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政治教案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8 19:31:45 作者:BW笔侠

一份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步骤,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充分的教学准备。借鉴以下初一教案的经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初一政治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考试焦虑现象和调节的方法;掌握选择职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二)能力目标:学会自己调节考试焦虑现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考试焦虑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就完全可以使自己拥有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升学和考试;只要社会需要,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光荣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考试焦虑现象及其调节;正确的职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

2、难点:如何有效的调节考试焦虑现象;如何正确的选择职业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交流法为主、讲授法为附。

四、教学手段和准备:

从父母或者上辈老人的交流中他们是怎样看待各种不同的职业的?

教师:把讨论的任务分配好,同时分好不同的组。

五:教学过程:

(一)升学与考试。

2、有可能产生的焦虑现象有哪些?

3、焦虑现象的影响是好是坏?(讨论)。

认识到一般的焦虑现象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严重的考试焦虑现象则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4、焦虑现象的有效调节。

由学生预习及思考过后讨论回答。最后在书本上划出要点。

5、正确填写志愿的原则要求是什么?

(二)就业与择业。

1、认识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问题。

2、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途径的认识。

讨论书本p140的填空部分认识职业的多样性。

3、认识选择职业的原则要求、途径是什么?

其中,首要的原则是第一点,;还有自主创业要大力提倡。认识积极的就业观念。

六、板书设计:

1、考试焦虑现象产生的原因。

2、考试焦虑现象的表现。

(一)升学与考试。

3、考试焦虑的影响。

一、直面升学与择业。

4、考试焦虑的有效调节。

七、作业。

初一政治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基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__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__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__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初一政治教案

导入新课。

荒漠扩大,土地沙化,全球气候出现异常等等现象,都说明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人类自己,地球在叹息。正如公益广告中所提示的"如果人类再不重视环境问题,那么人类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人类要爱护地球,更要重视环境问题。

讲授新课:第一声叹息。

表演。

地球就诊记。

人物:地球先生(1人),医生(2人)护士小姐(1人)。

道具:制作分别象征地球、护士、医生身份的装饰,制作分别标有“眼科”“皮肤科”字样的牌子;眼镜一副:放大镜一个;两把椅子;一张桌子。

剧情:略。

一、地球叹息的原因,

小活动: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帮地球与邮件给从类,另一组在收阅邮件后,代表人类给地球回信,讲讲人类的`感受和补救的办法。

课后小结:学生小结。

作业:见练习册。

板书:

课题:第二声叹息。

教学目标:从实际做起保护大气层。

教学重点:怎样保护大气层。

教学难点:怎样保护大气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的头发脱落已经让我痛苦不堪;祸不单行的是,环绕在我身体周围的大气层也遭到了严重污染。我每天都要吸入大量的大量的有毒气体。我快喘不气了。

讲授新课。

一、地球第二声叹息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a、汽车尾气。

b、生活废气。

c、工业废气。

你知道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害吗?你能回答地球的疑问吗?

小结:学生小结。

作业:见练习册。

板书;

课题:第三声叹息。

教学目标: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教学重点: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教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水体污染的原因。

1、工业废水。

2、农业废水。

3、生活污水。

4、石油对水体的污染。

观察一下我们生活的地区有哪些种类的污染?原因何在?你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点什么?

二、处理措施。

1、污水处理厂。

2、生活用水再利用。

三、地球的叹息远不止这三个方面,请为地球想一想:

1、面对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地球会发出怎样的叹息?

2、地球还会有什么叹息?为什么?该如何解决呢?

三、防止出现“破窗户效应”

四、清洁天使。

小结:学生小结(略)。

作业成:见练习册。

人教版初一政治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把握青春珍惜友谊;第二框——荡起友谊的双桨。

教学重点:

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男女同学之间应正常交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计划用两课时授完,一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语:(详见教材p14页引言)。

2、板书框题:

板书:第一框把握青春珍惜友谊。

二、讲授新课。

1、正确认识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和友谊。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14页材料)。

议一议:

初一(3)班男女同学在“一览众山小”之余,还会有什么收获?

