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白鹭说课稿第一课时(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6 20:15:04 作者:雨中梧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实例,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画风》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5课《画风》。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做、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识字和写字目标及本课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逐步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创编诗歌和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说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通过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把“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

五、说教学法:。

1、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以郑州市“调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采取独立自主、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分角色读、分段接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说预设流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两个学时完成。在第一学时里,我主要引导大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标清自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指导大家识字写字,扫清障碍。

(一)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识字”的方法:

先让大家自由读课文,说说谁在画风。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一下吗?让大家借助拼音认读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朋友。(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3、接着出示本课的生词,用多种方式反复读一读,以便熟练巩固。

(二)、接下来指导写字。

写字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采用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写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谁是小小书法家的情境,让孩子们把写字当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第二学时里,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读课文。

首先是(一)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欣赏叶圣陶的小诗《风》,让学生说说,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试着背一背,为学完本文后创编诗歌作准备。

(二)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课题。

(三)然后复习生字词,检查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接着学习课文:(这个环节我准备分四步来进行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再读课文,抓住重点3、品读感悟,创编诗歌4、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首先是第一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能够培养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板书)。

1、哪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

2、画风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其他两个人是怎么回答的?她们两个人的意见一样吗?

3、他们画出风了吗?谁最先画出了风?都画了什么?(板书画画)。

2、再读课文,抓住重点。

把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标出。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里,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画,在自读中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交给了孩子们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品读感悟,创编诗歌:

把他们画风的段落,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编一编:你能选择一个人,把他画风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或小诗吗?

(诗总是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这样,不仅巧妙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学生创编诗歌,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二年级的学生自己创编诗歌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大屏幕的提示下一定容易的多。在学生自由创编的基础上老师总结,让大家再读读自己创编的诗歌,一定会使学生特有成就感。

说一说:三位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最喜欢他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是(板书: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时,我会顺势鼓励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要像他们一样动脑筋,想办法。

4、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你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风方法。

再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然后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先填写,再把自己的想法画成一幅画。

2、写一写,画一画:

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相信给了你许多启迪,那么你会画声音吗?动手画一画。(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在画风的基础上再画画声音或者气味,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乐学乐画。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想象力也会得到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的学生很活泼,认知水平还处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在板书上我没有过多的写文字,只是把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和他们的画简单画在黑板上,再把学生悟出的道理板书在下面,让学生一目了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白鹭》第一课时

作者:徐月明本教案由教案吧提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二、赏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3、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4、出示第五小节。

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了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回读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五、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北京》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

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白鹭》第一课时

在大作家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白鹭就是一首诗。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这一情感的两句话。

精巧韵味无穷。

过渡:为什么说白鹭是“精巧的”“韵味无穷的”诗呢?

二.自读课文,点击链接。

找出你认为能感受到白鹭之精巧和韵味无穷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味道,可适当加一些批注。

三.交流。

“精巧”的交流:

§5.白鹭色彩和谐,体态匀称,使人赏心悦目,而作者意犹未尽,进一步写道——(齐读)。

这几句用一个词怎么形容?

§2.这正对应了课文第二节所概括写的——(引读)。

§3.作者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白鹭形态之美。指名读这一节。

白鹤大了,生硬了,朱鹭、苍鹭也嫌大,而且因为它们色彩太过艳丽,而不寻常了。相比之下,白鹭色彩更为怡人,身段更为和谐。以上种种,我们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白鹭的——精巧。

再读§5。

“韵味无穷”的交流:

钓鱼图:

漠漠水里,白鹭伫立,映照其中,不是构成了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么?作者充满诗意的联想,让人感到韵味悠然,寻绎难尽,甚至会不知不觉地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之中。

瞭望图:

小树之颠,白鹭独立,披着霞光,迎着朝阳。似乎在极目远眺,所以,人们有了“瞭望”之感,借用作者的追问:“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

白鹭虽孤独却悠然,是清晨的美景吸引了它,还是在等待早出将归的伙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浮想的空间。

作者本人呢?齐读——悠然地……。

小结:无论是水中的钓鱼,还是枝顶的了望,甚或暮色中的晚飞,都饱蕴着诗意,是无声的画,所以作者说——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接读)。

四.齐读全文。

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让我们以激情的朗读来感受这首诗。

五.作业 。

给图片配上诗作。

《白鹭》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

早上好!

