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读书心得(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9 11:50:34 作者:琉璃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更多的反馈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它们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士,希望能让大家在阅读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论》读书心得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其实和我们在读师范时学习的差不多,但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本书的作者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行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在第八章到第十四章介绍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问题及其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多类型的教学介绍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开展的“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的活动,在富拉尔基去和平街小学学习和生活了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除了参加和平街小时学为我们准备的活动外,还发给我们学员每人两本书,其中有一本刘娟娟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以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时间与综合运用为基本着眼点,分别探究了在教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在书中,作者力求做到把理论分析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作者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好的案例,我觉得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更多的启发。

通过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让我感觉到数学的课堂不是枯燥、乏味的。下面我就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有关的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来探究每一句口诀。然后,在课上,当教师刚把第一张图贴上,并宣布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而后,又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已经会了!”并且接着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如果是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师往往的做法是,继续按照课前的设计,通过几道问题的提出,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呢?将学生拉倒教师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懂了,还装着不懂。这样的做法,从教师的调动看来,好像是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但应该注意到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课前所思考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显然,教师对学情分析的不是很到位,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够从容的处理。比如:三年级学习“年月日”时,教材是从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来开始“年月日”的教学的,我在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情况时发现,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1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知识。

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认真和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最为教师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关心周围的生活和时事的变化,就是把握时代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对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教师才会较好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超市”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个玩具狗说:“它的标价是13元5角。请问:你想卖这个玩具狗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呢?”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巩固了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彩论述。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数学知识越学越深奥,数学也会离生活越来越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紧密地联系生活来自学习呢?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记得我在教学“射线”时,由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射线,要是把数学概念之间划等号的话就不大合适了。但是我们要找射线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有联系。比如:打开电筒时发出的光;太阳射出的光等等,这些光是不是可以看着是射线呢?由此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体会射线是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

有一句话说的好:今天的抽象就是明天的具体。我认为只要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就像一门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也需要他人的鼓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效果也很好。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一、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腻烦。因此,我的评价语经常变化,如:好样的、你真是个小精灵等等。“奖品”也经常创新,如:我会选一些不同图案的小贴,买一些不同字样的小印章,同学们最喜欢我亲手制作的小红花了。这些小学生每次都想得到我不同的评价语或“奖品”,因而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啦。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最近,一口气读完借来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一书,时时受到书中案例的启发而豁然开朗!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将书读薄,能和大家产生一点共鸣。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针对许多教学低效、无效提出来的。但“有效”的程度空间却是无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无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标,追求最大化的有效度。在一段时间里,学校、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课改焕发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活力!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与之俱来的许多问题的矫枉过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我们一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谁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呢?《有效教学》丛书,及时搜集捕捉了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难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本书的问题来源涉及四大板块: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选取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一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还有一些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已经潜滋暗长了,可是我们至今却并没有发觉。

比如写字教学,从开始的要求写正确,到现在指导学生写美观,要求上和评价上的变化反映了教师观念的深刻变化,贯穿其中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汉字作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蕴含着智慧和文明,蕴含着图画和节奏,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东西的传达,我们做得很不够。四大板块中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部分,分别从课内阅读教学、多媒体影响下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评价、课外阅读教学等方面来阐释的。其中“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扁平化:‘形象’解读的瓶颈”“资料搜集:意义与效果的追问”“多媒体:是饰品还是手段?”“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等,读后觉得受益匪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于是在教学中,语文课常常淹没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民主的声音:“谁能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谁能够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都合适,都有效呢?答案:不一定!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我们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但是对于每一遍朗读的作用或者什么时候朗读,采取什么形式的朗读的安排目的可能不甚明确,处理有些简单化、随意化了。阅读教学中“形象”的扁平化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作品的“形象”的把握过于单一,浮浅的一种倾向或做法。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受到了教学用书的制约和影响所致。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等,都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可是我们再去阅读教参,又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去独立的解读文本,不去进行深度的思考,仅仅以教参作为依据,我们怎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怎么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多元解读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课文的教学任务,心中有数,才能聆听并及时评价来自儿童的不同声音,有效捕捉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资源,在生成中丰富提升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解读。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发现:原来可以这样做!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确立为生活写作,而不是为考试写作。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本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知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生活的积累。例如,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电影电视、参加校内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张映红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新探》,感受颇深,作为工作了十几年的小学美术教师,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很多共同的问题,有的得到了自我学习的解决,有的却止步。而张映红教师的这一片文章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使我感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对教学工作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将读书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在他看来:“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而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不言而喻,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笔者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觉得切实可行。