谈一谈:

自己对男女同学交往的看法。

教师讲述:

男女同学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2、正常交往个同进步。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5页材料)。

谈一谈:(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初一(1)班的男生和女生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一说:

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对自己的学习有怎样的帮助?

三、课堂小结。

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友谊,是我们多彩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

四、作业。

1、怎样认识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教材p15页)。

2、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对自己的成长有何意义?(教材p16——17页)。

政治教案设计

《自强不息》是全日制聋校七年级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二十课的内容,主要讲了肢残人洪仿毅在身体高度残疾,累受生活磨难的情况下,顽强不屈,自立自强,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业绩的事迹。

本课的主要编写意图是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残疾人虽然遭遇生命的挫折,但只要不甘沉沦,勇于拼搏,一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信念,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搏取生命的精彩。

由于聋校一直使用较为陈旧的人教版原编聋校实验教材,不仅教材编写理念落后,编写的结构生硬,而且内容贫乏,缺乏立体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地挖掘、取舍,进行师本开发,以期在老教材的旧瓶中装入新思想、新理念的酒。

教师的师本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舍弃。即去掉教材中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

2、添加。即添加新的时代环境下有益教学的内容;

3、改造。即对原来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和变化。

二、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聋生在年龄上达到了初中学生的阶段,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认知能力,但认知的表面性、片面性也比较突出,情感、思维发展已较为丰富,但受认知局限影响,情感缺乏深度,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较为缓慢。而且,由于学生的残疾状况各不相同,残疾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较之健全学生要更大、更复杂。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聋校思品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前面的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自强不息”字面和丰富的内在涵义。

2、懂得残疾人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情感目标:

1、欣赏、敬佩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

2、立志学习残疾人典型事迹,做自强不息的人。

(三)行为目标:

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身残志坚,奋发向上。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信念,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残疾人典型事迹,做自强不息的人。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活中自强不息的丰富涵义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

人教版初一政治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人才的含义、标准和分类;成才的因素、成才的有效途径等;人生的有意义的追求;。

(二)能力目标:

认识成才的因素和有效途径,明确自己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立志成才,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崃哦界人才的标准和含义、成才的有效途径;人生意义的实现等;。

2、难点:认识人才的标准、人生意义的实现有什么要求等;。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手段:

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

五、教学过程: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

阅读书本p142材料回答问题,认识马克思讲的道理?学生可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

1、认识为什么要成才?

(1)从国家的角度看:是国家的需要。

(2)从青少年的地位重要性看。

(3)从个人的角度看:实现人生价值,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2、什么人才?了解人才的分类、含义、标准等。

在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几句话。

3、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是什么?

(1)影响成材的因素有哪些?

(2)成才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1、人生有价值的追求有哪些?

2、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3、关于追求学习:

(1)为什么要追求学习?

(2)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我们要如何学习、启示要求?

4、关于追求创造:

(1)为什么要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如何创新(见p88最后第二段的说明)。

(3)创新对青少年的要求启示是什么?

5、关于奉献:

(1)奉献可以怎样表现出来?

(2)为什么要奉献?(意义本质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奉献?(启示、要求)。

6、总之,不懈追求,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六、板书设计:

1、为什么要成才?

2、什么是人才?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3、成才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成才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二、人生追求无止境。

1、有意义的追求有哪些?

2、关于追求学习、奉献、创新的具。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体学习(略)。

3、不懈追求从小事、身边的事做起。

初一政治教案设计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课后小结。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政治自由。

(4)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初一政治《学习成才的阶梯》教案设计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3、知识目标

了解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学习的意义

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结合自学提纲自主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学习——成才的阶梯

想一想: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这个标题是怎么理解的?或说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了什么?

2、想一想,说一说:

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说一说:你读过哪些好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4、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交流

通过学习,我获得了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方面的技能。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处理和解决方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

5、为什么说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6、哪四种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二)合作交流

活动一:(见教材p38页)(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思考题)

材料展示的是一篇《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

想一想:读后感中的“我”,为什么“内心总是涌动着报国的热情。”?