我今天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白鹭》。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将在课前制作好课件,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以及优美的音乐熏染,帮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使他们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我打算用一课时教学全文,具体环节如下:

首先多媒体演示白鹭的画面,老师引说课题:清清的水田里,两只水鸟正在垂钓。它们就是——(学生齐读课题)。

然后小黑板出示古诗《白鹭》,老师有感情地朗读:“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大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老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每一个字。接着出示“蓑毛、长喙、嗜好、玻璃框”,检查朗读,并指导用“嗜好”造句。(你自己有什么嗜好?你的爸爸、妈妈呢?)。

生字词障碍扫除后,很快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作者眼中白鹭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老师相机板书:“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接着让学生轻声读2——5小节,体会白鹭的精致、巧妙,画出有关的句子。接下来,大家交流,老师相机点拨,重点指导赏读第5小节:“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这一节的朗读指导我想这样处理:指名朗读后组织学生看白鹭的图体会“流线型”,直观感受白鹭绝美的外形,从而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读出美感。这一节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想安排一个比较读的环节,让他们将文中的四个“儿”去掉后读一读,从而启发读出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文本,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它,我们就会发现它的不同的教学价值,读这一节光引导孩子领悟到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还不够,我还想启发他们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语言优美如诗,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

在阅读了课文的二至五自然段之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填补句子:“白鹭实在是一首精巧的诗,你看”让学生描述白鹭绝美的外形。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来对白鹭进行描述的过程,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模仿,将文本语言通过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一进一出,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6——9小节时,先让学生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白鹭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的意境。

在欣赏“钓鱼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节,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让他们在品读中体会拟人句表达出的喜爱之情以及比喻句的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让白鹭在田间垂钓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在欣赏“了望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真的是在了望吗?它可能在干什么?提示学生通过“早晨”、“孤独”、“悠然”等词想象出白鹭也许在等待早出的同伴、欣赏清晨的美景……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了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时,重点引导学生从“乐”字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并让学生动起来,边读边用双手轻轻地做出飞行的动作,此时,整个教室出现了一幅白鹭群飞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无穷的乐趣。

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且是一幅画,一幅活的画。然而。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作者是怎么看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第9节,体会白鹭就像一首优美的歌,同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欣赏完这组画后,我会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部分练习背诵。学生练背好后,出示第十小节:让他们由衷地跟着作者一起感叹——“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并从“实在”和“韵味无穷”这两个词中体会作者对白鹭的真切喜爱和热烈赞美。

最后我让学生为课文选一段合适的音乐旋律做背景音乐,使朗诵更能打动人,拥有极强的美感。大家畅谈完后,老师播放旋律如行云流水般优美的音乐《寂静山林》,师生一起配乐朗读根据课文创作的小诗:

比白鹤柔婉。

比朱鹭轻巧。

比苍鹭清纯。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赏读完全文,我想给学生留这样几道作业:

1、细细揣摩第七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是在了望吗?》为题,用“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写一段话。

2、这篇精美的散文,为我们介绍了白鹭这种高雅、美丽的水鸟,优美的语言及其蕴涵的美妙的意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选择一部分,精心准备,把自己的朗读灌进磁带,参加朗读竞赛。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鸟的资料,准备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北京》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九九歌》这篇课文是吉林省新遍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11课中的第二课。

《九九歌》是农谚之一,历代流传,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具体描绘了“一九”至“四九”,小朋友在冰天雪地中嬉戏玩耍和“五九”至“八九”气候逐渐转暖,柳绿、冰消、雁来以及“九九”过后大自然的壮观景色,书中六幅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到千万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地方文化,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掌握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在查资料、间又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3、会认7个生字,认识1个新笔画“竖弯”,学会写“四”、“六”这两个生字。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四、六”两个生字,掌握新的笔画。

2、教学难点:背诵谚语。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翻看日历或者询问爸爸妈妈,弄清“一九”“二九”……都是哪些天。

2、准备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放大的插图等用出示。

五、教学理念:

1、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以情境导入,在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朗读过程在认识生字,并有效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唱读课文的问题。)。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一贯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惊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于是开始我用出示一幅冬天图画,让学生欣赏优美的冬景图,同时提问:你觉得图上的景色怎么样?你知道冬季节气吗?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冬天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对冬季节气的探索和好奇心。

