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读后感(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6 13:59:18 作者:FS文字使者

读后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观点和感受的一种方式。请大家阅读以下的读后感示范,看看他们是如何写出精彩的总结的。

《赤壁赋》读后感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赤壁赋》读后感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赤壁赋》读后感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我们是沧海一粟,与神奇奥妙的大自然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们有思想。雄伟的大山存在着,也许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或许还将存在个几千年,但它们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着,好悲哀呀!这样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现在我已经能够看开了,不开心就努力让自己开心。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归结于死亡,而生命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我们怎么活就是怎么活,每一分每一秒,下一秒就会成为历史。时间永是流驶,等我们老了,伸出手来,看着掌心纠缠密集的曲线。你会想到那曾经年轻的岁月里留下的什么痕迹呢?所以把每一秒过好,每一分过好,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月过好,每一年过好,把一生过好。珍惜时间,升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曾经的我,曾一度迷惘,为自己也为他人。现把我以前的一篇小日记打给你看: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上帝作证,我绝对是一个坏女孩。我自私,我脾气暴躁,我喜怒无常,我常常喜欢埋怨别人,却不检讨自己,我好吃,我懒惰,我对别人要求严格,而那些要求我自己都做不到,我喜欢无端生气,我喜欢无端感伤。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孩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的。我也不想知道。坏女孩就坏女孩吧!我觉得我很累,很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希望我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女孩,真的很希望。(呵呵,现在不希望了。)那样,我就能少却很多烦恼了。我不要再为别人的冷漠烦恼,我也不要在为自己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真诚的感谢而烦恼,我不要~~~~~~记忆是一切惆怅的根源。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就永不再回来。一个被冷漠包围的人,是最坚强最无坚可摧的吗?(我觉得是)微笑并不是最美的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可以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无论你在想什么,让眼睛微笑。

《赤壁赋》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美世界,美哉景观。美哉公瑾,少年英雄。

提及赤壁,便不得不说到它扬名立万的代言人——周瑜。很时曹操换天子而立令诸候,割据一方破到州、下江陵,势如破竹。而周郎春秋年盛,定八卦,卜东风,一句“操直送死耳,一招火烧赤壁”让曹操溃不成军。而今赤璧已不见当年的漫天火光,或许耸立的石壁某处还留有烧焦的印记,或许有一块石头还能回想起周郎是如何羽扇纶巾,谈笑鸿儒。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曾提到的“士人文化”,恰如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旷世奇景般震撼,却绝不会想象到冲天大光吞墨水面、苏轼泛舟湖上时的刻骨铭心。江南景中描绘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赤壁江边用木槌浣洗衣物的那个少妇,盈盈之水,盈盈佳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历史已然沉淀成过往,赤壁之美除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更多的已是如今的一隅水,一扇壁,一块岩,一颗造访者苏试的心。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这首词是我们都学过的,用文言文写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读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阅读《赤壁赋》有感:风月动情美文生。

阅读苏子《赤壁赋》,文字美,音韵美,风景美,意境美,哲理美会一齐向你袭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这真不愧是古今艺术珍品!特别是“风月”二字,贯穿全文,无边风光,使人心醉;从头至尾有关“风”与“月”的语句不下十句。难怪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完此篇后,作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点评。

苏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阴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一月中最亮最圆的月亮呀!难怪他在“月出与东上之上”后,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祥和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了,诵着唱着,唱着诵着,就浩浩乎飘飘然,就“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风月,触动了苏子的情思,催生了这篇美文。

良辰美景,风月无边;饮酒作赋,甚是快乐。苏子情动风月,其乐融融。他忘情地扣舷击节,歌而唱之。当他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心里就掠过一丝淡淡的,因忠君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箫和歌,又撩拨了他的伤痛。箫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孤独的嫠妇也落泪悲泣。苏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变脸失色,厉声责问:“何为其然也?”——是风月,触动了苏子悲伤的心灵。

徐风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当年的曹操——踌躇满志,一世枭雄;又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风月依旧,赤壁仍存,枭雄安在?英雄何处?此番议论,虽出于客人之口,却流动于苏子笔端,是苏子感情的流露。——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联想。

