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理日本课件(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7 19:24:57 作者:文锋

如果我们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那么范文范本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地理知识课件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地理课件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初一地理日本课件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地理知识课件

地理知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地理知识的课件,内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2)、我们唐海县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初一地理日本课件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家面积(万千米2)人口(亿人)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本37.81.27336。

中国96012.95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初一地理日本课件

1.通过阅读各种地图以及各种日本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风貌,了解日本的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及领土组成。

2.通过读“东亚地图”“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工业分布图等”,及北京和东京的气候比较图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使学生了解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3.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关于“自然地理特征”的教法建议。

通过读日本政区图并填图,使学生掌握日本的领土组成和位置特征。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从日本所处的位置—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比较东京和北京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结合亚洲气温大陆的降水分布图,说明日本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联系地形和气候的特征,说明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降水的丰沛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点出其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1610毫米。

北京。

—4.7。

26.1。

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海洋性季风气候。

(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日本。

自然环境特征。

群岛国家,多港湾。

多山,多火山、地震。

海洋性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贫乏。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难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媒体】日本工业原料和产品出口图、日本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地形图。

(导入)展示日本地形图。

学生讨论、回答(利用岛国多港湾、人力资源丰富及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等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板书)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引导学生读日本工业在世界的位次表)。

(提问)日本的经济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地位如何?

产品。

汽车。

发电量。

集成电路板。

磁带、录像机等电器。

产量。

11034万吨。

1348万辆。

7576亿千瓦时。

在世界位次。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和产品出口示意图)。

日本经济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许多产品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日本的原料和产品对外的市场的依赖太强,不可避免地存在脆弱性。

(板书)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在图上找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并标注下来。

(板书)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城市附近都是日本主要的工业区。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在关中平原的南部,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那里有高速铁路通往名古屋、大阪等城市。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确认)。

(造船业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建立了强大的海洋捕捞船队和水产品养殖业,故渔业发达。

(板书)四.渔业发达。

日本耕地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他们合理施肥,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很高。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渔业发达。

【活动】根据前面的知识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提问】从图中观察,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它的山地分布在哪里?平原分布在哪里?

对它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设问)。

结论:日本境内多山少平原,并且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狭小的区域内。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受到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

【承转】我们在概论中已经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岛国,实际上日本的国土主要是由四个大的岛屿加上南部的琉球群岛及一些小岛组成的。

【展示】日本四岛空白图。

【展示】日本海岸线轮廓。

【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曲折的海岸线对日本的经济及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岸曲折,有众多的良港;岸线漫长,受海洋的影响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注重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师注意总结)。

【展示】日本主要城市和地理事物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城市和最大的内海及最高峰富士山。并在相应的图册中填出。

【展示】日本的城市景观和富士山风景。

讲解日本的国花樱花。

【提问】大家在欣赏日本风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富士山的形状是圆锥形?

【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及日本的位置。

【讲解】由于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这个国家境内火山众多,地震频繁。富士山实际上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火山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展示】富士山航拍图,关东大地震和坂神大地震照片讲解灾害。(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转承】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日本的基本概况,对日本的地形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气候特征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展示】东亚气候类型图。

【提问】日本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日本大部分地区在45°n~30°n,属于温带地区。同中国东部相同的是,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日本呈现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

【展示】东京、北京气候对比表。

【提问】同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气候有什么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讲解】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它的太平洋沿岸夏秋多台风。

【提问】日本的河流有什么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把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联系起来思考)。

(日本的降水比教丰富,加之国家狭小,山区大,使得它的河流短小但水流湍急,故水能资源丰富)。

【提问】回过头来回忆一下展示,日本的风景非常优美,这中间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丰富)。

【展示】日本的林地分布图。

【讲述】日本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日本20几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造林优异者。法律规定,凡在国家规定的防护林内盗伐林木者,要处以5年以下的徒刑或2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日本人几乎到了爱树成癖的程度。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转承】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但对它相当不利的是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很多矿产需要进口,这对它的经济起到了制约作用。

【总结】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联系。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特征:

1.东亚岛国,地狭人稠,港湾众多。

2.平原狭小,山区广大,多火山、地震。

3.季风气候,海洋性强,森林茂密,水能丰富。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1.假设自己是一个日本人,想白手起家,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

2.联系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阐述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国经济?