(二)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相机让学生自渎课文,并采用四步读书法来引导他们:

1、初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即慢速地、大声地读。

2、再读:整体感知,加深印象即速度稍微加快读。

3、三读:圈圈划划,识记生字即把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划出来。

4、四读:试读课文,巩固生字即能够把课文较通顺、流畅地读出来。

经过以上几层层提高的办法就是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了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选水果认生字”的识字游戏即一种水果对应一个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找到他喜欢的水果,并快速地读出生字。(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些水果后面都有秘密呦!你喜欢哪种水果呢?把后面的秘密弄明白,说对了,老师就把水果卡片送给你,如果说错了,你可以找好朋友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在整个游戏中,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让生字和他们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中识字、记字,这样就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了。

(三)指导朗读,体会意义。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过程,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练了。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在这里通过里领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和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例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认为他读的好吗?你读的怎么样?怎么读更好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品读阶段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式是引读,在这里引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接读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做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经过这样多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唱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自主选择,开阔思维。

经过识记,练读,体会的过程,学生已经对课文朗朗上口了,怎样使他们对课文印象更深刻呢?于是,我打破一贯从头到尾讲读课文的教学传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学生们很主动、很乐意的去选择,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自主选择的同时,我安排了拓宽思维训练。例如:当学生选择“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这个句子时,教师提问:“五九”“六九”都是哪些天?气候发生了哪些变化?“河边看柳”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自己想到的都说出来,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课本的限制,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可以随图背诵,也可以选择喜欢的句子来背,看谁背课文又快又好,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增长了知识,学生乐此不疲。

(五)巧识字形,学会生字。

在读中学生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会写字,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我在指导学生学会写字时,激励学生结合字形、字义。巧识巧记:学生会说“四”象窗户和窗帘;“六”象小孩坐在板凳上;还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识记。学习新笔画“”,教师在虚字格在范写,“四”“六”强调在虚字格中的位置,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加快学生识字的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告诉学生,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尽相同。《九九歌》中指出的天寒、冰冻、柳绿、冰消、雁来、春耕等现象主要针对华北黄河流域一带而言,有时我们查日历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气候与《九九歌》中的描述的不一样。《九九歌》也因地而异,课后可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祖国各地《九九歌》的资料,体会不同地区不一样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也可以根据冬季节气的特征把春夏秋三季的特征,用书上的句式编一编,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白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课时重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

教学准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教师范读)。

2、激趣:其实,这首诗还是个谜语,写的是一种我国南方的水鸟,知道是什么吗?

3、板书课题:白鹭。带领学生一起写。

4、白鹭既平凡,又不平凡。白鹭入诗,古就有之。除了杜牧写的,杜甫也写过,记得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实,何止是古人,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白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出示句子——。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朗读感知。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时重难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设疑导入。

出示句子——。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感情朗读。

2、课文为什么说白鹭时一首诗呢?

二、体会“白鹭是精巧的诗”

1、“精巧”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好好读读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白鹭精巧的语句划下来。

3、自由阅读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4、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怎样写白鹭是什么样的?

(2)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白鹭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节的对比、烘托手法)。

6、由此看来,白鹭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7、感情朗读: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四、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4、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5、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

a、钓鱼图——。

引导学生理解“钓鱼”的拟人化;

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

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b、嘹望图——。

引导理解:

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

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

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

想象说话:“它真的是在了望吗?或许它是在。”

指导朗读:

该把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c、低飞图——。

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白鹭是一种什么感觉?

朗读感受。

6、这就是白鹭,它钓鱼时的悠闲、了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7、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自由读读第9自然段,想想自己想说些什么?

(1)自由朗读体会。

(2)指名汇报:

理解: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回顾课文,指导内化:“白鹭,因此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8、总结升华。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精巧适宜(颜色、身段)。

韵味无穷 瞭望图。

飞行图。

白鹅第一课时的评课稿

《爱迪生救妈妈》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8组的一篇课文。本文让我们禁不住由衷地赞叹爱迪生的聪明:妈妈的病情十分危急,切除阑尾的手术必须马上进行。可是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多亏小爱迪生想出办法,用镜子把昏暗的油灯光聚集在一起,救了妈妈的命。爱迪生的聪明和爱动脑筋主要体现在了他“临危不乱,急中生智”。

