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拼组教案(专业21篇)

时间:2023-12-12 05:30:09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和变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下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100页第10题是本学期所学有关位置的“上、下、左、右”等概念的综合复习。题目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个楼房住家的情境,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所住的位置,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小黑板上画有方格子,让学辨别上下左右。

小正方体若干。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位置与图形。

1、出示小黑板。看图。图上的小格子,指名说说上下左右,把小格子当做座位,说说第几排第几个在哪里?老师说,学生找。学生说学生找。达到熟练,人人过关。

二、揭示100页总复习第十题。

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他们个住在几门几层?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书上填一填。

检查校对。有困难的同学提出来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填?

四、完成作业本有关作业。

三、揭示总复习11题。

数一数。图上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各自数一数,填一填。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并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探究能力。

4、通过大量的图形拼组,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美、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折一折、拼一拼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做风车,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事物风车、各种平面图形、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欣赏并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在这些图片中你能发现那些熟悉的图形?这些图都是老师以前带过的学生设计的,这些图片美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也能制作或设计出很多美丽的事物的,那我们就快快的进入图形的拼组这一课。(板书:图形的拼组)。

二、探究学习,构建新知。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让孩子先说它们的图形名称。

(2)比一比,长方形的哪些边是相等的?两边对折,两角对折。(认识对边和邻边)。

师:长方形哪些边相等?哪些边不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

(3)比一比,正方形的哪些边是相等的?两边对折,两角对折。

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归纳:同学们有的用观察法、有的用比较的方法,得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对边相等;长方形邻边不相等,正方形邻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电脑展示)。

2、小组合作制作风车。

(1)师:老师这有一个风车,他就是用我们刚才认识的图形做出来的,猜一猜做风车要用到什么形状的纸张?你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风车呢?那就仔细地观看风车的制作过程吧。(师做)(出风车旋转图)。

问:风车的制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2)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有办也这样变变变吗?看谁做得又好又快。(生做风车,需要帮忙的可以举手)做完后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让一张纸变成风车的?再玩一玩自己的风车。

(3)小组互评,展示学生作品。

三、实践应用,体验创新。

1、小巧手。

师:我们再来看看,谁还是小巧手,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拼出合适的图形?(实物展台展示)。

(1)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3)最少用几根小棒能拼成两个三角形?

(4)用12根小棒能拼出什么图形?

(5)你能用老师给的四个三角形拼出正方形吗?(出课件)。

2、拼图大比赛。(放音乐)。

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所有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可以自己拼,也可以和组员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那些同学拼得又好又快,又有创意。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己评价或者互相评价。

四、欣赏品评,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拼的图形非常漂亮,老师很喜欢。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优美的图形的装饰,同学们也可以是一位小小设计师,像叔叔、阿姨们一样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点生活,美化环境。(欣赏作品)。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有什么想法?

师: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爱动手,勤思考,不断地学习,一定能设计出更加美妙的图案,用数学来美化生活。课后,也可以上网查一查,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总结。

今天你学的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可以分哪几类?

4、每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二、展示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馈检测。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请各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美丽图案。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剪出一个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案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既不是上学期知识的再现,更不知识的拔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具和电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组。

课的开始先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个时候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看一看、动手验一验、折一折,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点难度,因为学生们还从来没有自己动手验证过一些物体的特点,这个时候我就进行了提示教学“动手折一折”;下一个环节是研究正方形边的特点,由于刚才验证了长方形,学生有了思路,照猫画虎进行了验证,这个时候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鼓励学生。接下来让学生轻松轻松,动手做一个风车,这个是学生爱做的事情,但是在做风车的过程上,我提出了要求,就是让学生观察在做风车的过程上,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学生能够回答出,刚开始是长方形,然后是正方形,接着是四个三角形,风车转开以后又看到了圆形,从而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做完风车后,开始用平面图形进行图形的拼组,学生这时只能拼出极简单的图形,比如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等等,老师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现成的作品,进行作品欣赏,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大开眼界,顿时有了自己的'拼法,这时的课堂又一次进入了高潮。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脑,拼组熊猫的拼图,可是我却忽略了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孩,还不会用电脑,就临时改成了学生说我操作,这一点是我的疏漏。总而言之,这节课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是老师引导的还是多,可是过后一想,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引导,这节课的任务根本完不了,因此有哪一位老师有好的想法,请留言转告,谢谢!

