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范文(13篇)

时间:2023-12-10 16:53:46 作者:念青松

优秀作文的特点是文字准确、结构完整、观点独到、情感真实,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共鸣。下面是一些名家名篇的摘抄,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精彩之处。

第一单元复习

1、(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大树由(树冠、树干、树根)三部分组成。地球上的植物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组成。

3、拓印树皮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白纸上反复按压,再用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4、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5、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同,叶片不一样。

7、观察大树用到了(放大镜、软尺、蜡笔、白纸等工具)。

小草。

植株矮小,茎细、较软,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8、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与不同。

大树。

植株高大,茎粗、

很硬,多年生寿命长,

是木本植物。

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9、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10、除了水葫芦、金鱼藻以外水生植物还有(水花生、浮萍、莲、荷花、菱、菖蒲、茭白等)。

11、比较水葫芦与狗尾草(也就是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相同与不同。

水葫芦。

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

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

相同点: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

狗尾草。

长在土壤里,植株矮小,茎细,较软,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12、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

13、植物的叶一般有(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4、叶是(有生命的)。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是(死的)。

15、植物的一生大约经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6、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世界上最大的花叫(大王花)。

19、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比较叶片的大小。

20、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属于草本植物。

21、植物的一生经历:种子——生根——新芽出土——子叶张开——长成幼苗——出现花蕾——开花——结果——果实成熟。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

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

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复习

正确拼读音节,看图选音节填空;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区别形近字;巩固要求会认的字;能正确地搭配词语;正确朗读短文;能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

1.音节、词语卡片。磁心小黑板。

2.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一》的内容。

板书:复习一。

二、练习第一题:看图选音节填空。

1.出示音节卡片,指导名拼读。

(拼读后把卡片放在磁性黑板上。)。

2.出示与课本插图相同的投影片或挂图。

仔细看看这幅图,图上有什么?(老师用教杆指小鸟、小河、阿姨、桃树不必让学生回答。)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分别放在四个括号里?(指名一人。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第一题。提醒大家抄写音节时不要丢掉调号。)。

3.订正。

二、练习第二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讲清要求。(要求把学过的带有“三点水旁”、“木字旁”、“草字头”三种偏旁的字写在花瓶上面的花朵里。每种写三个。)。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写在书上)。

3.订正。

指句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字。老师小结:带有“三点水旁”的字一般和水有关系;带有“木字旁”的字一般和树木有关;带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蔬菜有关。)。

参考答案:

三点水旁--江、河、湖、洋。

木字旁--桃、枝、村。

草字头--苗、草、花、苹、芽。

四、练习第三题:读一读,比一比,再口头组词语。

1.指名读题目。

2.看右边的辅助图,共同辨析“鸟”和“岛”。

(1)指名读这两个字。

(2)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鸟和“岛”都有部件。不同的地方是“岛”把“鸟”的最后一横换成了“山”。另外,这两个字的读音也不同。

(3)口头组词语(不做书面练习)。

鸟:小鸟、鸟窝、百灵鸟。

岛:海岛、青岛、海南岛。

3.用同样方法练习其他三组字。

“牙”和“芽”音相同,“芽”比“芽”多个草字头。

“平”与“苹”读音相同,“苹”比“平”多个草字头。

“己”和“已”音不同,“己”不封口,“已”半封口。

4.口头组词语。

牙:牙齿、牙刷、牙膏。

芽:发芽、豆芽、嫩芽。

平:平生、平地、平原。

苹:苹果。

已:自己、舍己为人。

已:已经、早已。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

柳枝鱼缸电脑母亲节。

雄伟飞舞盛开一束鲜花。

2.指名认读,要求读得正确。

六、练习第五题: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1.指名读题目,再读一读句子:妈妈已经走了。

2.观察图:说一说:桃花、小鸟、山羊已经怎样了?(口头回答:桃花已经开了。小鸟已经飞了。山羊已经跑了。)。

3.在书上连线。

4.订正。指名读一读。

七、练习第六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醒学生注意逗号、句号要停顿。

2.指名读。

3.鼓励学生背诵(不作为统一要求)。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位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

教学难点:商的个位上为什么写0。

教学对策:给出具体情景,观察画面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联系生活,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形象的支撑。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有6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计算:62÷3=()……()。

(3)出示实物图,讨论算理。

想::6筒羽毛球每个班只能分到2筒,是20个,还剩2个,不能再分了。

(4)用竖式计算:

20。

3)62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6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2?