为什么“无论再多风雨,我也能选择坚强。”

为什么“我终于知道,怎样才能避免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活动二:“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问题)

想一想:在今天的信息时背景下,我们怎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关链接:(教材p41页)

(三)能力提升

教材40页相关链接:知识的价值

你能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价值吗?谈谈你的认识。

(四)走进生活

在一次关于“金钱和知识哪个重要”的主题班会上,很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王进: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钱比什么都重要,不少人也说,缺少什么都没事,就是别缺少钱。可见,金钱一比知识重要。

李晓:金钱是很重要,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如知识、健康、爱情等。可见,金钱也不是万能的。但是,知识却可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比金钱更重要。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五)反馈矫正

(六)谈收获

(七)课堂检测我最棒

1、学习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美丑,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2、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

政治教案设计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有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2.新课教学。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讲(事例案例)――谈(体会打算)――读(要求)。

形成初步深化理解强化理解。

印象提高觉悟促使践行。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

(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问泼粪群众:你为什么要将粪水泼在赵薇身上?

问旁观者:你怎么评价赵和那位群众的行为?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

(2)分忧责任――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抗洪救灾、周恩来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3)奉献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

3.总结深化。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四.课堂板书。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五.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3.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两分钟准备时间。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接力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让学生观看,其庄重的展现了我国的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其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同学们从内心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依据: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初一政治教案设计模板

1热爱生活、自信开朗,兴趣广泛、情趣高雅,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积极地追求美好生活。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妨碍他人,尊重和关心他人。

3.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2.能力。

1.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能够合理宣泄情绪,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

2.辨别分析不同情绪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克服考试焦虑。

3.分清情趣的雅与俗,提高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掌握培养高雅情趣的途径。

3.知识。

1.知道人的基本情绪种类,了解不同情绪的外在表现。

2.懂得情绪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了解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带来的不同结果。

3.知道情绪调节的手段,了解情绪宣泄的方式方法。

4.知道情趣有雅俗之分,了解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本单元包括第十三、十四课内容,计划用6课时授完。

教学重点: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好奇心和从众心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语:

每一个人都始终处在一定的情绪之中,或平静,或快乐,或伤心。我们会因一些事情而满怀喜悦,也会因一些事情而烦恼万分。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并非全是玫瑰花,还有刺人的荆棘。”一个人有时心情不好是难免的,但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懂得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让快乐永驻心间!

做情绪的主人,就必须了解情绪,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2、板书框题:第一框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二、讲授新课:

1、丰富多样的情绪天空。

情境活动一:(教材p25页)生活中的不同情绪。

想一想:漫画中同学的情绪有何不同?

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有过类似的情绪吗?

教师讲述:

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根据人和客观事物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心理学界一般把常见的情绪划分为喜、怒、哀、惧四类。“喜”是达到所期盼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往往取决于达到目的的意外性;“怒”是目的无法达到,因紧张积累而产生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往往取决于受挫者对妨碍对象的主观分析;“哀”是失去所爱、所求的对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对象的重要性或价值大小,也取决于个体意志、个性品质及准备状况;“惧”是在无法摆脱可怕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可怕情境的状况及个人处理可怕情境的能力与手段。

在喜、怒、哀、惧这四类情绪基础上,还可能派生出许多种类,组成复合的形式,形成高级的情感。比如:惊喜、悲愤、喜忧参半、悲喜交集等。所以说,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复杂多变的。(板书)。

情境活动二:(教材p26页材料)。

试一试:

人的情绪可以通过眉、眼、嘴等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请在观察他人和自己的基础上,画出人在不同情绪下的各种表情。

表情具有传递信息你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依据他人的眼神、脸色、手势、动作、语调等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推知他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立场。从心理学上讲,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分为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种。活动中主要体现的是面部表情。