《图形的拼组》教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下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二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拼组,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这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说一说、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五个环节。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折、拼两个环节,学生用4个正方形拼出了蜻蜓,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了鱼等图案,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剪一剪、做一做”更是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增强,但是得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进行研究;要转变旧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星城发展观念。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知识,备学生,还要被教具,给学生的教具要自己先试试,看对学生是否合适。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学会正确引导,而且引导要到位,注重小组合作,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敢于放手,不要束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一下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课前准备。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教学反思:

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大班数学:图形拼拼乐大班数学图形的拼组教案

活动目标:1、学会并能介绍10以内数目的等量配对。2、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游戏,有初步的规则意识。活动准备:画好的鸡蛋若干,六个小朋友、ppt若干活动过程:一、引题:激发幼儿兴趣,ppt(一)农场里的鸡妈妈开始孵小鸡了,鸡妈妈想把这些鸡蛋壳做纪念,你有什么好办法?二、观看ppt(二),引出数与数的匹配提问:你发现鸡蛋壳上有什么?这样的鸡蛋壳该怎么拼?为什么?教师小结:原来相同数字上的半个鸡蛋壳,能拼成一个完整的鸡蛋。三、观看ppt(三),引出数与量的匹配提问:1、这里的鸡蛋壳与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鸡蛋壳上面有数字和图片。2、教师小结:原来数字与相同的数量也能拼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鸡蛋壳。3、幼儿操作:请幼儿来帮助母鸡妈妈,把剩下的鸡蛋壳拼在一起。要求:1、音乐开始操作,音乐结束,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2、回到位置上后,必须把你拼好的鸡蛋壳拿在手里。3、请幼儿来介绍下你是怎么拼鸡蛋的。四、延伸:ppt(四)引导幼儿观察量与量的匹配,如四朵花和四颗树。

《图形的拼组》教学教案设计

1、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2、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一、导入,出示预习提纲。

1、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几类?

3、三角形按边可以分哪几类?

4、每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

二、展示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确。

1、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

3、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4、两个相同的锐角或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5、用三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馈检测。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

《立体图形的拼组》教案教学设计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吧。(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小兄弟,你能找出来吗?说说为什么说它们像兄弟。

2、引导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的边,说说自己的发现。

3、师: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如:折、量等,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请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师归纳并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玩一玩吧!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2、用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一拼,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

3、四人小组合作,用红、绿两种颜色的三角形卡片,试一试能拼成什么样的图案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出的图案最漂亮?(展示、评价小组作品)。

4、师: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拼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一个个都是很棒的图案设计师。现在就请你们帮小强家一个忙,他们家买了许多地板砖,一般4块地板砖就能拼成一个图案。现在老师这儿有四块地板砖的样本,请你们发挥想象为小强家设计地板图案吧!(展示设计成果)。

5、听音乐,做风车,吹一吹,玩一玩,说说在做、玩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文档为doc格式。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图片)。

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2、教学例2。

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

(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按p28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

(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2、5、6题。

四、全课总结。

屋檐人家-学习库:

立体图形的拼组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

教具、学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积木若干。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3.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感知特征。

现在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起一块积木,其他同学说一说你所看到的那一面是什么形?

师:投放整齐的货物除了能给顾客一种舒心、美的感觉,而且还利于顾客购物,售货员每天清点货物。你们愿意像这样来摆一摆吗?那我们就赶快动手吧。

师:请每人拿出两块正方体的积木。拼一拼,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后的图形又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

生1:我横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张小床。

生2:我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柜子。

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不管横着拼还是竖着拼,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小组汇报: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3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拐角;

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台阶,也可以拼成一朵梅花;

8个小正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

师:刚才我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你们想用长方体来试试吗?

