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括号数学课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9 14:33:22 作者:薇儿

在每一个学期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制定一份教学工作计划,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4:结合社会实践和项目学习,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年级数学上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80页的例2;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费5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

设计以下问题:

1、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本例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移动电话收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探索分析。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

2、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0.6t=50+0.4t。

移项得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数化为1,得t=250。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简单明了,易于比较。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开放题。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数学教案-小括号

很快就有学生说,哦,要先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售货员才好找钱给我们。于是大家都说一共是要8元呢,这个8元是怎么来的呢?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是用3+5合起来的。那能不能用一个算是表示呢?于是就有矛盾10-5+3,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而题目是要先算3+5,怎么办好?顺势就引出小括号,从而学生明白小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小括号,所以我又适当增加了买其他东西的场景,练习的时候就用书本上的剪星星,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吃东西场景。在练习的时候,强调为什么要用小括号,要先算什么,加以巩固。这当中学生也知道了小括号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有着自己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我还把括号比作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让老奶奶先走,学生就能更加形象地记忆住了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

去括号与去分母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案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1、教学目标。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

小学数学二年级《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中括号》数学课教案【】

生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师出示课件:240÷[3×(17-7)]。

(生在草稿本上自己计算,后教师指名汇报)。

师:这位同学计算得又快又准确,我们给他掌声鼓励好吗?

(生鼓掌)。

师:但是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还有更多的题目等着大家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77页算一算练一练,四个小题,同学们在草稿本上计算一下。

(生计算,后师指名汇报)。

数学教案-小括号

邬老师执教的《小括号》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思路清晰,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下面谈谈本人听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本课属解决问题课型,还是计算课型,还是概念课型?

课堂片段回放:邬老师通过10元钱买酱油和盐的具体情境,先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接着教学两种不同的算法。一是连减方法的教学,先让学生列式,再让学生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也就是先算买完酱油剩下的钱,再求最后剩下的钱。二是加减方法教学,也非常强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即先算买酱油和盐一共需要的钱,再求还剩下的`钱。然后比较两种解决方法的不同。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一节解决问题课。

我的想法:具体的问题情境对本节课来说,只是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与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小括号的作用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小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能力即可。所以本科的重心应该在于小括号的教学上。

二、小括号是不是要让学生创造?

课堂片段回放:学生列出算式10-2+3=5时发现运算顺序的问题,引发思考要先算加法怎么办?教师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创造”符号,最后统一用小括号。实际教学中只有极个别学生创造出小括号外,其他学生没有创造出其他符号。

我的想法:小括号的使用是人为规定的,因此在运算顺序有冲突时,如何才能先算加法,教师不妨直接引入小括号,重点要让学生感悟到小括号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案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0+30÷3120÷3×5。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386685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括号》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继合并同类项后学习的,在今后所要学习的整式加减、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方程以及今后的数学运算都经常用到,学生对本节课掌握如何,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因此去括号这一节内容在本章中甚至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去括号法则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能否准确使用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去括号法则,通过学生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突出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符号处理。这是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不够,考虑问题有欠周全而确定。在突破难点中,主要是通过应用法则时,列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学生在去括号时,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掉负号后,学生往往只会改变括号内第一项的符号而忽略了其它项的符号。针对这些错误的解法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用运算律去括号。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法则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精神,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了设计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法则、应用法则的模式展开。

数学情景教学中应该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接近实际生活的'情景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数学认识活动和情感交流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则在设计问题情景的教学中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多媒体演示三种不同的搭建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化的同时全身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亲自参与思考、发现和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探索新知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去括号的方法,教师则进行巡视并引导学生利用分配律去括号。学生在利用分配律去括号时可能会对第二个式子中-1的出现产生一定的困惑,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会先让学生思考-2可以分成哪两个数的乘积?学生容易得出-2等于-1乘2,通过类比学生也就容易明白-1的出现。

为了帮助学生对法则探索,这里还设计了接近实际生活的问题2,在学生完成式子的变形后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式子中等号两边画红线部分的变化情况,并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与不变是由什么确定的,有了上面几个问题做铺垫,去括号的法则已经是呼之欲出了,然后我再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具体体现如下: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还是不变,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还是不变;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力,这里把法则编成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探索法则、发现法则是这节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法则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发现法则后接下来的是应用法则,在应用法则中,这里设计了三道例题,例1的目的是想让学生熟悉去括号法则初步学会用法则去括号其中三题使学生明白去括号还可以简便运算,例2的设计主要是让熟练法则、掌握法则并突破重点、难点。例3的设计是通过变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完成并进行小组交流成果,而教师只是进行巡视并收集他们的错误解法进行板书,让学生展开讨论错在哪里,加强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教学心理学认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本节课采用了设计问题情景、引导探索、发现法则、应用法则的模式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法则、发现法则、应用法则,教师只是做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程标准理念。

2、学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根据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逐步掌握,自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

《小括号》教案【】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投影、小黑板等。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0-(120+25×4)。

=300-(120+100)。

=80。

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小括号》教案【】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例题时,以学生熟悉的题材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在此期间,我仔细国了下面部分学生的情况,有这样几种错误:一、对于“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居然还有一些学生采用了加法和减法,可见,这几个同学的基础有多差;二、就如书本青椒卡通所列的算式,没有加中括号。据此,我让学生根据算式,分析没一步算式的意义,由此产生中括号,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且补充了第三十页的“你知道吗?”,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知识面。从课堂作业的情况来看,计算错误明显降低,但是,部分学生对列综合算是解决实际问题有困难,在后面的联系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小括号》教案【】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投影仪。

1.口答题:

(1)2+75,这道题里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

2.计算。

出示p17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略)。

5.练习。

(1)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24+16)8。

引导学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计算结果不一样。

(2)独立完成p17做一做。

6.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么样?