周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想。周老师亲切的教态、真诚的鼓励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创造了富含童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是一堂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一、语境识字,扎实有效。

识字教学一直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一开始试教时,老师是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教学过程中当“明晃晃”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好,也肯花时间开火车让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十分难得。在识字教学中,周老师注重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在出示部分课题“爱迪生”时,让孩子们叫叫爱迪生的名字,在亲切的呼唤声中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在语境中认识了的“迪”这个生字,并要求孩子们用加一加、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生字“迪”,多样化识字。在理解“急性阑尾炎”这个医学术语时,引进了课外资料让孩子们对这种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如此一来孩子们在具体的语境中扎扎实实地学会了生字,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紧扣“急”字,层层感悟!

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围绕一个“急”字让学生去研读文本,获得体验感悟。先用医生介绍阑尾炎的话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知道急性阑尾炎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的。有了这样一种基调的奠定,然后再让学生去读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份危急。

最后老师通过和孩子们回顾板书,让学生对整个文脉有一个整体梳理,正是这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在孩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了一个:“急”字,同时帮助孩子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字指导时间充足,指导到位!

孩子一堂课的书写时间要达10分钟,本节课在写字教学环节大概用了6分钟左右,指导也相当到位!如果在指导孩子写字时,能抓住难写的字进行范写,讲清关键笔画的位置、和字的间架结构,这样既能重点突出,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书写练习。

《猫》第一课时评课稿

何老师来自西北,我来自东北,每日比邻而居,欣赏的她的聪颖、乐观、谈笑风生。王崧舟老师去新疆,何平与之同台执教,上课的水平可见一斑。今日听她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猫》一课,仍然很“惊艳”,她全情投入师生交流时自然流淌出的喜欢、从容、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让我在内心叹服!

《猫》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经典名篇,他用北京人特有的平民化语言将对自己家猫的喜爱之情娓娓道来。文中无一处写猫的外貌、猫的生活习性,却通过对猫的“性格”的铺陈,写出猫的古灵精怪,猫如孩童般的惹人喜爱。何平也正是抓住这一秘妙之处,让这样一只猫的形象跃出文字,跃入脑海,真是爱猫没商量!

一、远离“审美疲劳”的`猫。

一般人喜欢宠物,莫不是喜欢它娇俏的外貌,温驯的性格,而老舍先生的喜欢却与常人不同,喜欢这只猫的性格古怪。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明贬实褒的情感呢?何平从猫性格的矛盾之处入手,让学生想想:读过读文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一只猫呢?以这个问题入手,统领理解全文,既有整体感,又不乏有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剖析。

学生找出“老实”“贪玩”“尽职”三处看似矛盾的特点,这诸多的矛盾也正是构成这只猫与众不同、惹人爱怜的重要原因。外貌的可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审美疲劳”,对温柔驯顺的喜欢也容易因相处的久了视而不见,人最喜欢的往往是神秘的、多变的、琢磨不透的、充满挑战的、难以驾驭的、甚至带给我们一点点痛感的对象,这只猫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性格也正是老舍先生想要告诉给读者的,也是文章表达的高明之处。

在和学生共同理解了“老实”“贪玩”“尽职”的对立统一后,老师又让学生在二、三自然段独立找出“高兴”和“不高兴”、“怕”和“勇猛”等对立的性格,从中再次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此处教学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既是对第一段的内容的追加与丰富,又是将学法举一反三的应用。可见教者不着痕迹的让学生通过内容的学习找到了读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对猫的性格揣摩中远离“审美疲劳”,真正喜欢上这样一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怪猫。

二、不乏“人情味儿”的猫。

在写这只猫贪玩的时候,写到猫出走了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回来,此处的猫近乎不近人情,但是教者在设计的时候创设如下情境:

师:小同学也爱玩,可是谁跑出去过一天一夜呀?(没有)那么让我们把它喊回来吧?

学生1:“小猫,小猫,你快回来吧!我都想你了!”

学生2:“小猫,我可给你准备了好吃的东西呀!”

学生3:“小猫,外面可危险了,你在外面过夜会出事的!”