请同学们用2个、3个、4个……长方体来拼组,看看可以拼成哪些不同形状的图形?

全班交流: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长方体;

2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细长的长方体;

3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台阶。

4个长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拼组了一些图形,大家拼的不错。想的也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看看又能拼成那些图形呢?试试看。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小组拼摆的结果。

3个长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2个长方体和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6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的正方体;

1个长方体和个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长方体。

……。

如果还有更多的例子,请同学们课下后再告诉给大家好吗?

做一做。

师: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都有一个平平的面。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借助胶水,你能做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试试看。(全班展示做的圆筒)。

数一数。

指导看书。

做练习六第2题和第4题。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这一节课在设计上分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图形的拼组。我本着新课标所提出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始终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拼组,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欣赏到了几何美和数学美。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做纸筒。我提出了“你能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借助胶水的帮忙,做一个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吗?”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专家评析。

“立体图形的拼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好内容。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洪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力争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中,教师运用生活中的事例适时地创设了让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的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在设计中教师以一个生活环境为背景,让孩子们走进超市,并从超市货架上的实物引出课题,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a.教师在设计“图形的拼组”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学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 中,把教学目标 落到实处。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把几个长方体或几个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立体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所认识,在感悟的同时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b.为帮助培养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洪老师的教学设计,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做他们想做的。教师所设计的拼摆活动,能充分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自始自终让学生经历着观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如,学生用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摆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边欣赏自己的成果,边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执教: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洪瑞。

指导教师: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徐玉梅。

评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研室徐玉梅。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20题,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完成,电脑计时2分钟。)。

二、情景引入。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领你们去图形王国参观学习,你们想去吗?

三、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引旧入新,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图形王国的向导,引出所学过的图形,学生认一认。

(2)先后出示长短不同的5条线段,让学生选其中的4条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说说选择它们的理由。

在学生说出理由的同时讲解“对边”的含义。

2、动手操作,具体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设难:你如何证明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呢?

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方法,之后再让学生看书第27面例1中的对折方法,引导学生对折证明。

(2)老师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叠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4)老师小结并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先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作品。

(2)教师提出要求:用四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你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

先让学生动手拼,再分别展示学生的图形。

(3)用四个三角形可能拼出什么图形?

把拼法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并加以表扬肯定。

4、课中操:《小手拍拍》。

(1)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2)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3)圆形转换成正方形。

四、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说出图中是用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2、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它们能否拼成一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3、生活中的拼图。

出示几组生活中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图形拼组的实用、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五、质疑问难。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六、小结本课内容。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说教法:

整节课以探索为主线,考虑到学生有多处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究活动,而mpxlab的平均分的功能恰恰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个平台,使探究变得更为乐趣和高效,于是,在教法和学法设计时,我力求充分发挥mpxlab的优势。

1、利用mpxlab创设情境图,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新知的必要性,以此激发学生思维。

2、利用mpxlab录象功能展现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就是分一分、涂一涂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说学法。

1、以探索为主线。

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操作法。

利用mpxlab(万用拼图板)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在mpxlab将图形分一分、涂一涂,在反复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mpxlab创设情境裁剪包装纸,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4/7÷2,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7÷2,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4/7÷3。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mpxlab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安排了三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一桶20千克的油,它的3/4是多少千克?(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出示一组数据,求各数的倒数分别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我首先创设包装礼物的情境,并利用mpxlab做出情境图,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mpxlab提供的正方形“白纸”充当包装纸,先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再想一想、涂出这个正方形的1/2。教师要求学生用mpxlab的录象功能记录操作过程,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再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2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此时,学生再次运用mpxlab分一分、涂一涂,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也用mpxlab记录下来。当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自主操作思考后,还让他们进行了小组交流。