包括:导入方法新鲜多变;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媒体语言形象具体;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些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在评价作品时,“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语言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中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都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在我从事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让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第二段: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首要任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选取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进行教学。我会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故事,通过表情和声音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对阅读的好奇心。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除了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会定期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时,我也会积极配合家长,鼓励他们和孩子一起进行家庭阅读,共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四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够流利地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理解所读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会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趣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推理。我还会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段:促进学生的思辨和想象能力。

除了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隐含意义,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延伸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构建起丰富的形象和情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和推理,还能够把想象力转化为言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总结段:在小学教学读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他们的思辨和想象能力,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还能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内涵、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教学读书的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决心。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刘加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本书。这本书以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为载体,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背后都有作者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思考。该书作者列举出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个真实而细小的问题,并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也许它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却真正为我们的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线教师重点应该做哪些工作呢?为了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刘加霞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究:一、把握数学概念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技能的背后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四、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看法。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

课前精心备课。课前精心的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靠课堂内的发挥。课前充分的准备是不可缺少的。课前的备课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知识结构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教学方案、情况预设等。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有时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教学资源是不够的,这需要老师针对所教授的知识点从知识的结构、知识延伸、内容拓展、练习题型方面收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数学的知识点都是有梯度性,都是上下联系的,作为教师必需要将这种联系弄清,并很好的运用在教学设计中;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由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进行分析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设计,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一条,根据学生特点、课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方案,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一定预设,对各种情况做出处理。

第二要做到课中周密组织,细心指导。如何组织活动、安排环节、都要在老师的掌握中。教学组织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正常进行、学生能否快乐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像一位朋友一位长辈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进行细心的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有时可有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帮助解决,而有的时候必须要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在超过能力范围解决不了问题时,在回答问题“卡壳”时,这时老师的指导和提醒就显得那样的及时而有用。教师的指导要注意一定的尺度,不是遇到问题就帮学生完全解决。纠正学生的思维,拉回正确的方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导内容要把握,并不仅仅是教学生正确解题,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方法指明思考方向。另外,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喜欢关心自己的,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生在老师这样的关注下,学习就是有效的。

第三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 练习的设计还要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我们大胆的设计。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与课堂快乐地一起飞翔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不断地思索,我们不断地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重视。作为小学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阅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读书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拓展阅读广度、激发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教学读书过程中,我经常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发现,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会主动去读书,才会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因此,我常常向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故事,或者播放一些精彩的动画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引导他们走进书中的世界。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得以培养和激发。

其次,在教学读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我常常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提取信息、推理判断等。通过这些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在教学读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阅读是一个开拓眼界的过程,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书籍,如故事书、科普书、文学经典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好习惯。

第四,在教学读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不仅仅是翻开书本,更要通过思考与思维的互动。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和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我在教学读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常常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详细介绍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定期阅读、记录阅读体会等。同时,我还会和学生一起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并且定期进行反馈和总结,以此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总结起来,在小学教学读书的实践中,我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拓展阅读广度、激发思维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五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创新和完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在作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经常训练学生写一些想象作文。

首先是培养学生有依可想。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习到“大年夜,又下着雪,一个穿着一双很大的拖鞋的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突然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小女孩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说等他有孩子时可以拿它做摇篮。”这句时让学生谈读后感受,然后以《我就是那位小男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在文章中写出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对那个社会制度的愤恨。