(5)验算:20÷3=6060+2=62。

(6)小结:个位上商不够1,必须写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改错::p10第3题。

3、p10第5题。

四、课堂作业。

p10第4、6题。

板书设计:

62÷3=()……()。

20。

3)62。

6

2

课前思考:

本课教学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此类题目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加上“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要商0”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教材上单独的一道例题处理时要细腻。

在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就容易使人误解计算的结果。还要提醒学生通过验算进一步确认上述算法。

课后反思1:

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自主发现在列62÷3竖式时,出现了与已学知识不同的疑问,于是师生共同探索,找到了末位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步理解算理,但要加强与前两天学习的知识的比较。在巩固练习中按照“想想做做”题目的设计意图,用恰当的方式组织练习,并巧妙地提问、点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今天的知识与前两天的知识仍有混淆之处,教师需要多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除法中各类竖式的算理。

课后反思2: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出示了教材提供的情景图,部分学生就在下面说这张图跟上节课的那张是一样的,过后又有学生发现说不一样,借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学生自主认识并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并根据图阐述分配过程,再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经过巡视发现大多学生都能解出答案,但问到怎么想时,好多同学都没明白算理,就此引导学生理解商末尾为什么要写0。经过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商的末尾要商0。

但这部分内容仍有学生和前两节内容的计算有混淆,所以还需要相关练习及教师的辅导。

课后反思3:

根据分羽毛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法,在分的过程中,就建立了与竖式的关系,并将“商1不够,就商0”这一重点语句的引出,将它置于这一情景中,让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体会到一个也没分到,就是0个,即渗透了这一位上应该商0,并结合刚才的分法进行讲解,学生很清晰,这时总结了“商1不够,就商0”。这样,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学习新知,掌握很扎实,从改错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寻找别人出错的地方,而且思路很清晰,哪怕是几种类型的除法放在一起,他们也能很快地辨别。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几种题型,有混淆,经辅导后有进步。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补充不同类型的题目,能对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认识,能解答各种不同除法题目。

2、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喜爱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对于类似题目,进行必要的比较,学会思考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对策: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二、基本练习,掌握技能。

1、连一连。

46÷292÷439÷393÷3。

52÷462÷269÷326÷2。

132331。

2、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

请你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算一算。(学生完成在作业纸上,指名板演)。

说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题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练习,深化知识。

1、第6题。

(1)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

(2)你能用这样的规律也出道题吗?(师可以先给出范例)。

(3)用这样的规律,你能解答这道题吗?

80÷16。

2、第7题。

(1)先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思路训练。想:要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只要把(总人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每组的人数)已经知道,(总人数)还不知道,

所以关键先要求出(总人数)。

(3)列式计算:38+34=72(人)。

72÷6=12(组)。

3、你用这样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第8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书,集体讲评。

4、解决问题。

(1)三(1)班有47人,每两人一套桌椅,这个班要多少套桌椅?

余下的1人也要坐一套桌椅,因此,要用商加1。

(2)每本笔记本4元,小明带了50元,最多能买几本?

解答过程中,余下2元不够买一本,不用考虑。

比较这两题的不同点,尤其是在解答过程中,明确一定要符合实际生活。

5、第9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书上,同桌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师板书:

(1)全部坐小船:42÷3=14(条)14×5=70(元)。

(2)全部坐大船:

42÷4=10(条)……2(人)11×6=66(元)。

(3)10条大船和1条小船:10×6+5=65(元)。

(4)9条大船和2条小船:9×6+2×5=64(元)。

比较哪种租船的方法最合理?

6、机动题。

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周即7天。

要明确80只篮球是多余条件,要有不是所有的条件都需要的意识。

7、思考题。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你是怎么填的?你是根据哪个数来推想的?