1.比较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p18练习三的第1题。

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能举例说明吗?

数学《小括号》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小括号》教案【】

问题解决是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学的三大趋势之一。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探究、发现、实现“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小括号”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小括号“再创造”的过程,体会使用小括号的实际意义和合理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录“小括号”教学片断:

(角色扮演,一学生扮演售货员,另一学生扮演顾客)。

售货员:你好,欢迎光临“佳佳书店”,请问你要买什么书?

顾客:买一本《学生词典》和一本《少儿画册》。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帮售货员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5(元)。

学生1:因为我要先算用去的钱,算式是28+17,再用50元减去用去的钱。

教师:从算式里你们看得出是先算28+17吗?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可以在算式里加符号。

教师:你可以用什么符号来标明先算28+17?

(学生自主练习,组内交流)。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1:我在28+17下面画一横线。

学生2:我在28+17下面画一波浪线。

学生3:我用圆圈把28+17圈起来。

学生4:我用小括号把28+17括起来。

学生6:我在加法下面画一扇门,加法象小孩,减法象大人,大人让小孩先出门。

学生7:我在加法下面画一只兔子,减法下面画一只乌龟,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所以我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教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在实际的计算时我们用哪个符号呢?

学生:老师,我知道,实际计算时我们使用的是小括号,书上都是这样写的。

教师:你说得对,在实际计算时我们总不能你画横线,我画圈,你画兔子,我画门,我们规定了一个统一的符号——小括号,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小括号。

在进行“小括号”的教学时,我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买图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找钱的问题时,引发了矛盾冲突:50-17+28必须先算17+28,可是怎么才能看出先算17+28?这时我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没有马上出示小括号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一个符号来表明先算17+28。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体验设计出各种符号来解决问题,有横线、波浪线、圆圈、小括号、小人、兔子、门等等,显示出自我才能,体现自我个性。教师对学生创造的符号给与充分的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引出了小括号,把握了小括号出现的时机,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白开水”酿成香醇的“茅台酒”。

《小括号》教案精选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

1、口算(出示卡片)。

3+8=4+5=6+7=12-7=12+6=。

13-8=18-7=13-4=15+2=7-4=。

2、说出下面各题的计算过程。

5+2+8=9-4-2=4+6-7=8-2+5=。

师:刚才我们做的加减两步式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你们愿意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个问题吗?

1、教学例2。

你能帮小明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糖吗?

学生自己算出糖果的数量以后,集体进行交流.。

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随之板书或继续演示课件“小括号”.。

学生一:先把2块黄色的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是5块,再把5块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3+7=12)。

问: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学生二:先把2块黄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9块,再把9块和3块绿色的糖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2+7+3=12)。

学生三:先把3块绿色的和7块红色的糖加起来是10块,再把2块黄色的和10块加起来就是12块.(板书:3+7+2=12)。

师:这个算式的第二步还是2加10吗?(不是,是10加2)。

怎样列式才能表示第二步是2加10呢?(把2放在最前边)。

修改板书:2+3+7=12。

问: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

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和你们刚才说的计算过程还一样吗?(不一样了)。

要按照你们刚才说的算法,又要和以前学习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相符合,怎么办?(学生产生疑惑)。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能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2)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师:有了小括号,就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了,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这道题我们要先算3加7,就把3+7用小括号括起来.(板书:在3+7处用红笔画上小括号)。

板书: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如果遇到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算吗?

板书:15-(6+2)=。

学生试着算一算,然后进行交流.。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加2等于8,再算15-8=7)。

3、总结运算顺序。

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教材第54页的做一做。

12-5+4=14-9–3=。

12-(5+4)=14-(9-3)=。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集体订正: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较:每组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强调:做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2、下列题中,哪题先算“3+4”?为什么?

3+4-515-3+415-(3+4)。

3、给下面的算式添加运算符号,使算式成立.。

7○6○3=105○2○4=11。

14○2○8=49○5○3=7。

12○9○7=1016○6○4=6。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小括号。

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材第55页的练习十三1、2。

1.13-4+5=7+7-6=。

13-(4+5)=7+(7-6)=。

2.6+(40+30)=5+(46-6)=20+50+9=80-(50+20)=。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变魔术。

活动目的:

巩固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

每组发给3个数字卡片、2个加号、2个减号和一个小括号.。

活动过程:

2、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商量魔术变换的步骤(六个人手拿卡片,怎样变换位置,分别组成不同的两步式题,变换的题目越多,成绩越高)。

4、表演全部结束以后,根据各组变“魔术”的质量和数量评选出优胜小组.。

《小括号》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66--68页第六单元信息窗3第1课时的第一个小红点和自主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1、能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

2、能正确分析各种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

3、掌握含有乘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含有小括号的先减后乘的四则混合运算。

4、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弄清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会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一:新课引入。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愿意继续和老师一起去果园里领略丰收的喜悦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出示信息窗3中的情境图片一)。

活动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能利用刚才的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同桌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

问题1:1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问题2: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

对于学生提出第1题时,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能提出用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引导提出第2个问题:3篮苹果一共多少个?板书这个问题,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分析数量关系,确立解题思路。

1.把信息与问题连起来默读两遍。

2.你能自己来试着解决吗?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如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也可以同桌商量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小组内交流想法,看看你们小组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