其次,给孩子们搭建想象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写作的空间任意翱翔。如:让孩子们写《二十年后的我》、《我长大了以后》、《假如我是市长》、《我的理想》、《假如我会克隆》等这样的'文章,来训练孩子们的思维,想象给孩子写作添上了翅膀,有些孩子发挥极致,洋洋洒洒上千字不成问题,有些孩子不仅能想象未来,更可贵的是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今天,要想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必须要好好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用了一周的时间,将思维导图阅读完毕,书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位使用者在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的时说,这就好比,我开了一辈子的车,可车窗玻璃是脏的;突然间,思维导图替我一下子清除干净了。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实践着思维导图,为什么,婴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说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妈妈”,为什么是“妈妈”呢?因为妈妈是思维导图的中心!从她这个地方开始,向四周发散出爱,食物,温暖,保护,输送和教育,因此,婴儿根据本能在内部形成思维导图,从他出生起直至其整个一生,从每个发散中心开始,生出一个个分枝和联想的网络,最终发展成为有知识的成人躯体。从我们开始接受教育开始,老师就会给学生三项规定,听话、合作和变化,这三项指令在思维导图中的对应物是”接受”,”应用”,”适应”,其实,在我们接触陌生的事物之前,首先做的一般是模仿,慢慢地可以应用,最终,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新以及技巧,游刃有余地去适应这个陌生的事物,这是大脑地一种思维模式规则。而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无非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会将你带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你可以极大地发散你的放散性思维,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它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殊: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4)各个分枝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一直认为,自己或是偏左脑或偏右脑的人,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在某方面不行,只能说明,我们要在大脑技巧某方面下功夫。所以,障碍都是自己设定的,如果你想逾越,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其实,包括本人在内,一直也是做线性地笔记,最后发现,很多东西,基本看着都没什么兴趣,同时,印象也不深刻,同时,大家想过,为什么开会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睡觉,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内容不精彩,还是记一条条地笔记太累,归根结底,是大脑处于懒散状态,目前地内容,以及自己记录地内容根本不能提起激起大脑产生兴趣,自然瞌睡虫会光顾喽!大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地,而真正发挥大脑这种能量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思维导图,选取一个中央图形,不断地进行拓展,填充,你真的会发现不一样地世界,感谢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巴赞!

小学读书心得

这个星期,教师让我们学习了新语文读本中的第十四课: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作者是梁晓声,文章说他小时候,十分想要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连收音机里都在说这本小说,但作者家的收音机被卖掉了。他跑到平时妈妈工作的地方,他妈妈正弯着背在缝纫机上工作。“我”将要求告诉了母亲,虽然一旁的人都劝她别把钱给他,但母亲不顾着旁人七嘴巴舌,依然将买说需要的一元五角给了梁晓声,但他第一次觉得母亲很瘦小,出于感恩之心,便用一元五角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回家被他母亲数落了一顿,再给他钱去买《青年近卫军》。

立刻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妈妈平时一向很关心我,为我做饭,帮忙我学习……我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也得向妈妈感恩。作者帮他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帮他补身子,也是感恩的一大表现。我在三八妇女节也应当用一种我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妈妈做一件事,如:做一天家务,端饭,洗碗。这也全部都是感恩的几大表现我不但要在三八妇女节感恩,我平时的每一天都要感恩,因为母亲平时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平时什么好的都给我,什么不好的都是给自我,难道这不正是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母爱吗?教师也是平时像母亲一般的照顾我们,祖国也像慈母一般养育着我们。

立刻三八妇女节就要到了,是妈妈的节日。妈妈平时什么都照顾着我。可是,暑假里的一天,妈妈要出去上班,我一个人独自呆在家中。妈妈嘱咐我在家里要做好作业,并要帮话浇一次水,我点了点头。我把一天的作业做完了。并读了一些报纸和书。并进了房间去看电视,独自一个人玩,早忘记了妈妈不久前跟我说的话……到了晚上,妈妈回带家里问:“做完作业了吗?”我使劲点了点头。妈妈又问:“那有没有帮话浇过水?”此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妈妈问我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我居然忘了帮话浇!