根据mpxlab操作的结果,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发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0除外)。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我再一次让学生举例不同的分数除法算式,并再次用mpxlab操作验证。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感悟颇深。

mpxlab是创设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工具,课堂上,我用mpxlab创设出包装礼物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而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充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而功能强大的mpxlab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操作平台。如果是平常的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折法不统一,不便于统一研究;折的时候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分得不够平均,把一张纸折成奇数份数,如平均分成7份,比较麻烦,较为费时。使用mpxlab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新版的mpxlab有平均分的功能,能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操作探究任务。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使用mpxlab自主探究,去寻找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经过反复探究后学生得出了分数除以整数、将分数通分以及乘以整数的倒数等各种算法,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操作思考后,都能把算法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学生更是被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所鼓舞着。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再一次感受了mpxlab的强大功能对学生数学建构的帮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实物、课件、小棒。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

1、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立体图形之间、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二、学生活动。

1、 教师提出要求: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块,请你选择一些自己拼组看看发现了什么?拼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 学生进行拼组活动。

3、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4、 全班共同交流。总结出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

1、 28页做一做:这是一个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转换的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做一个圆柱,学生独立操作即可。做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学生看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 第3题:这是一道数小正方体个数的题。

数正方体的个数。

3、 第4题:这是一道连线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感。

4、 第6题:这是一个拼图的活动。

在            里填入适当的序号,拼出熊猫头。

5、 第7题:

6

四、小结:

1、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 谈一谈你的收获。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27页例1、例2,28页做一做,练习六1、2题,30页折纸飞机。

教学目标 :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具准备:教师: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学生: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大家平时特别喜欢折纸,今天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好吗?

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知识:

1、做小风车: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风车。

(2)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和一张正方形的纸根据例1要求:沿虚线折一折。

(3)汇报交流自己折后的发现,教师小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做小风车,使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1)学生准备好学具(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

(2)教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独立操作。

(3)用你手中的图形拼组,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没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操作。

(4)小组互相交流: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5)全班共同交流,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三、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你会用一个      剪出一个      吗?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各种办法。

(2)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用圆形纸剪成一张正方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看到有时圆和正方形是可以转化的,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2、完成练习六第1题:用    拼一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3、完成第2题。

4、自己想想还能用什么拼成什么?

5、30页教你折纸飞机。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一谈你的收获。

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剪、拼、说等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在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四边形,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学习。

课前我先学。

剪一剪、拼一拼、填一填。

三角形特征。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边三角形。

拼组成的图形。

二、   堂上学习。

1、小组内交流、边汇报边摆出来。

3、如果把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来个快乐大比拼,你们行吗?好,请拿出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拼一拼,同桌合作,看谁拼出的图案最漂亮!

4、展示学生作品。

图形的拼组说课稿

我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27页,课题是《平面图形的拼组》,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教法;四、说学情学法;五、说教学环节;六、说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如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并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启发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以及平面图形的拼组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根据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2、技能目标:学会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换,对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我设计了“争上游”、“拼图大赛”、“争当百变小明星”等课堂活动,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归纳出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本节课活动性较大,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涣散的现象,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引导学生在兴趣导入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比一比,争一争,既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归纳表达能力等。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探索发现,学习新课;巩固运用,实践创新;运用技能,发展能力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演示:屏幕上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简要地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随后老师扭转话题:“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小朋友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看清楚哦!”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经过不同方式的拼组,变成了组合图形轮船、火箭等。通过这个“变魔术”的小环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并由此点明课题:这个魔术的名字叫“平面图形的拼组”。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学习新课。

(1)教学例1指导学生沿虚线折纸,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在折风车的练习中,通过课件出示折风车的四个步骤,让学生依据图示动手练习,并启发学生去探索折风车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知平面图形可以相互转化的特点。

(2)教学例2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利用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来拼组各种图案,拼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怎么拼就怎么拼,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进行更多更好的创作。

第三环节: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利用课件出示综合拼图,告诉学生这是上届小学生图案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通过这几幅作品激发起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以实现巩固运用,实践创新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具中被拆散的大熊猫的卡片进行拼图,使学生能进一步运用技能,发展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点的重现,按照教学程序展示教学要点,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折风车过程中平面图形的变化,以及在拼图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作品,都要在板书中出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