……。

师:小猫回来了吗?(没有)可是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会回来,就是这个意思。谁能将“任凭”换个词?读这一句“任凭……也……”

师:一旦小猫回来了,老舍先生一点儿也不怪它,他对邻居说—学生读(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呢?)。

师:老舍对朋友说——(读文)老舍对家人说——(读文)。

这样一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猫,作者却对之寄予深情,爱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也反衬出这只猫平时与老舍先生情感之浓。

除此之外,“屏息凝视”“蹭”“踩印梅花”等处的理解,也恰到好处的让我们看出猫的可爱,看出猫因为有了人的宠爱而更加可爱。

三、充满“市井之气”的猫。

老舍先生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表现者,他的诙谐、调侃、口语化都为文章平添了生活气息。而教者的口语表达方式与老舍的文字表达方式非常贴近,这样就无形但传神的将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传递出来。通过教者的读文、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结语,我们看出这是一只耍小性子、爱折腾、具有些“市井之气”的小猫,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读者对它的喜爱。作者成功塑造的猫,不仅通过教者的文本细读、教学预设体现不来,也通过教者亲昵的语言体现出来。

听过这节课,对何平老师的喜欢也更进一步,一个能够在老舍先生文字中自由徜徉的女子,虽也是平民化的,但是她的视野和境界却应是高深的。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相结合来写表达效果。

2、关注凡卡的命运。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4、小练笔:写一写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段落是写凡卡信里的内容,打上勾。

2、把信里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哪些段落最能反应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默读第8、10、15自然段,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凡卡悲惨生活的。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二、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理解梦的含义。

同学们,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不知道,老师就拜你为师。

三、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

(2)守夜和砍圣诞树。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四、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五、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文档为doc格式。

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

王老师老师讲授的是“穷人”第一课时,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今天,我听了王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我交流一下我听完这堂课的收获。

在教学时,王老师通过出示预习题:自由读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进行品味,设计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题认真研读文本,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通过深层研读,学生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5、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情智互动,言意共生——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王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凡卡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第八、第十、第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契柯夫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文录音、卡片若干。

板书设计:

现实:悲惨。

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运用得不够熟练,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双基教学扎实,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双基,即在整个课堂中重视基础知识灌输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得于夯实的语文基础,在解决生字、词语、词意等等方面尤为突出。

建议:

1、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全面深刻地读透教材,因此在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目标定得太多,将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杂揉为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造成本节课的容量太大,致使整个课堂就很难驾驭与掌控。

2、整个课堂缺乏激情,老师连续不断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形成了教师串讲串问,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低沉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看不到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词语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读书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在读书时在书上圈点批注的过程。

3、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使用电子白板,让电子白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所服务,不要让电子白板成为课堂教学的负担或者是麻烦。

第一课时说课稿

1.《氨族元素》是在《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一族元素,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运用物质结构理论,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2.氨是氮族元素重要的化合物,是化肥工业制铵盐和硝酸的基础,并且氨的结构、性质典型,为学生把握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氨的结构、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通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某些基本实验技能、思维活跃、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从氨的结构学习氨的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原理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

确立依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这种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是形成科学方法的基础。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但又是学习化学的关键。

“实验探究法”。这种方法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已归纳总结。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采取“活动,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设计思维: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共分为五十环节。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巩固已有的物质结构知识,为学生学习氨的性质做准备。

(二)新课教学,突出重点:

1.物理性质:展示收集好的氨,对氨进行直观认识。进而分组做喷泉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喷泉实验原理,突破难点。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由氨的喷泉实验,氨能够使滴加酚酞的水变红,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氨与水的反应。

(2)氨与酸的反应:学生分组做对比实验,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接近,观察,分析反应现象。

讨论:通过这一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在此引入氨的孤对电子与h+形成配位键,突出氨与酸的反应的实质。

(3)氨的催化氧化:由氨的元素化合价推导氨的还原性,呈现氨与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复习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

3.氨气的用途:以性质决定用途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氨的性质来推断氨的用途。

(三)课堂小结:再次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线索,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后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哪些物质还可以发生喷泉实验?如果取消喷泉实验装置中插入烧瓶中的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目的是深入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猫》第一课时评课稿

《猫》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经典名篇,他用北京人特有的平民化语言将对自己家猫的喜爱之情娓娓道来。文中无一处写猫的外貌、猫的生活习性,却通过对猫的“性格”的铺陈,写出猫的古灵精怪,猫如孩童般的惹人喜爱。何平也正是抓住这一秘妙之处,让这样一只猫的形象跃出文字,跃入脑海,真是爱猫没商量!

