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诗歌的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4-02-19 22:02:05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中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参考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诗歌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诗歌教学设计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诗歌教学设计

1、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气氛。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内容。

3、尝试仿编诗歌,体验仿编活动快乐。

图片。

1、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公园吗?那公园里有什么呢?

2、教师:那公园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老师把那么美的公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教师:诗歌里还说到了哪些颜色呀?哪些声音呢?

你们听到诗歌里是怎样说的?

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公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4、提问: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呢?

5、完整朗诵。教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完整的念一遍好吗?

1、教师:小朋友朗诵的真好听,你们都知道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那公园里还有哪些漂亮的景象呢?(我们用诗歌里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公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唱什么歌呢?

3、教师:我们把刚才小朋友说的,编成了一首长长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好吗?

诗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2)提高语言文字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朗读、默写诗歌并理解其意思,习得与乐府诗、曹操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

难点:

掌握本诗歌所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策略。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制作多媒体资源供学生课前学习,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后,提供与诗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悟,适度拓展文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资源解读《观沧海》的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观沧海》的创作年代久远、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观沧海》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创作背景、诗体介绍等制作成微视频和交互式课件,上传至教学通,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为准确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开展丰富多彩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在整体感知环节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通过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自主探究学习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在精读交流环节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习惯,完善自身语文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而对于每一个问题,教师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巩固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

由直观至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打开教学通中的练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匹配诗句和图片,并完成有关文学常识题目的练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与学生每人手中一台电脑,运用畅言教学通与教育云空间进行授课。

《观沧海》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走进观沧海》微课、《“乐府诗”知多少》微课、练习题资源。

(1)课程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看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利用多媒体播放《说唱脸谱》)。

生:听音乐。

师:谁能说下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人物呢?

生:关公、张飞、曹操等等。

师:歌曲里“白脸的”指的是谁呢?

生:曹操。

师:对,“白脸的”就是曹操。不知道大家对曹操了解多少呢,谁可以分享一下?

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师:大家对曹操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ppt展示)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诗人。他的诗歌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学习他的名篇——《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歌曲引出曹操,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通过提问,引出本节课所学课文。

(2)整体感知: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诗歌教学设计

1.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

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诗歌教学设计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朗读本诗二遍。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三.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一.导入新课: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朗读理解。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三.小结: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四季诗歌

透人心肺。

夏,

夜深下来,

坐在高高的屋顶上,

欣赏着迷人的夜景,

希望时间就此停止!

秋,

叶子落下,

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突然有些感伤,

泪水在下一秒便盈满眼眸。

冬,

纯洁的雪,

为她披上一件白棉袄,

看雪的`心情,

堆雪人的乐趣,

只有在她这里才能够体会……。

诗歌教学设计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

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

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幸运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教师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的“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三)悟读。

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观沧海》一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言,是为合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这几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背诵全诗。(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读。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二)细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四季诗歌

悄悄走来,大地的新衣服五彩斑斓。

时不时传来阵阵花香,

平静的湖水掩映着花和树。

风,还在吹,

雨,还在下,

云,还在飘。

春天,是绿色的,

因为,春天绿得那么美好。

伴随着阳光,

缓缓走来,

太阳无声地照着大地,

传来一阵阵温暖,

一阵阵光明,

知了正吱吱地叫。

夏天,是黄色的,

因为,太阳的黄照着大地。

秋,

伴随着丰收的喜悦,

快步走来。

鲜果飘香,

书上挂着一颗颗苹果,

高粱红了,

麦子黄了。

秋天,是红色的,

因为,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红彤彤的笑容。

冬,

伴随着雪花,

欢快地走来,

雪花在空中飞舞,

落在地上,

孩子们的脸上露出笑容。

雪花给大树,房子盖上被子。

冬天,是白色的,

因为山坡上,地上都市白茫茫的一片。

诗歌教学设计

语言精练、优美、语意含蓄深刻的诗歌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批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语言水平。

鉴于诗歌学习对幼儿的种种好处以及结合我园大班组课题“幼儿诗歌学习和快乐识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诗歌《伞》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拟描述了大自然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妙的联系,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重负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与仿编。

大班幼儿在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类比、迁移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环节:第一部分:通过多媒体可见学习诗歌《伞》以及相关汉字。