地理课件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日本说课课件

本节教材来源于中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

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后面的区域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及其成因。

了解日本的加工贸易经济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

吸取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结合七年级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程度。重点: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原因。

日本加工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工业布局的特征。

难点:

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青少年生理特征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我将适时的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特点,我会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将抽象的地理事物表现出来,变难为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结合本节课活动设计多,活动拓展性强的特点,我会采用活动探究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课程的开端,我会先向学生播放一段日本的宣传片,这是日本官方对于其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的宣传片。通过视频,使学生对日本的插花、茶道、风景、民居、礼仪、服饰、舞蹈、食物以及民族节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日本。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过,日本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国家,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时刻伴随着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我会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去看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和海洋,国土的大致形状。从整体上把握日本的基本概况。之后,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让学生观察日本的地形图,在观察的同时,思考我所给出的几个问题:1日本的领土主要有那几部分组成?2日本的海岸线具有什么特点?3日本的地形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我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随后,我会重新给出一幅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回忆我们在上学期所学过的海陆的变迁中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并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注出日本的地理位置。运用板块运动中地壳的变化,联系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小组讨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我会在听取学生的答案之后,进行知识的归纳,进而得出结果,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

之后,通过日本95年神户地震的震后纪录片,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对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了解到防震减震措施的重要性。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日本防震日的防震演习及日本传统民居建筑的图片和材料,增强学生防震减震的意识。最后,通过我所收集到的学校避震措施,进行简单的现场演习。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建立起知识的新旧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同时,完成对教学重点一的学习任务。

接着,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二部分: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相关图片的比较、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即,使学生通过感性的对图片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知识的归纳。为符合初中生有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度这一特点,我将采用“提出问题——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的流程,来进行教学。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平常的生活中,所注意到的在我国市场上行销的日本产品。然后,通过我所给出的图片,认识日本著名的品牌。再结合日本的人均生产总值、在国际金融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外汇储备在世界的位次等方面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的经济发达,是世界经济强国。

紧接着,我会给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地示意图和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所占的比例图两幅图,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日本是世界工业原料的进口大国,而造成日本大量进口的原因,则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按照相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示意图以及日本主要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图,自主学习,从而分析出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狭小,造成工业品大量出口,成为出口大国。通过对四幅图的综合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日本加工贸易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外依赖严重。

之后,就进入日本工业分布的学习部分,先让学生观察日本的工业分布图,按照之前的方式,带着问题去思考:1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2为什么要分布在这些地方?3在图中明确横滨、名古屋、神户、大阪和东京的具体位置。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通过演绎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课程进行到这里,日本的自然环境和加工贸易经济已经学习完毕。我会通过。

“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这样一道题目,完成对前两部分知识的结合和梳理,从而,解决本节课的学习难点问题。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可以全面具体的看问题。同时,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发展我国经济建设。

最后,就进入对日本文化的学习部分。有人说,日本的文化好比一个茶壶,里面装有茶水、咖啡、白兰地。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此部分的学习,较前两部分而言,容易许多,我将采用讲授法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以及中日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通过此部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日本民族构成单一,造成其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另一方面由于进出口经济发达,造成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其次,使学生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从而促进中日的友好发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的强调,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析于合作。同时,运用视频和图片,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对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其次,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希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防震意识,珍惜生命。

初一地理日本课件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三节印度。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地理课件《印度》

4、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况,使学生认识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了解印度工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的工业区。记住印度的主要城市。

5、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教学建议。

关于“印度”的教材分析。

印度是南亚面积和人口第一位的国家,所以其自然条件与南亚的差不多,为了避免重复,本节重点突出了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古代印度的疆域与现在的印度疆域不同。为避免将地理课上成历史课,重点从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城市建筑、物产、宗教与语言等方面阐述。

在“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主要侧重农产品的分布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压力,辩证的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印度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明确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进而了解印度主要的城市。

印度农业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是只有在独立后经济才有较快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

关于“印度”的教法建议。

印度是世界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世界文明古国,首先应使同学了解文明古国的含义,了解印度灿烂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进行演讲,或通过媒体资料介绍印度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近代历史状况,为后面经济发展打基础。

对于印度的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分析印度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2、读图分析印度农业生产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归纳表格。

4、世界第二大人口国,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业生产压力大。

对于工业生产与主要的城市,可以采用谈话讨论法,重点培养观察、分析“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图”的能力:

1、印度有哪些工业部门?