风月,又是作者阐发哲理的凭借。苏子在歌风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叹了“吾生之须臾”,知道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与月”发表议论:江水虽然东流长逝,却未曾枯竭;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却没有消减;万事万物既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又是无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也没必要悲伤呀!——又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议论。

风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写到月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是通过风月,推进了人们情感的变化,预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作者因风月而“饮酒乐甚”,因风月而悲伤愀然,又因风月而觉悟和旷达——达到了不悲不哀不叹不羡的大彻大悟。最后在文章结束之时,主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是“结出大自在”(金圣叹语)。

纵观全文,作者因风月而乐,因风月而悲,最后又因风月与客“喜而笑”,从而达到了觉悟旷达和宇宙观的升华。风月推动了行文思路,风月贯通了前后文脉。所以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苏子的《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古代学问家的点评真是准确到位呀!

赤壁赋读后感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文档为doc格式。

苏轼《赤壁怀古》读后感范文赤壁读后感

前几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啊,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酒洒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间吧。篇末的感伤是一种苍凉,抒发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将人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赤壁赋读后感

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句写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笔势流畅,宛如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

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这里面自然分作两层,歌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作者描绘箫声属于“体物”,但“体物”却是为了“写志”。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了“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箫声。故作者在这里用全力刻画它。

我个人认为,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都从此生发出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个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所谓“渺渺兮予怀”,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箫的“客”是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加强,用箫声倾诉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却又泾渭分明。文章构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觉察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苏轼才华洋溢的体现。

写箫声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写初吹,字面用《史记李斯列传》;“怨”“慕”“泣”“诉”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国史补》里吹笛事;“孤舟嫠妇”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写箫声吹人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写箫声结束。然后再加上两句夸张性的比喻,以摹绘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正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乃见笔力。怀古又先从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正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心中的诗句推展开去,然后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这样就从勾勒背景进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不这样写,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难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定评。这是本段的上一节,其实也正是《念奴娇》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却用了另一种手法,便使人应接不暇了。从“况吾与子”以下至“托遗响于悲风”,是第三段的下一节,虽为客语,实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意思是说,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在当时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那么在今天这种逆境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这一节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的反映,而作者却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过形象描写,还使人不致于产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处。“挟飞仙”二句想象奇绝,却跌入“知不可乎骤得”一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为逆挽,变化无方,起落随意;以形象、比喻相对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无说教者习气,也没有抽象的空论,而悲从中来,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真是哀伤到极点了。所以结语“托遗响于悲风”一句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写到这里,真疑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维来反驳这一消极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写得出人意料之外,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层的正面文字,虽与前一段属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并非平列的。若从其结构看,又与前文不同。这一段本来只有一层意思,却化作两层来写。水和月同为比喻,作用和性质是一样的,作者乃把它们分作两层来说;作者在这一段里所要阐明的只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却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这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逝者”句用《论语》“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虚”二句用《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所以用“盖将自其变者”两句轻轻一驳,便不再照应,却把重点放在后面两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再反问一句:“而又何羡乎!”不说“而又何哀”,反说“而又何羡”,针对上文“羡长江之无穷”而言,文笔总在不断变化。盖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说“吾生须臾”,此则说“物与我皆无尽”。物无尽,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所以其生活态度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间”四句,看似宿命论,其实作者却是用来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所以其内在涵义并不错。接下去从“惟江上之清风”直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作者的正面主张,认为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与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说的“吾与子”遥相呼应。有人说,这不过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诚然。但其所乐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这就比东汉人所追求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见作者的精神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级。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他执著于不朽的事业,而对功名利禄却比较看得超脱,这就同一般的及时行乐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了。

第五段仍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这是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句则写尽“适”字之趣,文章亦摇曳生姿,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妙。

赤壁赋读后感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之战读后感

赤壁之战也是一次著名战役,它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主战双方是刘备孙权联盟和曹操。虽说兵力悬殊,但孙刘联军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原因是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刚刚制胜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获得了辎重无数,钱粮无数,所以,不可避免的有了一些骄傲的心理。再加上他把荆州水兵收服,更是气焰嚣张。曹操的性格也是特别狂妄,心里十分骄傲,他尾巴都可以当旗杆使,也就是说他的一个弱点就是嚣张狂妄!曹操是从北方过来的,南北天气不同,异差很大,他的大部分的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都得了病,谋士都劝阻他不要着急南下,可他就是不听。他的第二个弱点:不听劝阻。