第二部分:通过引导谈话,幼儿理解并仿编诗歌,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想象,进一步仿编诗歌。

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操作巩固复习识字。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念儿歌并认识汉字“伞”、“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2、还有许多小动物在淋雨,我们帮它们寻找合适的伞,如果没有合适的也可以给它们画伞。(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做好的幼儿进行仿编)。

3、诗歌(将幼儿的作品放入投影机进行)。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2、教师的教育策略有待提升,对活动中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

诗歌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5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求理想,拥抱未来。

1·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与内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分析这些形式上的特征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把握作品中叙述和描写的细节,分析其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4分析作品所选取的典型环境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作用。

5赏析文学作品中运用独到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现力。

6理解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情感与作者的经历、创作背景、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7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评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8·初步学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与内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把握作品中叙述和描写的细节,分析其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1·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评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2·尝试写作诗歌。

课时1目标《百合花》。

1·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2·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

3·赏析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4·感受作品中呈现的青春美、人性美知道。

课时2目标《哦,香雪》(泛读)。

1·关注小说所呈现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变化。

2·体味小说对香雪等几位姑娘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的细致描绘。

3·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及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课时3目标《沁园春长沙》。

1·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思考。

2·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3·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知道。

课时4目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1·联系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诗歌新颖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3·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4·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5·感受诗人借助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抒发的情感。

6·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理解。

课时5目标《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泛读)。

1·把握诗歌意象丰富的内涵。

2·欣赏作品中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3·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关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4·梳理诗歌写作特点。

课时6目标。

1·结合前五首诗歌的学习,讨论诗歌该如何写作。

2·明确诗歌写作的要点。

课时7目标单元检测:与单元教学目标向匹配的学习内容与能力检测知道理解。

课时8目标单元检测讲评: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知道理解。

运用综合。

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

一、单元学习活动目标。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二、单元学习活动任务。

欣赏本单元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和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两篇小说的内涵,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新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借鉴本单元诗歌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发挥想象,写一首诗,书写你的青春岁月。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编一本诗集。

三、单元学习活动方案。

(一)规划活动过程,设计学习支架。

本单元的主问题是:小说和诗歌的意境创设何以如此回味无穷?

次问题是:小说和诗歌还有哪些独特魅力?

(二)分解主问题为三个子问题:

1.意境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如何欣赏其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2.意象特征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创设美感的?

3.运用文本所学,尝试写作一首诗歌。

(三)分解次问题为二个子问题:

1.《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体现出怎样的意蕴和情感,各有什么不同的风格?

2.《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何异同点?

本单元的主问题与次问题都在课内进行。学生须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师生问答、补充修正等活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四)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各子问题进一步分解以及学习活动大体规划如下:

1·阅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作者是怎样利用意象创设意境之美?要理解此文本,一者要对作家创作背景有所补充,二者要对意象有深度认知,三要借助他人的鉴赏文字助推学生的理解。

老师可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预设学习结果:借助背景资料与文本诵读,感受诗人的胸怀与追求。通过所供的相关欣赏资料,领悟其特征对本作品审美价值。

2·自读《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通过梳理文本,初步解决概念的理解、特征的认别;通过研究样例,学习诗歌的写法。

学生可以对三篇诗歌进行比较研读,体悟意境的三大特征。意境的特征在不同的文本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学生可通过三个文本的比较研读,形成具体感受。

学生可自行梳理出诗歌写作特点要点,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即可。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可自行梳理出意境的三大特征;可尝试写一首诗歌,书写青春岁月。

3·阅读《百合花》,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赏析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感受作品中呈现的青春美、人性美。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生生互动中,能体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自读《哦,香雪》,关注小说所呈现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变化。体味小说对香雪等几位姑娘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的细致描绘。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及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将《百合花》与本文作比较,结合写作背景,发现两篇作品在表达、主旨、艺术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共性与独特之处。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生生互动中,能学会人物刻画手法的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能联系时代背景体悟主人公的精神与品质,能领悟青春的价值。

5·通过单元学习后活动,学会意境的鉴赏与写作。

诗歌教学设计

沿着经典诗歌的流淌脉络,现代人开始重温这些经典。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作为有诗的国度之称的炎黄子孙,我们对诗歌的了解有多少?期待通过《轻叩诗歌的大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综合学习的特点,我力求做到凸现综合特点,不失语文个性。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轻轻叩响诗歌的大门。