2、印度工业区主要分布何处?为什么?

3、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哪些?

4、归纳表格。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印度景观图片;印度地形与降水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印度景观图片(也可为相应的投影片),这是哪个国家的?

(板书)第二节印度。

(提问)谈谈你对印度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板书)。

一、世界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民族与宗教。

(引申提问)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除了印度外,还有哪几个?大家知道这四个国家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课外知识—紧邻大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注意总结)农业—生活—交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光热(位于热带,光热充足)、水(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土(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提问,出示印度农业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根据地图及所学内容分析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板书)二、农业生产与人口压力。

1、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利、不利。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开放性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修水库等等。

(板书)3、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归纳板书)。

【板书设计】。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印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及其中心城市。

【教学难点】印度的主要工业区发展的自然条件。

【教学用具】印度农作物分布图;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主要工业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之它的矿产资源丰富,印度具有发展经济的有力条件,但由于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落后。只有在印度独立后,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印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板书)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提问)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对哪种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矿产资源)。

(展示印度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印度有哪些矿产?

这些矿产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印度都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教师注意总结:英国殖民者统治期间,印度经济发展畸形,只有采矿业、纺织业比较发达。独立后,印度重视培养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民族工业。其中电力、钢铁、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核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印度正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农业国转变。

(提问)印度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展示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

(引导学生思考)印度的棉纺织工业和麻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归纳(农矿产品与工业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用表格表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归纳板书)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孟买、加尔各答、新德里三个城市,确认这三个城市在图中的准确位置,展示印度城市的景观图片,简要介绍这三个城市的基本情况。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发展中的民族工业。

工业发展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

主要城市。

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

关于“印度”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教学难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用具】相关的印度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外,另外三个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可提问学生)。这四大古国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明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

(学生联系实际回答)。

(教师总结)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但是在18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遭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宣布独立,1950年才正式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传统,比如它的饮食和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示课件)世界文明古国。

(牛—印度教)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目的地是印度,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在印度第一大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印度教。

(简要介绍印度是一个宗教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

(课件展示)印度地形图、印度气候类型图。

(学生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

(课件展示)(土地肥沃,广阔的冲积平原,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位于热带,光热充足)。

(降水适宜较好,多就涝灾少就旱灾)、

(课件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图及降水量分布图)。

印度主要农作物有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种植与之相适应的农作物,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承转)印度是个农业大国,但是粮食出口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太快,数量巨大,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的压力。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教师总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科技种田;提高单产;培育良种。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一、文明古国。

二、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

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发展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活动。

利用课下时间收集资料,在课上任选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收集印度有关的资料,介绍印度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内容,办一个知识竞赛或表演。

2、讨论:人口对印度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是什么?

3、上网收集印度与巴基斯坦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争议的原因,关注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和中国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七下地理课件

1.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对学生的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世界第一“羊”业大国。

2.发达的农牧业生产。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丰富的矿产资源。

2.迅速发展的服务业。

3.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播放“澳大利亚动物园”视频资料)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驼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演化年代。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

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

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比鸵鸟更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飞跑,由“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称号。

师:其实,澳大利亚还有许多世界上特有的植物,例如桉树等。因此,有人把澳大利亚称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下面请同学们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1: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长期独自占领着南半球的一块大陆,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演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种类;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其实,澳大利亚不仅羊养得好,其他的农牧业部门也十分发达。下面,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请同学们看图8.37“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并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生:回答。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请一个同学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生:(略)。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

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高一地理课件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判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的解决如下。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的相关知识时,应着重让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时间是东早西晚;地球上同一经度的地方时间相同,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日界线理论上是180°经线,实际上与其不完全重合,是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结束,0点经线是另一条日界线,是自然存在的日界线;至于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期的具体计算问题,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还比较少一些、理论理解的难度也很大,建议初中阶段不必涉及,可以到高中阶段再去系统学习。

承转:用日影变化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公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用地球仪以及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用手电筒作为光源,模拟太阳光的照射,观察光亮点(直射点)与地球仪上三条标志性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3.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

4.观察家乡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低的变化:

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归纳比较,实战演练。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不同温度带的自然景观差异以及家乡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知识,下节课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和补充,获得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周期,引入了“天”和“年”两个常用的计时单位。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尊重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地理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通过演示、视频、建立模型等解释原理,在学生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通过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熟练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构建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以直观的演示和观察、广泛的交流与思考,使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读图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课件