四、全课总结,反思内化。

板书设计:数学乐园。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复习。

想:要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只要把(总人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每组的人数)已经知道,(总人数)还不知道,

所以关键先要求出(总人数)。

(1)全部坐小船:42÷3=14(条)14×5=70(元)。

(2)全部坐大船:

42÷4=10(条)……2(人)11×6=66(元)。

(3)10条大船和1条小船:10×6+5=65(元)。

(4)9条大船和2条小船:9×6+2×5=64(元)。

课前思考:

复习第2课时完成6~9题。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逐组进行计算。第7、8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再让学生各自列式解答。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租船方案,再通过不同租船方案的交流和比较,从中选出较为合理的方案。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方法的理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策略。

课后反思1:

学生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与除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着眼于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解题思路。第9题是开放题,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已见,自行设计出租船的方案,只要学生给出的租船方案相对合理就可以了,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开拓了自己的思路。思考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关键地方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算法。通过第1小题的探索后,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能够自己思考完成第2小题。

课后反思3:

本节内容是复习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所以在相比第一部分会更深入,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其中在教学第6题时,首先出示了三个两位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帮助学生解答,再出示下面三个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初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性质;第9题创设的情景比较复杂,提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还涉及到了多种运算,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4:

今天听了袁老师的公开课,讲的内容是对一单元的复习,先回顾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首位不能整除)还有商末尾是0的除法和除法的验算,这些都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今天前两题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如:连一连、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接下来的三题是让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读题目,用“要求什么,先要求什么”来分析题目,思路清晰,学生易懂。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进行函数初步知识渗透。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在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效果比较理想。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验算的习惯,在练习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验算的习惯。

教学对策:在对比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以此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1、口算下面各题。

80÷4=60÷2=46÷2=82÷2=。

先让学生直接写出结果,指名说出口算思路。

完成第1题剩余部分的题目。

集体核对。

2、算一算,比一比。

(1)64÷2=(相同点:首位能整除。

63÷2=不同点:有否余数)。

(2)52÷4=(相同点:首位不能整除。

54÷4=不同点:有否余数)。

(3)30÷3=(相同点:首位能整除。

32÷3=不同点:有否余数)。

二、教学第4题。

1、先让学生算出每种书的单价。

先指名说说方法,然后自己独立完成。

2、再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三、教学第5题。

1、说出已知条件:1枝圆珠笔5元,1本笔记本4元。小明拿出50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能买几枝圆珠笔?50÷5=10(枝)。

(2)最多能买几本笔记本?

能买几本笔记本?还剩几元?

(3)两种物品都买,并且钱全部化完。

2枝圆珠笔和10本笔记本。

6枝圆珠笔和5本笔记本。

四、课堂作业。

第3题、补充题。

板书设计:

复习(一)。

口算:46÷2==23。

想:40÷2=206÷2=320+3=23。

圆珠笔5元笔记本4元。

50元?

课前思考:

复习分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1~5题。第1题在让学生进行口算之前,可以先引导他们简单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除法中有哪些题目自己能够口算,然后让学生各自写出得数。第2题可以要求学生逐组进行计算。第3题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计算和验算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指导。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单价的含义,以及可以怎样求出单价,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并填表。第5题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除了可以求“用50元能买多少枝钢笔”和“用50远最多能买多少本笔记本”之外,也可以求“用50远买1枝钢笔,剩下的钱最多能买几本笔记本”以及“用50远买若干枝钢笔应该找回多少元”等问题,还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要求他们列式解答。

课后反思1:

复习第2题学生计算后,能够说出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相机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几种常见的情况,以及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的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以便形成必要的技能。

课后反思2:

本教时内容分五种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第1和第3题帮助学生灵活口算、验算,训练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第2题帮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不同点及相同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第4、5题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除法运算。

课后反思3:

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已经达到。学生能比较正确的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三种不同类型,并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比较两种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练习第5题时,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解决问题“50元能买几支钢笔和几本笔记本,尽量全花完”,很多学生都开动脑筋,提出了不同的购买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教案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怎样进行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一单元教案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2课时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 (答: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答: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做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