知识目标:

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诗歌并制作的古诗词集,交流学习的收获。

2、复习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持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2、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做好汇报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整理好的资料,朗诵的内容、音乐。编好的诗集,以及我班学生创作的诗歌、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儿童诗集。

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以及如何突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

1、教师准备: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好精美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呈现。

2、学生准备:朗诵材料,汇报内容,自编诗集、诗配画,原创小诗,好诗欣赏等。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文艺百花园中,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呈现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的图片)大家分小组制定计划、进行诗歌收集、开展诗歌知识竞赛、创作诗歌、编小诗集。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二、经典诗词代代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前一段时间收集并背诵了很多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跟你们做一个“古诗词之最”游戏来考考大家。

“我说你接”内容为:

1、师:最开心的事?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师:最孤独的人?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师:最值钱的书信?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师:最高的瀑布?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师:最知心的朋友?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6、师:最深厚的友谊?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师:最强的生命力?生:(离离原小草,一岁一枯荣。)。

8、师:离家最久的人?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展示自编诗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能干!老师相信同学们会背的、喜欢的诗词一定不止这些吧?生:不止,不止!

师:前段时间你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自编成了一本诗集,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呢?师:那现在我们就用掌声请出每个小组汇报展示的代表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来。

小组代表端着放在漂亮卡纸上的自编诗集站在台上。

师:选择其中几个代表详细介绍自编诗集,如谈谈诗集的名字、小组成员最喜欢哪位诗人的诗、自编诗集时有什么收获还可以当场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等等。其它小组代表可以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的展示还没有完,下来我们把你们每个组的作品放到教室的走廊上,请全年级的老师和班级部分代表来为每一本诗集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奖品。

四、诗歌知识知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在“诗海拾贝”中收集整理了那么多诗歌,真。

是能干!那你们对诗歌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又想考考大家!诗歌知识竞赛题: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七步诗》的作者是()。

3、“词”又被称为()。

4、我们通常说的“元曲”,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做()。

5、词和曲与诗歌的不同之一是在题目前还分别有()和()。

6、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7、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

8、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9、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1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五、展示班级儿童诗集、朗诵原创佳作。

师:同学们,“蝶舞轻扬”是什么?(出示课件蝶舞轻扬封面)生:“蝶舞轻扬”是我们班级儿童诗文学社的名字。

师:是的,我们班的孩子最爱写诗了。下面请班级小诗人代表拿着我们的“蝶舞轻扬”儿童诗集上台展示。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蜡烛,因为我不能忍受它的泪流成灰,可您总在默默燃烧。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黄牛,因为我最心疼它大汗淋漓,仍然遭受鞭子的抽打,可您总在默默耕耘。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人梯,因为每每踏在人梯上,我总觉得心如刀绞,可您总默默忍受。

看!那一团团美丽的火苗,飘动着迷人的向往。看!那一圈圈鲜艳的光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虽平凡,但您做着绿叶的工作,做着最伟大的事业。

生2(李高欣):我手中这一期是上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写的。这里面有我的作品,但我更喜欢我同学(曾英琦)的《祖国,我爱您!》我跟大家朗诵一下。

祖国,我爱您!

——曾英琦。

祖国,我爱您!爱您的锦绣山川,爱您的滚滚长江,爱您的九曲黄河,更爱您巍峨的山海。

祖国,我爱您!

虽然您在大屠杀中血流满面,但是您依然顽强地站起来了。是您使——。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灰飞烟灭。圆明园的抢掠使人铭记在心,祖国您受到的屈辱,我们百年难忘!

祖国,我爱您!

闻,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听,国歌的音韵遥传八方,看,国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相信,祖国的天会更蓝。我相信,祖国的水会更清。

我相信,祖国的山会更巍峨。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是一片艳阳天!

生3:我这里还有最近同学们在“与诗同行”中写的儿童诗。生4(罗英):我手中这一期是我们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第一期关于“快乐童年”的儿童诗,是在上学期写的。

生5(曾英琦):我这里这一期则是第三期关于“爱是什么”为主题的。同学们在这里面借诗来抒发了对父母亲的感恩。

生下台,师:请把掌声送给这诗集中小诗人们,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写出更多更美的诗歌!