当然,人的表情有时也并非是主体内在体验和思想的真实反映。生活中,有的人会“强颜欢笑”、“装模作样”来表达虚假的意图,有的则会以“平静如水”、“不动声色”来掩盖和隐匿复杂的思想波动。为此要了解他人真实的思想、情绪不能仅仅依据表情,应观其各种行为表现。

写一写:不同的情绪又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使是同一种情绪,它的具体表现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样是喜,有的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有的人捧腹大笑;有的人则可能只是喜在心中,比较含蓄。

同样是喜,有的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欢歌笑语、喜形于色;有的人捧腹大笑;。

有的人则可能只是喜在心中、不动声色。

同样是悲,有的人痛不欲生,嚎啕大哭、;有的人唉声叹气;有的人则可能只是心中不快、目光暗淡。

同样是怒,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却是怒目圆睁,一言不发。

同样是惧,有的人心惊胆战,大声尖叫;有的人却是心底一沉,并不言语。

由此可见,情绪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它是怎么样产生,为什么又会发生变化呢!

接下来,我们共同来了解“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

2、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情境活动三:(教材p27页材料)。

讨论:面对同样的天气,两个人的情绪反应为何不同?

(两人的主观愿望不同。女孩需要雨水来浇灌小苗使之快快成长,而下雨正好满足了她的这一愿望,所以她对下雨持肯定态度;男孩需要干燥的场地去踢球,而下雨却让他的愿望落空了,所以他对下雨持否定态度。)。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对事物所持态度不同,在情绪上就会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结论)。

(1)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讲,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探究活动——填一填(见教材p27页)(指导学生讨论填写,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不同情境下情绪反应不同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2)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每个人每天都可能会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情绪自然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相关链接:(指导学生阅读链接材料)。

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材料,体会人生境遇的变化特别是境遇的转折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过度讲述:

3、情绪不同,结果不同。

情境活动四:(教材p29页材料)。

讨论:(指名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问题。)。

李琳的情绪前后有何不同?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活动目的:通过李琳情绪前后变化和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对比,认识到不同情绪对人的智力、能力水平发挥和行为表现的不同影响。并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况,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同的情绪会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1)不同的情绪会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情境活动五:(教材p29页材料)。

想一想:自己有过考试时情绪紧张、焦虑的经历吗?最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人的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情绪对人们的学习、工作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语想象敏锐、牢固、活跃,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消极情绪的作用则正好相反。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行为的结果超出或低于自己的正常水平。

中学生常见的考试时的过分紧张焦虑导致对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影响了知识、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就是这个道理。(如上述情景材料)。

三、作业。

完成《课时新突破》练习题。

初一政治教学设计

1.理解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2.能够正确行使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学习目标。

师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成才的阶梯”,引入接受教育的话题,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教室上课、餐厅就餐、运动场上活动的图片,并让学生完成“填一填”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学习,必须保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我们可以在餐厅就餐,必须节约粮食爱护环境;我们可以在运动场上活动,必须爱护场地和一切活动设施。让学生初步认识“权利”和“义务”不同,直接导入“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讨论学习。

二、自主探究,全面理解。

(一)学习任务一:为什么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宪法对公民受教育的规定。

出示多媒体:宪法图片及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老师:这是个可以争论的话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学生齐读宪法规定,以加深印象。

2.受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老师:宪法对公民受教育做了如此规定,对公民个人又有什么意义呢?大家起来了解“姜锦程的故事”。

学生读故事……。

学生讨论……。

课堂交流:学生发言,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姜锦程辍学当了建筑工人,但他坚持学习建筑知识、学习法律及英语,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受教育是他自身生存发发展的需要。

学生明白道理后回归课本,划出受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的内容并诵读以加深印象。

3.受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

学生讨论并发言……。

老师及时点拨引导:没有受教育的人主宰社会,国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秩序混乱……反言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公民只有接受教育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学生明白道理后回归课本,划出公民受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的内容并诵读以加深印象。

老师以总结问题导入下一个讨论内容。

(二)怎样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必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坚持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

