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2 22:24:18 作者:文轩

作文是一种思维的输出和创作的过程,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优秀作文的共同特点和创作思路。

初二语文作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初二语文作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初二语文作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原来如此!

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0年后的李权璋:

你好!

我是20年前的你,收到我写的这封信,你一定非常惊讶,是吗?不知道现在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猜,你一定不会甘于平淡的生活,不会心甘情愿默默无闻一生吧?你一定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让世人都记住你的名字吧?你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伟大的事业吧?当然凭空想象是不可能得到这些的,你肯定经过许多的努力,许多磨练,吃了不少苦。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你就在心底种下梦想的种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知道,就是希望能像苏秦、周总理一样,做一个伟大的演说家、外交官。所以你一直努力地钻研很多有名演说家的故事,学习他们演讲的技巧、智慧的语言和机智的反应能力。当然,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离那颗种子发芽还有一定的距离,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开花结果。你努力考上一所好初中,为梦想打下深厚的基础。我想,你在好的中学里,学到了更多人生的哲理,你用源源不断的书流滋润了生命。

光是有这些也还是不够的,你还要锻炼自己的口才能力,争取每句话都是浓缩的精华。说到这,我想起了你小时候的故事。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你去参加演讲大赛,介绍自己。可是,因为你太紧张的缘故,说出来的话结结巴巴,本来只有五分钟的稿子,念了九分钟,演讲还没说完就被评委打断下台。你委屈的哭了,从那时起,你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紧张、啰嗦的坏毛病。在成长的道路上,你还得经得住打击和挫折,也要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和胆量。你就像是一条船,只有掌握好风向、做好充足的准备、有着应对灾难的信心,出海时,才能成功的返航。

进入大学以后,你渐渐的懂得了更多的世间的艰辛,你开始犹豫了,连向前走的脚步也踌躇不定,一个梦想,只通过这样盲目的努力是完不成的,你既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没有很好的技巧,就这样死脑筋的努力,是到达不了终点的,只会让自己更累,就算成功了,也要比别人多花许多时间、多花许多精力。你实现梦想的决心有一些动摇,脑海里滋生出了放弃的想法,你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会。梦想的小芽没有了雨露的灌溉,开始发黄、枯萎。你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对你说:“不能放弃呀!如果你就这么半途而废了,那你前面的那些努力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玩掉了年华?还是白费了努力?哪个成功的人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呢,一帆风顺的成功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的,你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啊!”你实现梦想的决心战胜了放弃的念头。追梦的脚步是不能停下来的,你又恢复了活力,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你拥有了更加多的经验。梦想的小苗又得到了雨露的滋润,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加有生机,风雨过后,淋去了本来的污垢,根枝变得跟加粗壮。

毕业以后,你拜师学艺,汲取老师们成功的秘诀,想给自己打了一整强心剂。20年后的林思源,你这条追梦的路上充满坎坷和绝望,可是也不乏胜利的希望,时不时的狂风暴雨压不倒你实现梦想的勇气!你现在一定也还在为梦想而努力着,当你迷茫的时候,看看这封信吧,你就会充满希望,当你想要放弃、感觉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努力,想一想你在孩童时期一直不懈的追求,为了梦想,你站到今天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你就不会想要轻易地放弃,而是充满信心、充满动力的走下去。希望你成为一位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小男子汉,也愿你梦想成真!

敬祝。

身体健康。

梦想成真。

20年前的李权璋。

09.05。

文档为doc格式。

作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便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镜头,它们使我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然而我更偏爱海洋馆里那一个个小镜头。

清晨,海洋馆的大门敞开了,门前人山人海,仿佛发大水一样挤进了海洋馆。我也不甘示弱,也像猛虎似的冲进去。本来黑灯瞎火的海洋馆一下子变得灯火通明。一进海洋馆的大厅,各种各样的人涌进了海狮表演。主持人说,要选一位幸运观众和海狮一起表演。只见我旁边坐着的叔叔,紧握着手,眼睛盯着屏幕,盼望出现他的座位号次。(因为幸运观众是按座位号次排的。)我旁边坐着的阿姨,带着眼镜,吃力地睁大眼睛,看着那转动的号次。“停”主持人大声喊到。屏幕像听懂了主持人话似的,迅速停了下来。我一看屏幕,尖叫道:“怎么会是我啊!”“恭喜这位幸运观众”我想:还恭喜呢!我晕死了,如果它把我吃了怎么办?我怎么倒霉。

我垂头丧气地走上台。天哪!海狮这么大,我却那么小,怎么表演?我从桶里拿出食物,正想喂,说有缩了回来。但又想:不能那么丢脸吧!我看着主持人,心中忐忑不安。我伸出手,头又转了回去。啊!食物被吃了耶!我高兴地欢呼起来。

难忘的镜头,像流水一样清晰。我会永远记着这个难忘而又刻骨铭心的喂食记。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夸张有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等作用。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深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浅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3)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举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初二语文作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句子排比。例如: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2)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1.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

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

2.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比喻与象征的辨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5.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说明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

3.作用。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演讲稿常用的五种修辞手法

(1)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比拟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剧效果,把精彩的论述与模形拟象的描绘融为一体,既能给人理性上的'启迪,又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请看这个结尾:“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这是名为“我的理想之路”的演讲结尾,就用了一连串的比拟。

(2)排比。

外,运用排比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生拉硬凑,表达的内容中有并列的部分才能运用。只从形式考虑,有意铺排,则显得累赘,反而影响表达。二是排比句的分句或词组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和错乱。

请看下面文字中的排比运用: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3)引用。

引用,就是演讲时引用某些原始资料、典型的原话或成语、典故、格言等,以增强说服力和演讲的动人色彩。

请看:“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4)数据。

数据,是指在演说中运用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以增强表达效果,强化可信度。其实,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数据已成为各级领导者说明问题、论述问题时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如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都会用详实准确的数据来说明经济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以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工作局面。

(5)对比。

对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较全面地表现演讲者的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如正义与邪恶,英勇与懦怯,伟大与渺小等等。

运用对比时,对立统一的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对比叫两体对比;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比,叫做一体两面对比。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一问一答式。例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几问一答式。例如:

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3.作用。

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高中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满招损,谦受益。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8.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10.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一种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分类。

(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特征、标志代本体。即用本体的某种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例如: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药》)。

(2)具体代抽象。即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用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4)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某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

3.作用。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例说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1][2]下一页。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上一页[1][2]。

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

2.分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例如: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4)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