六、师小结。

下面就让我们用我们年级的罗怀君老师送给大家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原创)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喻寺小学。

罗怀君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的天堂。

走进诗经。

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犹在耳边回荡。

走进楚辞。

兰蕙依然为祖国命运而开放。

走进诗仙。

我仿佛看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

走进杜甫。

我仿佛看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伤。

走进白居易。

我仿佛听到了琵琶的音响。

走进苏轼。

我仿佛看到了“大江东去”的豪放。

走进徐志摩。

我仿佛看到了康桥挂着一轮月亮。

走进普希金。

我读懂了: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

走进雪莱。

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不太漫长。

走进泰戈尔。

我看到了校园花儿灿烂漂亮。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分享。

诗歌就是擦亮眼睛诗歌就是发现美丽的芳心。

诗歌就是掏出良心诗歌就是攥着同情心诗歌就是捧着关心诗歌就是牵手爱心。

诗歌多么令人神往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馨香。

师:同学们,诗歌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继续探索这个美丽的诗的世界,每天看到诗一样的风景,享受着诗一样的生活,继续与诗同行吧。

诗歌教学设计

1、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诗歌教学设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热身。

1.边塞诗歌知多少?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

(1)《凉州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

(2)《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_______朝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尤其“七绝”成就最高,人称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________,诗人,画家。____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因之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__________。苏轼称赞他的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抓住了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_________朝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多表现军旅生活及奇丽风光,格调高昂,想象丰富,颇具奇情壮彩。因其曾任嘉州刺史,故称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小组内朗读四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2)学生试读,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2.自由读,感悟,概括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精读:品味欣赏诗中佳句;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什么意思,仅仅指实际的自然现象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品读: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小组品读: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从军行(其四)》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___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_______。

(3)一个___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4)一个“长”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3.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铁衣:锦衾:瀚海:掣: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

(3)由咏雪到送别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

(5)以春景喻冬景,“妙手回春“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依依不舍之情,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中有不少咏雪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_________________。

五、诵读,积累。

六、总结,反思,本节课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得,所感。

试读自由读熟读研读品读诵读。

诗歌教学设计

1、欣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习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1、材料准备: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春天美景的经验,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1、活动重点: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观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和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许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别喜欢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处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师模仿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习朗诵古诗。

(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习朗诵古诗。

6、延伸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朗诵古诗。

五、评价要素。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欢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踏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四季诗歌

构成了四季常青的景象。

春天,是朝气蓬勃的季节,

花园里的迎春花、白玉兰、桃花、梨花······。

都张开了笑脸,

姥姥种的草莓、枇杷,

都慢慢探出头来。

夏天,是个“火辣辣”的季节,

荷塘里的莲花、荷叶、莲蓬,

向我们招手,

路边的石榴树也长出了“红脸蛋”。

秋天,是个风和日丽的季节,

凉爽的秋风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甜滋滋的芒果,晶莹剔透的葡萄,

馋得我直流口水。

冬天,是个“白花花”的季节,

寒冷的冬风让小花、小草,

天天躲在“被窝”里,不想出来了,

只有腊梅不怕寒冷,在静静的开花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歌教学设计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自读诗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课时。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1。朗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观沧海》。

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入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五句都是观海所见。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有直接写到人吗?

主要交代了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

5.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能说出这一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7.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3.明月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4.归纳主旨。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5.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1.《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景和情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观沧海。

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请齐背前两首诗,巩固以上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1.初读《次北固山下》。

(1)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2.听读诗歌,给《天净沙秋思》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配乐朗读。

《次北固山下》。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时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思乡的愁绪中。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了。

《天净沙秋思》。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小令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的,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协调。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的哀鸣,“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蕴含着丰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内容前后照应。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如“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经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2。《天净沙秋思》。

(1)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2)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诗歌:四季

带来了绿色。

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夏天。

你是一位少年。

牵走了风。

遮住了雨。

洒下了炎热与酷暑。

秋天。

你是一个仙女。

卷走了片片落叶。

分享了成熟的`果实。

冬天。

你是一位老者。

锻炼着人类的毅力。

留下了你最爱的色彩。

四季之歌,大自然之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