 2023年陕北民俗调查报告(专业14篇)

做好调查报告可以为企业决策、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调查报告的实例和写作指导,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民俗调查报告

1、城市概况。

宿州是安徽的北门,与苏鲁豫3省接壤。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1999年建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人口600万人,面积9800平方千米。

2、区域特征。

宿州市的商圈集中在汴河中路与淮海中路以及胜利路与淮海中路的周边地带,这一带主要以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为主,零星分布有休闲场所,如茶餐厅、ktv、美容院等。就目前宿州市的商业市场来看,是有发展潜力的。

从我们的市场调查来看,宿州市的人地域观念很强,主要购物地点集中在老城区附近,也就是华夏、金贸商城与城隍庙的周边地带,此地段人流量大,人口集中,称为黄金地带。我们对此区域的主要商铺及楼盘进行了调查研究,金贸商城务必是此商区的黄金地带,里面包括有个商业步行街及小吃街,以及周边有环宇·银河绿苑等楼盘更为此地段带来了客流量。城隍庙的`周边交通方便,环境好,在此地带有水明月及纪念日等连锁饰品店,以后加上麦当劳的加盟,更加为城隍庙带来了客流量。

3、项目情况。

现在将要在汴河路与人民路以及宿蒙路的三角地带建一个大型的世贸广场,其目标地带的周边有百货店、小区及学校,而且是一个三角地带,四面环路,所以说此地带还是占有优势的。我们针对此地带的策划对周边及老城区一带进行调查,90%的人都只在老城区附近的商铺投资,10%的人有意向往外投资经营,前提是此商业中心的人流量多,经济发展的前景好。

此地带的周边均以饭店、百货为主,人流量少,如果在此地带新建一个大型的商场,照现状看来并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加上宿州人的地域观念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一带,这样看来更加不能为此带来效益。

但是如果此大型商场建成后,能对当前市场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对自身做出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势必能使其带来一定的客流量,加大经济效益。

宿州市民的地域观念强,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往老城区外的商铺进行投资,政府应当采取策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的市场形式,加强自身的定位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设计适合的商业规划,定位明确。综上所述,商业市场是有发展潜力的,我们要规划明确,加大宣传,以此吸引。

民俗调查报告

糯黑村,原名“藤子哨”,彝语,“糯”意为“猿猴”,“黑”为“水塘”,“糯黑”则为,“猿猴嬉水的水塘”之意。位于石林县东南部,属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阿诗玛、撒尼桃花、彝族大三弦舞的重要流传地区。20xx年糯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

20xx年2月8日,从昆明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看着窗外别具特色的风景,从平坦的高速公路到弯曲慢爬的山路,傍晚,终于抵达了石林圭山镇大糯黑村。居住在了事先预定好的农家乐里,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第二天,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学习。在大糯黑村里我们走家窜巷,参观博物馆,和村民进行交流,让我了解和学习了传说中的大糯黑和彝族撒尼的传统宗教节日。而这次调查,我特别对,在大糯黑彝族撒尼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两种节日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20xx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镇”。

大糯黑村海拔1900米,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带,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显著。它依山傍水,石头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寨”。

石头是大糯黑村最突出的特征,村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个清澈见底的圆形大水塘,倒映着水塘周边石板房和远处山石。一栋栋石板垒砌而成的房屋,顺着山势一排排展开,显得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而大糯黑撒尼人的风俗、节日都是他们淳朴和热情的展现。

大糯黑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会说彝话,庆祝彝族的传统节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据调查,居住在大糯黑村的彝族撒尼人们主要过的传统宗教节日除春节、清明节外,有密枝节、火把节等,其中这两个节日是大糯黑村彝族撒尼人们最具特色,最为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

