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有感(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2 06:34:43 作者:ZS文王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促进交流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精彩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于丹论语心得18:处世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19:处世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0:处世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1:处世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2:处世之道(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假期中,我读了《于丹心得》。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中的“《论语》心得”我听的不完整,有了一些了解。从心底讲,很欣赏于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知性女子气质,侃侃而谈间流露着一个学者的聪明睿智,从容自信。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曾以一个空杯子作比喻说明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感悟,给了我很大启发。所以我今天就想以“杯子”为题来谈谈的学习体会,只是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谈杯子,做人常怀谦虚之心。

就从这只空杯子谈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杯子之所以能盛水,就是因为它的虚,它的不满。由这只杯子我想到做人,就应常怀谦虚之心,只有常怀谦虚之心的人,才能包含更多。

我校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学校中资历比我深,能力比我强,学识比我渊博,处事比我练达的大有人在,所以我更要以谦虚之心,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多反思、多积累。在学校中,我曾担任过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每一段岗位经历,对我而言都是崭新的一段人生体验。就如同这只杯子,它曾经装载过我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如今我要再一次倾空它,为新学期的教学留出空间。

二谈杯子,看人切记一分为二。

当你往杯子中注入半杯水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它空的一半,也有人看到了满的那一半。心境的不同,决定了眼光的不同。

作为教师,看待同事也是如此。每个老师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长处、短处,要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的优点。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听到老教师们或当面或背后议论我们年轻人什么都不懂时,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反感。如今我也成了一名不算太年轻的老教师了,就发现自己也有了一些“倚老卖老”的心态,如今想来,这种心态很是要不得。

三谈杯子,学习力求不断进取。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学习。学习,只要你想学,总能挤出时间。担任中层干部以后,我发现自己钻研业务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少了,静下心来写点东西的时间少了。有时也会自己原谅自己:“学校里的事儿太多,忙不过来。”可心里也知道,忙并不是自己原谅自己的理由。人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惰性,而离开学校后的学习靠的完全是自律,是自我要求。

三只杯子取哪只,关键看你派什么用,人也如此,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关键要让他发挥己长,即“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伯乐之心,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这个发挥的过程就是一个走近他,了解他,信任他,激励他的过程。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要“时习之”呢?我的体会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景况境遇,会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因此才要不断学习,不断体验,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以此与各位老师共勉。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于丹论语心得28:朋友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9:朋友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30:朋友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31:朋友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32:朋友之道(5)。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

当我捧读《于丹心得》,是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的。难得于丹先生慧眼再现,让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两千年来一直被列入官学,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的《论语》,这样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阐释下,让蕴含于其中的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顿即散发出了一种可人的温暖,令人有种如座春风的感觉,顿悟“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平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谢于丹,是她立足现代生活,对论语中友道的阐释,涤除了两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的尘灰,让它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泛出了鲜活的绿色——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税干部,当我们以一个人是否志趣高洁,正直严谨、博学有为,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时,那么无疑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有益于我们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动力,更是在选择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无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奉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夜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于丹论语心得23:君子之道(1)于丹论语心得24:君子之道(2)于丹论语心得25:君子之道(3)于丹论语心得26:君子之道(4)于丹论语心得27:君子之道(5)。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交友之道”主要讲了:‘一个人友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群,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恶之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从中,我还知道良朋益友,也就是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友谅,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友多闻,也就是这个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恶朋佞友,也就是损者三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友偏辟,也就是说这种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说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说这种人没有真才实学。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的人。

在现代社会,人们价值观友了一定的变化,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口才太过于笨拙,不善表达自己,也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一些障碍。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近期,我翻阅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看到了链接多彩世界的孔子,感悟了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的永远的孔子,他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真是让人如饮醍醐。

现摘录几条,与大家共勉:

1、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2、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3、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4、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5、人间最好的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6、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7、世上最追不回来的三件事:射出之箭、说出的话、失去的机会。

8、益友有三: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友有三: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夸夸其谈的朋友。

9、保持快乐的方法:常想一二。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借示范区组织开展“三讲一树”活动之机,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感到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中讲述了七道: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结合自身体会,我主要讲以下几方面感悟:

首先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觉得豁达的人生态度十分重要,国土部门是高危部门,因此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尤为重要。书中所讲小故事无不体现人生的哲理,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

在作者引用的故事里,有这么一则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在现实生活中必定会碰到许多难题,如果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势必患得患失,影响工作。我想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认准的正确的事,不要过度计较得失,一往无前地把事情做实做好,这样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其次读《〈论语〉感悟》一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去学习。进入示范区这两年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积极主动的学习尤为重要。一是虚心向同事请教,二是积极主动地多做工作,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并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乐意向他人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再次读《〈论语〉感悟》一书,感悟到一个人积极开拓、进取善变的重要性。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一个热气球上有三个人,他们在上升的过程中出了故障,必须舍弃一个人才能够确保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三个人都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第一个是环保科学家,第二个是核专家,第三个是农学家。那么,这样三个人,你会舍弃谁了?按成年人的逻辑,一直都在比较环保,和平,粮食哪个更重要。这时候一个孩子喊了一句:“把最胖的那个扔下去。”这个答案其实最简单也是最合理的。有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是成人的老师,很多时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样,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就会让我们实际工作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工作中需要经常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受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正是为孔子忠于自己,善待他人的一种淡泊的襟怀所征服。不管世界如何纷乱,保持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人生,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工作,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论语》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更教会我们用圣人的智慧温暖照亮整个人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工作。

于丹论语心得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读《于丹论语》有感

在参加神木市幼儿教师"523"工程培训时,发现同行桌子上放着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的书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于丹两个字,一直对她很敬佩,她的学识很广,口才颇好。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观看过于丹录制的节目,大受好评。再次看到的是《论语》两个字心想这肯定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难于理解,不妨挑战一下自我。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却深深的吸引着我,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读《于丹论语》有感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说话。

当我捧读《于丹论语心得》,是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的。难得于丹先生慧眼再现,让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两千年来一直被列入官学,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的《论语》,这样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阐释下,让蕴含于其中的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顿即散发出了一种可人的温暖,令人有种如座春风的感觉,顿悟“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平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谢于丹,是她立足现代生活,对论语中友道的阐释,涤除了两千年前《论语》中孔子所说的择友标准的尘灰,让它在现代社会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泛出了鲜活的绿色——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税干部,当我们以一个人是否志趣高洁,正直严谨、博学有为,作为我们择友的标准时,那么无疑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有益于我们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动力,更是在选择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