板书设计:

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板书设计:

“我”母亲

感激、怀念、愧疚关心、鼓励(身体和精神)

(二)重点句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

教学环节二:作业指导

单音节词语(一个字的词语)

吃、喝、洗、敷、熏、灸、逛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诗经》知多少1、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课前已布置预习)2、学生发言,补充。3、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多媒体显示)

三、四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到研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第一单元《方程》单元评价

数学 。

班级。

五年级 。

备课教师。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二、教学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三、教法、学法(简要式):

本节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提纲式):

一、基础练习。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小结 。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时间。

(2010 )至(2011 )学年度第(2)学期第(1)周。

地点。

多媒体教室 。

数学 。

主持人。

陈源文。

记录人。

张云。

备课组。

五年级数学组 。

课题。

课时。

第( 3)课时。

(初案)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帮助我们归纳总结出第。

三次的详细教案。

谢小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 。

法,教师在归纳总结。

林朝飞老师:组织学生去发现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体验。

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

陈源文老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交流,归纳总结来组织教学。

吴坤理老师:使学生能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陈源文老师:在教学练习时应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谢小森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

探索,获得新知,明白算法。 。

林朝飞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可以指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吴坤理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张云老师:让学生在所设情境中进行学习。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这里的过程与此前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明确以后解方程时,先要在脑子里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什么数,但书写时可以适当省略。再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逐步掌握简化书写过程,并解出方程。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解含有小数的方程的体会。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程的解法。

学科。

数学。

备课组及教师姓名。

四年级数学陈源文、谢小森、张云、林朝飞、吴坤理。

备课时间。

( 2011)年(  2)月( 20 )日第( 1 )周星期( )。

课题。

课时。

共( 1)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并以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积累经验。以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方程学习,再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方法。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方程学习的过程,掌握方程练习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方程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的解方程及检验。 。

1、  情境教学促感悟。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在方程练习中,主要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在比较中得出: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复习

1、《长江之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采用了(第二人称),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为主线,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风采,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表现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河的深切爱恋之情)。

2、《五彩池》讲述了“我”在藏龙山上看到的五彩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词句描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以及池水显现出神奇色彩的奥秘),表达了作者(对五彩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七月的天山》中,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的三个不同方面,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天山幽林的美景)和(天山深处的景象),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4《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作者对绍兴的赞美之情融入对“绍兴的船”和“绍兴的桥”的描述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5、《山海关》一文中作者是怎样细致地写出山海关气势的雄伟和地形的险要的?(文章开门见山,交代了描写对象——山海关,同时奠定了抒情的基调,然后用充满感情的句子领起下文,再强调雄关的气势和地势的无与伦比,接着写雄伟的箭楼,随后移步换景横向发展,遥望“北面”和“南面”,分别写了山海关的“连绵起伏”的山与“苍茫无垠”的水势,集中突出了山海关的险要地势。

二、背诵、背写。

1、背诵:《长江之歌》;《五彩池》第三、四自然段;《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三、六、七自然段。

2、背写《天净沙·秋》。

三、听写。

热血沸腾  顶天立地  可歌可泣。

四、比较组词。

五、多音字。

六、形容气势的词语。

七、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登临)长城         (抵御)入侵。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八、特殊词语。

abb式:    白皑皑  火辣辣。

aabb式:重重叠叠    密密层层  清清楚楚。

abab式:嘎吱嘎吱   黝黑黝黑   咿呀咿呀。

九、仿写造句:

1、池里生着许多石笋,它们的形状有的像刚刚出土的竹笋,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一簇簇珊瑚。(仿写)。

2、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大河小河,横横竖竖,恰如棋盘上的线。(仿写)。

3、虽然天山这是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用“虽然……但是……”造句)。

十、句子运用。

1、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缩写句子)。

2、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过之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为陈述句)。

十一、近义词。

威武-威风    坚固-牢固   捍卫-保卫   神圣-庄严。

十二、反义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