密枝节又称祭密枝,是撒尼人最古老的传统宗教节日,是撒尼人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大糯黑村密枝节于每年冬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历时7天,祭祀活动严禁妇女参加,因此,密枝节又形象的称为“男人节”。通过毕摩讲解,密枝节祭神的前一天,密枝翁和全体神职人员要前往密枝林,把祭祀地点打扫干净,请毕摩念经驱赶不吉之物,然后在一棵高大的神树下布置神坛。祭祀仪式开始时,毕摩(巫师)摇响铜铃,其他的几个主事人牵着绵羊,带着炊具,抬着祭品跟随在身后向密枝林走去。到了密枝林前,当羊角号再一次吹响的同时,毕摩在入口处点燃了一小堆柴草,让祭祀的人们从上面跨过去,意思是用烟火驱除人们身上不干净的东西,给密枝林一个圣洁之地。进人密枝林来到祭祀的地方后,在布置的神坛顶上插一块拴着彩绸的鹅卵石、一个小石虎、一束松枝、一束栗叶,象征祖灵、地神和林神,毕摩(巫师)便开始祭祀。密枝林里有一块专用的石板,密枝节当天,就在这块石板上宰杀绵羊,用于祭祀密枝神。男人们在密枝林内做完祭祀仪式后,一起野欢,嬉戏打闹,平时忌讳的语言在密枝林内都可以无所顾忌的讲出来。

在参观大糯黑村博物馆后,了解到了密枝节的来历,据说在古时候,撒尼人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有一个叫密枝斯玛的牧羊人把饲养的羊群及时赶紧了树林,避开了灾难,护住了羊群,而村里其他的羊群都被雷电击毙死了。传说现在人们放牧的羊都是从密枝玛斯那里房展而来的,撒尼人为了纪念她,就一年一度的过起了密枝节。

大糯黑村又一个最具特色的节日就数火把节了,火把节也是撒尼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重要活动有摔跤、斗牛、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佳肴、煮熟鸡蛋,老人给家庭成员“叫魂”。饭后,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点燃火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嬉戏,唱歌跳舞,条大三弦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从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火把节的来历,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残暴凶狠的魔王草菅人命,鱼肉人民,人们多次反抗,但因魔王会使用法术,每一次的斗争都惨遭失败。后来,有一个机智聪明的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向魔王冲击,魔王的法术对付不了羊,被羊角上的火把烧死了,而这一天真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从此,撒尼人民为了纪念战胜魔王的胜利,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行欢度胜利的火把节。火把节的来历在撒尼民间有很多传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

在调查时,我又从一些村民口中知道了,关于火把节的另一个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庭报信。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原来这个盒里装的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撒尼人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

这就大糯黑村撒尼人民独具特色的两个宗教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总结,在大糯黑村,经过三天的调查学习,我了解了大糯黑村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明白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而对这次田野调查报告进行整理时,尽量保存了从毕摩(巫师)那里了解到的原始传统节日和对调查笔录的主要事件和的内容。

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市丰都县城。

调查形式:实地参观,社区访问,上网查询资料。

人员组成:本人。

我第一次到丰都县城居住还是在1998年的时候,我记得那年长江大洪水,水淹了我小学(丰都第一小学校)的篮球场,也淹了“商业场”,只有“鬼脑壳”还伫立在那里,我还记得,那一年刚修好了丰都长江大桥,家人载着全家去看长江大桥的夜景灯光由于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北岸县城将不得不拆除而移建至南岸三合镇(后改名三合街道)03年左右,新县城就基本全部竣工了,然而10年过去了家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现对丰都县城10多年变迁的调查如下: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10多年前,那时长江北岸的民众要到长江南岸除了坐船以外,就是搭乘长安车,然后长安车再通过中型运输船运到长江南岸。就在98年的时候,长江大桥的正式通车改变了这一尴尬的交通条件而前年(2010年)开始,丰都长江二桥也正在修建了,上次回家就能看见桥墩差不多要建好了。当然还有铁路也正在修建,铁路的修建,将开启丰都崭新的一页,因为之前丰都是没有铁路的。同样是2010年,我们县城也改成公交车的模式了,长安车的“上车一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日常最基本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代表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大多数人认为它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公交模式更加正规,少了黑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降低了不少,同时因为车辆数目的相对减少,使得交通更加畅通。10年来,道路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从老县城的四车道变成了八车道,从水泥公路变成了柏油路。这些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时不言而喻的。