但怕被妈妈批评,没有说实话,说:“我当然浇过水了!”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妈妈要再为花儿浇水时,发现花儿有些干枯,便问我怎样回事?我说天气太热,花儿自然干枯。妈妈没有说什么开始为花儿浇水。我这次还没有说出实话……最终,我最终承认了。妈妈教育我:“做人必须要诚实。”我亏欠妈妈不少次,这次三八妇女节用自我力所能及的方式报答母亲帮妈妈做一些事情,补自我之过,并感恩妈妈。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我阅读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规范和建议》,现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低年级要牢牢抓住识字、写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认真地做好写字的指导。并逐步过渡到中年级学生的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把写字的起始教育抓好,重视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利用课内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和结体规律,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笔画、笔顺、结构难以把握的字,教师要范写。重视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格子。为了让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把握汉字的结构,因此都在田字格里进行书写。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田字格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放入田字格内就行,至于怎样放,就无所谓了。其实,把字放入田字格放得合不合适、大小规格是否合适,也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以后写字能否写均匀、写美观。那么,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如何处理字与格子之间的关系呢?我总是生动地把“田字格”比喻成“字宝宝”的家,告诉学生,每个生字宝宝都很漂亮,它们也有自己美丽的家,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它住得安稳呢?你想不想让这个字宝宝住得舒适呢?听到这些话语,孩子们就会有意地去观察,主动地去发现,此时,我觉得远比教师讲解更易于接受。有时,孩子会把字写得太靠上,我会提醒他:“瞧,字宝宝都顶住天花板了,多难受啊!”孩子总会羞涩地一笑,悄悄地擦了,认认真真地再一次进行书写。经常性地这样提醒,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明白了,字应该放在格子中间,而且四周应该留出一定的空隙,才是最合适的。

2、引导孩子观察字的结构。汉字是方块字,分类后不外乎那么有限的几种结构形式,每种结构形式的汉字在布局上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笔画结构,看字的大小、高矮、宽窄,观察得越仔细,写字就越有把握,写出的字才能结构匀称,搭配合适,端正整洁。一开始由教师讲解,然后慢慢扶着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类类不同结构的汉字在布局上的特点,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才能是学生已经消化认识的。例如在分析上下结构的“罢”字,除了引导学生说出上窄下宽,上短下长,我还让学生观察“下面部分”为什么宽,靠哪一个笔画写宽的,学生一目了然地就看到“去”的第二横,学生也就很容易地把下面部分写得协调了。有的时候,笔画之间的相互避让,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讲给学生听。通过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的自我观察能力就越来越强,渐渐地,学生就能独立写好一个个汉字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的指导也就逐渐减少,让学生在自悟中提高。

3、引导学生进行字的比较。在练习写字时,老师可以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写,让他们找出字的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字写漂亮。如学过“日”、“口”、“中”字后,学生比较“口”与“日”、“中”三个字后,发现这几个字的共同点都是方框儿,但“口”是上大下小,“日”是长方形框,“中”也是长方形框。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是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在作文教学方面,我的感触极深。

小学生作文内容以记叙文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小学生由于见识小,课外阅读量少和知识不丰富,导致了怕写作文,厌写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苦思冥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流水账式的几句,只是事情或事物的简单罗列,空洞无物,或是瞎编烂造,没有真情实感。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小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是只得思考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学生仅限于会写这篇文章,但一旦换个题目,换张面孔,要求学生换个材料,学生就手足无措。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学生只会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对写作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找到他们打开写作这扇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时期的我们正培养学生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过渡,这段时间对小学生不是很容易度过,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给他们多一点的耐心、帮助和鼓励。如果教师对刚接触写作的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去挖苦讥讽,那么学生就会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的兴趣或是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对写作完全丧失兴趣,失去信心。

学生每次写作文,只要一写完,就上交给老师,似乎这就是任务完成了,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会再去修改,只是等着老师说通过或是不通过。如果通过了就欣喜若狂,但不会思考为什么我这次作文能一次过关呢,是我哪里写得比较好呢,我下回写文章时也应该注意这点,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只是交差了事。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多是因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缺少专业的点评,学生的不到任何教师在写作上与他们的交流、反馈,久而久之,学生只把写作看成是一项任务。如果是不通过的学生,他们则是等着,等着老师给他们改,即使自己改,也是添个只言片语了事,根本就没有在本质上做大的修改。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针对每一篇学生作文,作出有针对性点评,给学生一个明确具体的修改文章的方向,更多的是概括地说说存在的普遍问题,说说大概怎么去改,而这样的指导对小学生而言。我想说,这是无意的,因为他们只是刚接触写作的孩子,这样的泛泛而言,是不是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而现实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如果我们是学生也会提不起写作的的兴趣,每一次的作文教学都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或许,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更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去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等,同时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多读好文章,多做摘抄。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感受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交流学生读到的好文章,好句子,谈谈自己读文章是的体会感受等等,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会主动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好文章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地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以此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并要充分挖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学习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不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会是一无是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从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兴趣,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大概批改,对每遗篇文章都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并明确给予学生修改的方向和建议,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学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点评,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叙事是否完整具体,都得动脑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