知识目标:

1.明白我国有56个民族。

2.明白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明白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明白各民族的散布特点。

5.懂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明白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敬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解释我国民族散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敬、团结友爱,共同保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散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散布状态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关心学生认识和懂得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懂得,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一般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按照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础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辨认我国少数民族散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散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明白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尽管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接着再懂得民族的散布情况。在这个地点能够关心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民族散布”图,认识我国民族散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来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能够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础内容。接着,通过展现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能够让学生自个儿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标都是为了关心学生认识履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够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懂得,会引起学生特别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个儿的语言而没有自个儿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一般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如今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运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能够让学生视察一下,教师还能够让学生视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能够按照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能够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懂得是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散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许多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占,为抗日战争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解释了各民族人民共同抵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占,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视察“中华民族散布”图,考虑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散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散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履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个儿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个儿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能够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按照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治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态。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关心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点履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个儿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适应。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个儿的风俗适应、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个儿的风俗适应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爱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散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敬各民族的风俗适应。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能够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七下地理课件

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高中地理学习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高中地理知识。因本学期理科班的要会考,会引起部分学生的重视,会有一些学习动力,但缺乏学习方法,这方面的技能教师要多指导。

我教的文科班是平行班,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为顾及全班学生的学习,讲课速度不能太快。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二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重在地理分析思路的培养——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描述和归纳上。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术语和地理事物地理名词的基础上。期末复习的时候对一些重难点尽量每一位学生在指定时间内过关,对出现的共同错误课堂讲解,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要单独辅导,晚自习的时间不够,那就要占用师生的休息时间。在复习期间,应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我教的理科班一个快班,两个平行班。快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所以讲完本课的知识点以后尽量做题落实,同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尽量当堂课解决,少遗留问题。平行班的学生几乎每节课都有一些要睡觉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从没有放弃过,或是鼓励、或是激发、或是语重心长的教育,尽我的努力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听课,有各种方法干扰他们他们“做梦”。理科班要参加福建省的高中地理会考,所以教学上重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讲述,知识点的难度系数较低,并且教学速度高于文科班,这样可以提前一个月进入高一必修1和必修2的总复习,并在后期一周进行会考纲要的总复习,把握会考纲要,结合课本,进行复习,迎接会考。对学习好的学生给一些难度高的题,而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抽时间单独辅导补差,对那些基础、比较简单的习题要学会,建立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有信心学下去。

教学总结报告。

初中地理课件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难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七下地理课件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惠安广海中学全体师生对各位今天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弹指一挥间,您的孩子已在我校度过了三个多月的学生生活,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紧紧围绕惠安广海中学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开展工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向您通报一下:

家长朋友们,我们惠安广海中学是“一所校本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是一个安全、整洁、秩序、美观的学习化校园”。学校秉承“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赏识和深厚的关爱,让每个学生在这里获得扎实的知识与生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创新。把他们培养成“生命成熟、智慧发展的21世纪终生自主学习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未来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

家长朋友们,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现就初一年级新学期的主要工作,我讲几点意见,请家长朋友支持。

一、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初一年级首先是抓好学生的立规入轨教育。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开学以来,我们狠抓了学生早操、早餐、午餐、午睡及集队等车等方面的工作,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狠抓了学生的上课常规,目的是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学生的一日常规得到了强化,学生的精神貌有了更大的起色。今后,我们还将重点抓好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遵章守纪的习惯。

二、顺利过度,不落一人。

每一个初一学生都面临从小学向初中过度的难题。小学的课程门类少,难。

度小;进入中学后,课程门类增至十门,难度加大,速度加快。对此,我们将千方百计帮助孩子们度过难关,我们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

我校的班风是:遵守纪律,礼貌热情,团结互助,勇于进取。

我校的学风是:勤奋、严谨、谦虚、创新。

每一个广海学子,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刻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将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发放反馈单及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当然,我们更希望家长以主人翁的态度与学校密切联系。

五、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1、“疼爱”但不“溺爱”。独生子女教育是个难题,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正因为我们深爱他们,所以精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修养,博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高雅的志趣,渊博的学识,才显得特别重要。溺爱会害了孩子。

2、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建议家长朋友注意培养自己孩子的下面几种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