乐设施等等。

谈到生活水平,不得不先称赞改革开放的英明抉择,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等等因素,使得我县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在10年间,产生了质的变化。10年前,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般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才能吃到,即使那时的肉类价格数字比现在低很多,当然,我们都知道是物价的缘故。然而现在,据我调查,吃不吃肉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只是想吃与不想吃的问题。超市的产生也使得各种外地的'蔬菜瓜果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工业产品也不是10年前所能比拟的,尤其是电子产品。许多家庭也都有了私家车,甚至有些暴发户等等还有跑车。各种各样的名牌服饰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人群中出现。10年的生活水平的显著变化,离不开当初县城的搬迁为全县人民带来的机遇。许多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发家致富,不仅仅修建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也为别人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10年前,我县的学校并不如现在多与好,这是每个城市都显而易见的,对于丰都这个贫困县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完学业,成绩好的还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去深造,而不是像10年之前那样选择让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10年之前,我县只有一所重庆市级重点高中,然而现在,除了丰都中学外,多了一所丰都第二中学也成为了市级重点高中。以前我县的学校基本是没有足球场的,唯一一个能算得上是足球场的(后坝),还是丰都中学、平都中学、育才小学、桃李小学与政府机关所共有的。而现在连小学都有了足球场,比如我的母校丰都第一小学校,更别提初中甚至高中了。现在多媒体设备也逐渐进入了各所学校,10年之前教室是除了黑板、桌子、板凳、灯、电扇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先进设备,现在有些教室还有空调,不过这还没有普及,毕竟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何况没有多大的必要。各种体育设施的修建,也使得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毫无疑问,通过十年的发展,丰都县城发生了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与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丰都县城明天会更好!

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徽州古镇。

安徽徽州古镇民俗民居文化。

许新华。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徽州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徽州的民俗文化及古民居的遗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徽州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民俗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寒假回老家期间。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吉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了几家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帖、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吉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友非常的普遍,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年初二开始,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吉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名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

(1)刘姨妈黄粑。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xx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风味小吃———黄粑。

(2)羊肉粉。

这里主要是指当地回民的吃法,流传开来,以清汤羊肉粉为主,不放一点辣椒,味道鲜美无比,但是用于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就受不了,而当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队吃羊肉粉的清镇人以学生为主。

(3)三角花园小吃一条街。

清镇市区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园广场却热闹非凡,小吃档口一直摆到路中间,有各式烧鸡,烤肉、络锅土豆、汤园、冰粉冰浆,一直要吃到零晨4点,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风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还有地戏表演、少男少女对歌等,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同时,布依族姑娘会唱起优美动听的《敬酒歌》,请您品尝她们亲手酿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游行村寨、田间,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

(4)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壳成米,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寒假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平静快乐的春节。春节期间,我发现了一些习俗,这些习俗在中国新年习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我带着问题拜访了村里有名的老人。

通过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春节的到来,是美丽的象征。春节没完没了,但你为什么要庆祝呢?根据传说,有一个吃人的怪物名叫“年份”。“年份”每365天就会出来吃人。一个聪明的'孩子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门前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年份”吓回湖中。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份”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第二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回家拜年,遇到人会说“新年快乐”。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说“新年快乐”。

春节期间,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都会尽最大努力回家。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开始贴对联。傅”话,吊钱。put“傅”把它倒过来贴,有“幸福就在这里。的意思。除夕之夜,女人忙着包饺子,男人去“去坟墓”。“去坟墓”意味着我们希望死去的亲人感受到新年的气息,也表达了年轻一代对死去亲人的怀念和孝顺。

除夕吃饺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习俗。首先,饺子的形状像一个锭,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发大财。意义;第二,饺子有馅,方便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在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希望。包饺子时,人们通常会包金如意、糖果、花生、枣、栗子等。吃金如意和糖的人来年会更甜;吃花生的人会长寿健康;吃枣和栗子的会早生。