作文教学需要老师用心教,花心思、花时间指导学生改,指导鼓励学生多积累、感受。作文教学需要学生用心学,用心感受、体验,要投入,需要入情入境感受好文章,需要入情入境写出真感受,需要十足耐心改出好文章。

小学读书心得

陶渊明的诗,豁达开朗,达观自在,令人佩服,我也读过陶渊明的诗,对他的诗实为赞叹不已。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陶渊明,一名伟大的田园诗人,淡泊名利,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教学读书心得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的重要教学任务,但究竟识字教学如何教才能高效却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本”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所以识字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浅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有识字的兴趣,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1、编字谜识字,这种方法既开动学生脑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容易掌握字音、字形。如:王老师白老师坐在石头上写字,“碧”;一口咬断牛尾巴,“告”;一人屋里躲,“闪”;二“木”“目”不成林,“相”。

2游戏中识字,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的记忆深刻。如宝宝找妈妈的游戏:我班三十人分成五组,五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头戴头饰卡片,每张头饰卡片上分别写上一个偏旁部首“氵”、“扌”、“木”、“讠”、“亻”代表妈妈。其余的25人到老师的盒子里每人拿一个识字卡,代表宝宝。看看卡片上的字的偏旁是什么找到与自己卡片上的字的偏旁相同头饰卡片如:第一组头饰偏旁是“氵”手持“洗、河、江、沙、海”字卡片的同学就到这个同学的面前。字宝宝就找到了妈妈。速度快的给予鼓励,通过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汉字自身确有难记、难写的一面,加上长期以来的教学并未遵循或并未完全遵循汉字的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汉字入门的难度。也许是这个原因,低年级突出识字重点一度被误为思维发展的杀手。直到现在,违背汉字科学的教学方法依然大行其道,这种误解依然没有完全消除。我们认为,把“思维的杀手”强加于低年级识字,失之武断,既没有事实依据,也缺乏合乎逻辑的演绎。

1982年5月,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在英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测查表明,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为100,日儿童平均为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汉字专家石井勋博士多年的测查结果是:开始学习汉字的当年,智商可由100提高到110,第二年提高到120,第三年提高到130。美国有人对华裔学生为何数学成绩出类拔萃进行了研究,发现那是因为古老的汉字比起拼音文字有更大优势。脑科学家根据人用脑方式的不同将人们分为左脑型、右脑型、平衡型三类,左脑型的人擅长语言表达和理解、计算和发现等逻辑思维活动;右脑型的人则擅长绘画、音乐、直观、综合等形象思维活动。而平衡型的人左右脑功能发展和运用比较协调,兼取二者长处,一般地说,他们思维能力更强,更富有创造能力。人们对拼音文字的认知属于左脑优势,而对汉字的认知则表现为左右均势,识汉字可以促使儿童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开发人脑中巨大的创造潜能。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现实。既然低年级识字利于语言的发展,那么,语言的及早快速发展就必然直接有力地推动思维的同步发展。

同时,汉字有它的特殊规律,只要遵循规律,在低年级突出识字重点,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有独特的优势。

汉字以类相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如,从“草字头”的字与草本植物相关,从“贝”的字与财货相关,从“言”的字与言谈相关,等等。以“分”作声旁的字如,粉、份、纷、盆、贫、扮,韵母分别是en、in、an,都是前鼻韵母:以“”作声旁的字,除“掐”外,其余如,阎、焰、馅、陷,韵母都是ian;以“舀“作声旁的字,如,蹈、稻、滔、韬,韵母都是ao。把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进而进行类推、迁移,经过这样由“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归纳和演绎过程,不仅提高了识字能力和识字效益,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切实的发展。