一般人喜欢宠物,莫不是喜欢它娇俏的外貌,温驯的性格,而老舍先生的喜欢却与常人不同,喜欢这只猫的性格古怪。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明贬实褒的情感呢?何平从猫性格的矛盾之处入手,让学生想想:读过读文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一只猫呢?以这个问题入手,统领理解全文,既有整体感,又不乏有对重点词句的深入剖析。

学生找出“老实”“贪玩”“尽职”三处看似矛盾的特点,这诸多的矛盾也正是构成这只猫与众不同、惹人爱怜的重要原因。外貌的可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审美疲劳”,对温柔驯顺的喜欢也容易因相处的久了视而不见,人最喜欢的往往是神秘的、多变的、琢磨不透的、充满挑战的、难以驾驭的、甚至带给我们一点点痛感的对象,这只猫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性格也正是老舍先生想要告诉给读者的,也是文章表达的高明之处。

在和学生共同理解了“老实”“贪玩”“尽职”的对立统一后,老师又让学生在二、三自然段独立找出“高兴”和“不高兴”、“怕”和“勇猛”等对立的性格,从中再次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此处教学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既是对第一段的内容的追加与丰富,又是将学法举一反三的应用。可见教者不着痕迹的让学生通过内容的学习找到了读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对猫的性格揣摩中远离“审美疲劳”,真正喜欢上这样一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怪猫。

在写这只猫贪玩的时候,写到猫出走了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回来,此处的猫近乎不近人情,但是教者在设计的时候创设如下情境:

师:小同学也爱玩,可是谁跑出去过一天一夜呀?(没有)那么让我们把它喊回来吧?

学生1:“小猫,小猫,你快回来吧!我都想你了!”

学生2:“小猫,我可给你准备了好吃的东西呀!”

学生3:“小猫,外面可危险了,你在外面过夜会出事的!”

……。

师:小猫回来了吗?(没有)可是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会回来,就是这个意思。谁能将“任凭”换个词?读这一句“任凭……也……”

师:一旦小猫回来了,老舍先生一点儿也不怪它,他对邻居说—学生读(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呢?)。

师:老舍对朋友说——(读文)老舍对家人说——(读文)。

这样一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猫,作者却对之寄予深情,爱到了不讲原则的地步,把猫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般,也反衬出这只猫平时与老舍先生情感之浓。

除此之外,“屏息凝视”“蹭”“踩印梅花”等处的理解,也恰到好处的让我们看出猫的可爱,看出猫因为有了人的宠爱而更加可爱。

老舍先生是北京平民文化的表现者,他的诙谐、调侃、口语化都为文章平添了生活气息。而教者的口语表达方式与老舍的文字表达方式非常贴近,这样就无形但传神的将字里行间对猫的喜爱之情传递出来。通过教者的读文、师生的对话、教师的结语,我们看出这是一只耍小性子、爱折腾、具有些“市井之气”的小猫,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作者对它的喜爱,读者对它的喜爱。作者成功塑造的猫,不仅通过教者的文本细读、教学预设体现不来,也通过教者亲昵的语言体现出来。

听过这节课,对何平老师的喜欢也更进一步,一个能够在老舍先生文字中自由徜徉的女子,虽也是平民化的,但是她的视野和境界却应是高深的。

第一课时说课稿

《菜园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看图归类识字,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图画,展现菜园风光。图下安排了9个词语,都是蔬菜的名称。第三部分是短文,介绍了蔬菜的特点。最后两部分分别是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本课图文对照,不仅让学生对菜园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了一些蔬菜及其名称,还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蔬菜的一些特点。通过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名称,通过儿歌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写“心、风”是本课的难点。本课安排2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

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对蔬菜的认识更多来自于市场及摆上餐桌的加工好的菜肴,而对生长在菜园里的蔬菜的形状、颜色等特点感知较少,更缺乏对蔬菜有关基本知识的了解,针对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紧密相联,以及该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好动这些特点,我拟订了本课教学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出教学重难点,精心教学准备,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4个生字,会写“卜”、“又”两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摸、认等方法来认识十四个生字。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通过课前、课后实践活动认识更多的蔬菜瓜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将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做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教育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大量识字,读懂课文,因此,我将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确立为本课时的重点。识记14个生字为难点。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我又准备了生字词语卡片、课件、蔬菜实物等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