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一些压岁钱,意思是给晚辈加年,也是把对晚辈的爱和期待寄托在晚辈身上;饺子第一天,第二天第一天,第三天就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元旦开始走亲访友,有的会一直串到第九天或第十天。人们交换过去一年的得失,为新的一年画出新的光谱。………。

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几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发扬光大。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在山东传统习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习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意在有余头,都有福。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走访、查阅资料、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眉10县。两汉,属右扶风。三国及晋,为扶风郡地。前秦,宝鸡设武都郡。北魏,在雍城治岐州。今市区为北周筑留谷城,隋移陈仓县于此,唐至德二年(757)以"鸡鸣之瑞"的传说改名宝鸡县。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在凤翔均设凤翔府。民国24年(1935),陕西省在凤翔设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1941)专员公署迁至宝鸡。从此,西府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宝鸡市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设地、市建置。

级以上文物保护景点65处,尤以西周青铜器名扬海内外,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著名古迹有炎帝活动过的天台山,佛教圣地法门寺,张三丰修道院金合观,五丈塬诸葛亮庙,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皇家温泉汤峪温泉,雍城遗址等。名胜风光有太白国家森林公园、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散关、凤翔东湖等。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盛唐文化荟萃之地,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目前,全市有各类文物点3358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周原遗址、雍城遗址、九成宫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处。有馆藏文物48000多件(组)。其中国宝级珍贵文物55件(组)。一级珍贵文物600多件,分别约占全省和。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巨大,造型精美,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宝鸡出土的何尊、秦公钟、墙盘、折觥、金柄铁剑、八重宝函、鎏金银盘、12环大锡杖、秘色瓷及九成宫醴泉铭碑等重器珍宝,充分显示了周秦文化、唐文化的风采。宝鸡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供养器,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典范,反映了盛唐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宝鸡现有文物单位22个,外开放的有7个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周公庙、诸葛庙、钓鱼台。既有出土文物阵列,也有历史遗迹的展示。是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宝鸡也是关中民俗风情的集散地。到这里旅游,各种关中小吃,如臊子面、面皮、搅团、锅盔,让让您尽享北方面食地美味,体会关中人生活地安逸和热情好客。热闹非凡地庙会、四处赶场地剧团演出,能够试试在在感受古老地文化与艺术。宝鸡凤翔自古以来,人杰地邻,泥塑、彩绘艺术吸引了四面八方地游客。六营村的胡深先生创作的泥塑吗,已经被作为中国2002年将发行的生肖邮票图案。

宝鸡地处陕、甘、川三省的结合部,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陇海、宝成、宝中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是陇海铁路上第三个大“十”字。市区距西安国际机场100多公里。以市区为中心,已形成宝鸡到西安、平凉、成都、乌鲁木齐四条公路干线和110条支线的公路网。特别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和西(西安)宝(宝鸡)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宝鸡在沟通东西南北货运、开展国内国际贸易方面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宝鸡有名的是臊子面属岐山风味名吃,以其做工精细,用料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久负盛名。其它名小吃有:辣驴肉、锅盔、宝鸡茶酥、陇县马蹄酥、岐山挂面。

1、岐山臊子面.相信这个大名大家早已听过,很多人还品尝过,不过呢,西安这边我觉得没有完全正宗的,就目前而言感觉比较正宗的就是永明和永丰,基本上85%正宗。因为那是岐山人开的店,但是呢原料不是原产地的,所有就打了点折扣。这两家店在市区各地都有分店,比较方便,大家可以去品尝一下,就餐环境还不错。