当然,识字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决定了识字对思维发展促进作用的大小。对汉字的种种偏见必须克服,对识字教学的种种误解必须消除,相沿成习、俘于汉字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低年级教学突出识字重点,才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识字教学研究之中,探索更为科学的,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汉字规律的识字教学体系,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1—2年学段识字任务相当繁重而且汉字又难学难记,但是汉字却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如:我在教学“跑”、“肚”、“苗”字时,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包—跑、土—肚、田—苗。再学“饱”、“抱”、“胞”时可用换偏旁成新字。利用熟字加熟字后生成新字如:日+月=明、大+小=尖、小+土=尘。这样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能轻松的识字了。

教学中学生的字经常写错,我们可以把容易错的字进行比较记忆。如:鸟—乌、木—禾、土—士、钩—钓。理解字义进行记忆如言字旁的字都与说有关:话、讲、讨、议、记;提手旁的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打、扫、抱、抄、扔;犬字旁的字都与动物类有关:狗、猫、狮、狼;这种归类识字,即识记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如:学习“折”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商场参观打折商品,学生组词时就组了打折,教师随机问,打折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打折,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商场的衣服打折了,还有许多好玩的打折了。这样学生即学会了生字又了解了字义,同时还练习了说话,为以后的阅读和作文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能产生综合效益。

以生活为课堂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车站名,商店牌匾,食品包装袋,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余学生会相继回忆起来,并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如学习“公”学生会说公园的牌子上有,也有的同学说是公交车的公,外公的公,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慢慢迁移到参与同学回忆,到自我积累,最后有新的发现。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尝试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细心的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扩大积累。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的进行识字,发挥想像。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热爱识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汉字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基础和工具,与人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紧紧抓住低年级这一识字教学的关键时期,突出识字教学重点,有助于促进儿童语言、思维、精神意识在高起点上快速发展,从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对纠正一个时期以来识字教学中的偏差。加强识字教学,开创识字教学的新局面,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读书心得

管理好一所学校不容易。作为管理者的校长时常感到了本领恐慌。所以,以读书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是校长的必修之路。

校长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校长读书肯定避不开管理类的书目。管理类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从管理哲学到管理技术,各种各样的管理书籍林林种种。校长可以尽其可能博览,但是无法通透全部。即便是管理专业出身的校长也是一样。

一定有一些经典著作的。我相信总有一些经典可以铺垫校长胜任管理工作的根本需求。这些经典不一定是具体的管理技术,也不一定是西方社会先进的管理理论,更不一定是所谓的管理方面的专著。从哲学角度看来,其实是蕴藏人类文明的经典思想。这些经典思想包容了管理的最最本质的内涵。作为校长,作为广义上的文化管理者的校长,不应该忽视,并且需要潜下心来读一读这些思想。

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学校的校长,个人感觉到有这样三本书一定要看看的。

第一本要看的是《大学》。从管理的角度看《大学》其实就是四个字“修己安人”。“修己”是根本。“安人”是目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合情合理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至善”。学校管理到合情合理的程度一定会使师生安定、安心、安稳。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安人”的必由之路。如何营造一个推动师生共同进步的合理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管理的大道。

常说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凸现的是校长的引领作用。校长要能够起到引领作用惟有从修治自己做起。《大学》给出了校长修己的路径。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把“治国、平天下”看作是国家领导人才能做的事。“治国、平天下”实质上讲的是通过“修己”而让大众效仿。就是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修身”是核心、是根本!当校长,就得修行一辈子!

第二本要看的是《中庸》。中庸之道讲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恰到好处。传说中的舜能行中庸之道。他好察、好问、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行中庸之道难度很大,贵在有“诚”!光是这个“诚”字就够校长琢磨一生了。

《中庸》给予校长于管理行为上以重要启示。《中庸》最大的贡献在于告诉校长管理是不能走极端路线的。学校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困难,校长要有足够的胆识、气度兼顾各个方面,系统思考并积极寻求合理点。《中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管理的方法,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校长管理行为的艺术。正所谓“自明而诚”!

读《孙子兵法》可以识人性。人性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人之道全在人性管理当中。作为校长要识水性要懂人性。这是管理智慧!需要校长虔诚终身、学习终身!

总之,读《大学》明德,读《中庸》笃行,读《孙子兵法》得智慧。作为校长若能读通这三本书,必定受用无穷!

自知才疏学浅,更需要潜心修炼。所以推荐这三本书共享,是希望得到方家指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