多媒体出示:马燕的故事。

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学生回答:难以实现时,她积极争取、决不放弃,当得以实现时,她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老师引导:马燕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我们,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多媒体出示: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厌学、辍学的案例,他们厌学、辍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举例并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和家长讲道理,讲法律,不能剥夺我们受教育的权利。

老师引导:《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坚持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是我们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首先要做到的。

2.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老师:我们坚持受完义务教育,那在学校里应怎样去做呢?看看我们身边的榜样——文斌他是怎样做的。

多媒体出示:争做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学习方面、体育锻炼方面、特长发展方面要怎样做。

学生交流自己的规划,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并总结出:努力学习,争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就是我们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现实的表现。

3.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多媒体出示: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认为学生面临的五大挑战:

(一)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必须加强沟通意识;

(二)是知识更加实用化,应该保持持续广泛的学习;

(三)是应该更关注人文科学;

(四)是面对知识的快速发展和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应该对知识慎重选择;

学生思考并回答:初中毕业后,要考高中、大学,将来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积极的学习,迎接这些挑战。

老师点拨总结:我们在在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三、课堂检测。

1.某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将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课全部加给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并责令成绩差的学生退学。下列关于该校的做法评价错误的是()。

a.侵犯了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c.不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

d.没有尽到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

2.某初中生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愿意放弃就放弃。”因此,他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课下也不严格要求自己,还经常旷课、逃学。这名同学的错误在于()。

a.没有认识到受教育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只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

c.只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

d.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多选题)一家乡镇企业以每月600元薪金招聘合同工。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未征得儿子小刚的同意,便为儿子签订了务工合同。小刚知道后坚决反对。家长见儿子不从,便以家无钱供其上学为由相威胁。于是小刚写了一封信,递交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会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找这个家长谈话。在他们的劝说下,家长撤回了为小刚签订的合同。小刚回到学校更加努力的学习。这说明()。

a.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

b.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c.父母必须保证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成果。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今后,我会这样做:

政治教案设计

2、理解目标。

(1)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运用目标。

(1)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分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结合所学哲学原理,谈谈人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论证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

(3)结合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4)列举生活实例,依据有关原理,说明要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限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通过意识起源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2、通过学习意识作用的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培养学生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2、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

3、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识的本质、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动物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

高二政治教案设计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初一政治教案

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了针对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解决适应与学会调适的矛盾,设立了五个单元的内容。由“相逢是首歌”(青春交友)、“心中拥有灿烂阳光”(做情绪的主人,磨砺坚强意志,陶冶高雅情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撑起法律保护伞”(懂得基本的法律法规,知法懂法守法)到“在社会生活中选择”(懂得责任,学会担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材的内容体系完全构建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石之上,为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教材以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和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为中心,设立了三个单元的内容。由“感悟生命价值”(珍爱生命,自尊自信,感悟人生)、“树立法治观念”(法律在我身边,法律不可违,做守法公民)到“珍惜特殊保护”(法律护我成长,筑起“防火墙”,远离“高压线”),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为一体,在行文上以提升学生的行为为主线,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真正的融合相关知识于正确的行为之中,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提高德育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和评价建议。

1、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

在课程教学中,本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差距,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中学生在思维方面,开始进入抽象思维的境界,学了理论就与现实对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讲解热点问题,可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对于与教材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对于与教材无关的热点问题,则可开设专题研究性学习。对于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各抒己见,逐渐明辨是非。只要教师能够准确捕捉住学生思想方面的热点问题,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学科的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思维困惑点,设置两难问题,提高课堂思辨性。

价值观多重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判断、价值标准。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新教材中不难发现,上下两册教材中共设置了十二处思辨设问,如“顺境逆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问题极具有思辨性,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计“收到学生的一封来信”作为教学资料,请同学帮忙分析应该如何看待英语成绩55分的问题,学生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七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思辨能力,但能否理清层次脉络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须紧扣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困惑点搭建思辨平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层层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总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构建并丰富学习经验,真正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3、有效开展单元实践活动。