2、臊子肉夹馍.这个也很好吃,味道和口感不同于一般的腊汁肉夹馍,西安很少有卖的地方,不过那两家永明和永丰都卖的,臊子的味道嘛,我觉得8成左右正宗。

3、岐山擀面皮.这是宝鸡小吃里最有名气的,走遍了全国,到处都有,北京那也有,不过在北京你吃了觉对感觉不出那是擀面皮,因为那已经不是擀面皮了。西安这里擀面皮很多地方卖,但是呢,多数不是擀面皮,大多把蒸面皮拿来当擀面皮卖,我在西安几年还没有发现哪有真正意义上的擀面皮,大家想吃的话还是回岐山,让你吃个够。·皮影·农民画·猕猴桃·香醋·凤椒·凤县党生小人参·食用菌·千阳培育出新一代苹果·岐山臊子面·腊汁肉夹馍·水煎包·红富士苹果·红嘎啦苹果·草编艺术·松仁玉米锅盔馍民间艺术品马勺脸谱凤县党生小人参食用菌凤椒鹿糕馍腊驴肉扶风的一口香特色活动宝鸡社火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封神演义人物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

作为关中平原的核心城市,宝鸡市大力发展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将市民带入文化氛围中。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感受不同的乡土人情,对于节日风俗本身而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我希望通过对宝鸡各个地方风俗文化的调查,将宝鸡人色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和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展现给世界。历史悠久的先秦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熏陶,正不断地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并随着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逐步成为历史的精华,拥有着巨大魅力和价值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将通过宝鸡人代代传承,以更好的文化内涵去打造一格独具风格的地方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采访式调查,查资料,亲身实践。

1、围绕风俗习惯、民间建筑、方言土语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传统文化。

3、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强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下面是有关春节时候的习俗,虽说小打小闹,但也是地方的风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打开祠堂的大门,把里面供奉的观音寿星公公等神仙抬出来,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里辈分较大的前辈们将其擦洗干净,再给他们一番仔细装帧。神门便被打扮的光彩夺目。随着他们便在鞭炮唢呐声中被请入到专制的木架上,将木架放入一顶装饰的十分漂亮的木轿里,由村里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抬围绕游走。后面通常跟着浩浩荡荡的观看队伍,尤其是孩子们喜欢跟随木轿追打嬉戏,场面甚为热闹!木轿过处,人皆欢喜!当然你还可以请他们到你家停放一会儿,但你必须不停地放鞭炮,还得包红包,图的一个吉利。这些财务便充当村费,供以后一些农节开支,为各种村里活动提供保障。

农事安排在农村很讲究的。我们村要过农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劳作。发试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时,各家各户先要开秧门,下田栽禾苗时秧不够。不能互相用手递秧,栽不赢后面的人抛在田中间叫吃田螺。我们这有种特产红桔,红桔产区采摘红桔时,摘桔人不能喝酒,还得剪指甲,并要用木制马梯来摘。

我们还有饮茶风俗,以擂茶最为显著。擂茶是我们新干一枝独秀的奇葩。过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现在已被新干大多数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谭丘。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我一根半米长的擂棍将茶捣碎,边擂边不断的给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也可以。直到钵中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同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药用。

除此以外,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新干莲花落又称为落离莲或者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内容多为劝世人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之功效。

新干宝塔山七级状元塔位于105国道旁,是为了纪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讳,敢疏小人,为当朝做出了丰功伟绩。也是为了激励广大新干学子端正态度,积极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青铜文化公园和大洋洲青铜博物馆都展示了商朝时候的文物。极大地深化和推动了江西对殷商文明的认识与研究,还有利于考古工作的进行。

1、关于风俗习惯结果的调查分析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请教等方法了解了家乡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关于方言土语结果的调查分析通过平日收集的一些较为典型的家乡话,了解到我们家乡方言的独具特色,吉普话也可以说是赣方言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讲家乡方言。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地方方言可能就会消失。

3、关于民居建筑结果的调查分析在活动中,我们参观的建筑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家乡的建筑特色,而且了解到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我们也发现这里的文物急需要保护,希望我们的政府和群众积极加以保护。

这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活动可以加强我们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深学生与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接受更多的锻炼。并更深的了解了家乡传统文化且对我们学生也优秀教育指导作用,希望广大学子积极行动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