而周瑜他们团结一心,合理使用苦肉计,博得曹操的信任,这才得以使用火攻,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这个局面的产生。

一场战争,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去了解,也可以学到很多道理,而且对自己以后的帮助也特别的.大。我就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处事时不论你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骄傲使人落后嘛。依然要低调、稳重、谦逊。因为太过于骄傲很可能像曹操那样被人家火烧赤壁。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团结,是凝聚力,不团结,没有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乱无章法。长大以后,如果我们当上了领导,要积极听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建议,要重视,这样才能使一个集体共同前进,取得更好的未来。

我作为一名班长,我也要多多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如果我真有什么缺点我会立即改正。是咱们一年六班走向更好的明天!

前赤壁赋读后感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赤壁赋读后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天,爸爸迷上了苏东坡的文章,于是让我也一起背。他的爱好经常变,一会是这个,一会是那个。这篇文章是写他与朋友们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厢会,饮酒作赋。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在船上聊天,吟唱诗歌,唱道:“桂槕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会吹洞箫,吹的声音十分凄凉。苏轼问道:“为什么吹得声音这么悲伤?”客人说道:“想当年,曹操就是在这个地方和周瑜大战。当时的风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叹生命短暂,吹出了这样的曲调。”

苏轼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界没有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客人听了转忧为喜。大家继续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赤壁之战》读后感

道理: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周瑜采用部属黄盖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的兵力大北曹军八十万雄师的故事。这是我国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在此次的战争中,我学到了黄盖身上了几个优点,一是正确估计了双方气力,利用对方的不足,发扬了自己的优点,采纳火船攻击的方式对付曹军。

二是利用了天时地利上下团结,假意投靠曹操。商定在起风的黑夜,筹办了20条大火船,像箭一样冲入了曹军水寨。

第三考虑周密,筹办工作安排有序。还知道利用曹操狐疑重的这个致命弱点,用信来表达"投降",而不是亲自去告诉曹操,让曹操消除了有阴谋的想法;带兵士和粮草去"投降",就是为了暗示自己投降的"诚意",让曹操对自己更加信托,从而轻易地带上火种实行火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捉住对方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前赤壁赋读后感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我们是沧海一粟,与神奇奥妙的大自然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们有思想。雄伟的大山存在着,也许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或许还将存在个几千年,但它们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着,好悲哀呀!这样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现在我已经能够看开了,不开心就努力让自己开心。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归结于死亡,而生命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我们怎么活就是怎么活,每一分每一秒,下一秒就会成为历史。时间永是流驶,等我们老了,伸出手来,看着掌心纠缠密集的曲线。你会想到那曾经年轻的岁月里留下的什么痕迹呢?所以把每一秒过好,每一分过好,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月过好,每一年过好,把一生过好。珍惜时间,升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白发渔樵江楮上浪花淘尽英雄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青山依旧在古今多少事几度夕阳红都付笑谈中…曾经的我,曾一度迷惘,为自己也为他人。现把我以前的一篇小日记打给你看: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上帝作证,我绝对是一个坏女孩。我自私,我脾气暴躁,我喜怒无常,我常常喜欢埋怨别人,却不检讨自己,我好吃,我懒惰,我对别人要求严格,而那些要求我自己都做不到,我喜欢无端生气,我喜欢无端感伤。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孩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的。我也不想知道。坏女孩就坏女孩吧!我觉得我很累,很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希望我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女孩,真的很希望。(呵呵,现在不希望了。)那样,我就能少却很多烦恼了。我不要再为别人的冷漠烦恼,我也不要在为自己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真诚的感谢而烦恼,我不要~~~~~~记忆是一切惆怅的根源。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就永不再回来。一个被冷漠包围的人,是最坚强最无坚可摧的吗?(我觉得是)微笑并不是最美的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可以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无论你在想什么,让眼睛微笑。

是不是觉得有点消极呀?哈哈,我现在不那么想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呵呵,我要像苏轼学习,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