美丽的菜园、丰收的景象,让我们似乎闻到了泥土的芳香,似乎听到了农民伯伯喜悦的欢笑。本课的儿歌语言生动形象琅琅上口,非常适合诵读、记忆。通过看图、实物,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表示蔬菜的名称。对于一些学生不易看到的蔬菜,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课前让学生到菜市场看一看,努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观察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起到化难为疑,提高课堂效率等多种功效。从本课集中归类识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触摸实物,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识字”和“朗读”这一重点和难点得到较好的突出和突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我让学生尝试自主识字,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在“看看、摸摸、读读、议议”的学习过程中,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地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

依据儿童的特点和教材的特色,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首先是兴趣导入,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好处,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最后,运用生活经验,拓展延伸,从而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1、在趣味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因此,上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神秘嘉宾来到教室”这一环节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参观菜园”的情景——让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蔬菜放在桌子上并标上标签(蔬菜的名称),让学生置身于“菜园”中学习,学生身临其境,下座位去看看或动手摸摸,通过亲身体验——看看、摸摸、闻闻实物,自主地认识蔬菜名称和初步感知了这些蔬菜的的特点,词语卡片和蔬菜实物相结合,使抽象的文字和具体的实物对应起来,增强了识字效果。通过实物、课件演示、合作学习,了解蔬菜特点,理解儿歌,体会儿歌意境。学生在“参观菜园”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自主探究,感受蔬菜的特点,将认识事物、观察和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对于“参观菜园”这种设计很感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兴奋状态中,学得主动积极。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只了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他们,欢快的气氛便弥漫了教室,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在反复中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这堂课中,我采取多种识字方法,从读拼音识字,到去掉拼音识字,从同桌互助识字,到游戏中识字,再到课文中找字——圈出生字宝宝,认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字词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3、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母语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应把识字教学置身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生活。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这一点。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跟随爸爸妈妈去菜市场认识各种蔬菜,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大声地同认识的蔬菜打招呼,学习儿歌时,让学生夸一夸喜爱的蔬菜,最后,作了小结引导:生活是个大课堂,只要大家多留心周围的东西,就会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从而使识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4、依托语言,促进识字。

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在本课识字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如当学生学习了生字“园”,我就让他们说说:种着许多蔬菜的地方叫菜园,那么种着许多果树的地方叫什么?你还知道什么园?(花园、公园、幼儿园、乐园、校园等)当学生掌握了“菜园”这个词以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四个句式的语言训练,层层递进——菜园里有()。菜园里有()和()。菜园里有()、()和()。菜园里有(),有(),还有()。当学生在教室这个“菜园”里认识了9中蔬菜的名称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9种蔬菜的名称记住了。那你对这9种蔬菜了解多少呢?“我发现黄瓜的身上有好多小刺。”、“我调查到萝卜有维生素。”、“我看到辣椒的颜色有绿色的,也有红色的。”、“我发现茄子的颜色是紫的。”、“我看见南瓜有青的,也有黄的`,它越长皮越黄。”……在一个个小小的发现,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小朋友不但巩固了生字,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在识字教学中实在是一件“功夫在诗外”的大好事。

5、尊重学生的选择。

在本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选择,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识字环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生字。比如:在学生置身于教室这个“菜园里”要观察9种蔬菜时,我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己喜欢的“菜地”去观察各种蔬菜;当他们观察完毕以后,我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同桌合作识记9种蔬菜的名称;学生尝试认读九种蔬菜的名称词语,喜欢哪种蔬菜就认读哪种蔬菜的名称;在学习儿歌环节,我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或觉得读得最棒的一句大声读给大家听听,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齐读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坐着,可以站着,可以做动作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份尊重,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在“自由的舞台”上舞出了自己的精彩。

5、遗憾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足。平时每当我教完生字巩固训练时,总要进行大面积的认读,给学困生一次锻炼的机会,但在这堂课上,由于让孩子说说自己对蔬菜了解了多少用的时间太长,认读巩固生字的时间就太短了,而且学生写字时,虽然两个四会字:“又、卜”比较容易书写,但用的时间也很短,只是匆匆而过。

确实,学海无涯,教无定法,教学是件费脑子的事,上课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遗憾,我将不断反思,一路反思,一路教学,一路前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