单元实践活动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是本套教材体系和内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单元教育主题而设计,与单元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单元实践活动有别于课堂教学,但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单元实践活动也要有教学目标,需要提前设计、提前准备、提供各种保障。活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社会调查、讨论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抄报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学生实际、活动要求、教学需要确定。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顾问”。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和合作,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内化,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明确价值取向。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理念。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政治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含义(板书)。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当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质的联系。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初一政治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期担任初一2个班的政治。初一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政治思想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思想政治内容也不在陌生,但是初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接受起来有困难,虽然内容也接近中学生的生活,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无法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活中。但学生学习的热情高。

二、教材分析:

初一思想政治(下)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品德,内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何去认识的性格,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中学生,怎样对待友情,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等,教材里面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这是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优势。本册重难点:

第一章《做自尊自信的人》重点: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难点:怎样做个自信的人。

第二章《做自立自强的人》重点:自己的事要自己干。

难点:做个自强的人需要哪些因素。

第三章《做意志坚强的人》重点:怎样面对挫折。

难点:让我们做个坚强的人。

第四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重点:法律的概念。

难点:怎样用法律保护我们。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教研教改措施。

1、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的教学。

2、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并要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德的好习惯,重视在探究操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

3、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到达节以上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5、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六、优生和潜能生的辅导安排。

1、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2、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3、对“学困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进行心理沟通,提高他们自我判断与控制能力,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困难。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课课过关,各单元过关。

七、考试、考查的安排。

1、做好每次月考的试卷讲评。

2、尽量做到每次考试之后,能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3、每周定期检查1—2次练习册作业,并加上适当的评语。

4、考查好学。

生目标单元测试或小测的完成情况,并要求掌握书本上的全部基础知识。

八、教学进度。

1周《珍惜无价的自尊》2课时。

2—3周《扬起自信的风帆》3课时4周《走向自立人生》2课时5周月考。

6周《人生当自强》3课时7—8周《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3课时9周月考。

10—11周《为坚强喝彩》3课时12周期中考试。

13周《感受法律的尊严》3课时14—15周《让法律保护我们成长》4课时。

16—17周期末复习5课时18周期末考试。

初一政治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的行为准则。

过程与方法:

结合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规范,具备基本的辨别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或公民个人行为是否违宪违法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通过对宪法是行为准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到宪法具有的,树立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到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必须承担的责任,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

首先是学生对什么是国家机关及相应行使的职责不太了解、较陌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进行引导,在教法上需多下工夫。这是本框的一个难点。

2、国家机关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学生对什么是“未授权”,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教师不要回避问题,可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讲解。此处在教法上也有一定难度。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而社会上存在一些个别党员腐败堕落的现象。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想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社会现象,学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教法建议。

1、本框是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一个相关的时事报道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是录像的形式)导入,令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确无论是国家机关、团体和组织,还是个人的行为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的行为准则。

2、为了能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利用书中的小栏目“议一议”——谈谈你对“权大没有法大”的看法。首先,用此栏目引发学生思考、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深入研究“为什么?”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法律体系金字塔)。

1、为什么说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

2、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宪法的相关问题。了解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具体体现。

二、宪法是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一张表格: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使立法权。

政府。

行使行政管理权。

法院。

独立行使审判权。

检察院。

独立行使检察权学生联系表格,讨论“权大没有法大”这句话。

学生讨论后,归纳: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展示几个案例(可参考教材中的三个案例)。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归纳:

(1)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

(2)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

(3)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行为准则。(板书)。

教师出示近年来我国的几大贪污案的处理结果。(见扩展资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但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3、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板书)。

宪法第56条规定,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师给学生介绍前一时期的热点新闻——刘晓庆因涉嫌偷税漏税被依法拘留。

一般来说,宪法通过三种方式规范公民行为:

(1)提倡或肯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2)禁止或否定公民的某些行为。(板书)。

(3)要求公民必须做出某些行为。(板书)。

教师简单讲解后,

学生活动:围绕以上三方面内容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先个人思考一分钟,然后小组讨论三分钟,最后小组推举代表说一个大家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学生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