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3-12-10 06:52:34 作者:HT书生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规范,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地规范和有条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摘要: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编写为例,分析当前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并指出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性,提出将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在基础医学课程教材中的初步设想,使我们编写的教材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材;医师职业精神;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知识载体,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种类繁多,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为例,目前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现在已进行了8次修订,在修订过程中,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创新[1]。比如第五版开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图,并以插入框形式将著名实验、科研进展、临床问题等专业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机结合,旨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启发思考、拓展知识面,赋予教材人文内涵。

提示培养医生不仅要传授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教材,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体现了培养医学生早接触临床理念[2]。继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各章节以案例导入,正文中适当加入一些临床应用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与临床衔接[3]。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电子书包)》,迎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及上网设备在医学生中的普及为基础,使医学生全天候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导作用[4]。

另外,也有教材改变了传统将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截然分开的编写模式,尝试将两门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以人体发育为主线,将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展、结构与相关功能密切结合,使其真正成为一门课程[5]。还有教材针对高职、专科等层次教学,相应地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两门课程整合,使内容更加紧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进而减少授课学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留有更多自学时间[6]。这些教材编写模式,也为目前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7]。总而言之,虽然目前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基础医学学科教材编写形式多样,但还是注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承载,对职业精神层面的渗透不足。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通过基础与临床知识的学习,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授课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医学生向善、求美、利他、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即是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目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育让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一般新生入学后,学校会组织医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场馆,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读等活动,这些活动全体学生都要参与,但是活动时间很短,并不能在医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随着医学生医学知识的积累,个别医学生可以参与社区导医和导诊等诊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感性和经验层面体验医疗工作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这使得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缺位。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以自己的经历结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道德和医师职业精神内容,但这也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常态化。

2职业精神养成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制度建设是从1988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始的。,中国医师协会签署《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再到颁布的《中国医师宣言》对医师职业精神进行了相关规定[8]。在这些规定中承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身学习,并强调守护健康、促进和谐,是中国医师担负的神圣使命,该神圣使命依赖于医学生的培养。

虽然职业精神培养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锻造,但也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医学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学科分支最多,知识更新最快,并且医师工作环境复杂。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师要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不仅要对新事物、新知识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医学家吴瑭曾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均指出作为医生不仅要追求医技精湛,还要追求医德高尚[9]。医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才能胜任医生角色[10]。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在教材中的意义。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随着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生对职业认知日渐清晰,但是繁重的学业以及间接了解到的医师职业压力,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倦怠,甚至产生弃医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时让医学生认清医师职业,培养医学生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11],而这些品质的养成仅靠参观、宣誓或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有必要将职业精神培养内容以某种形式编入各学科教材中,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了解相关知识,得到不间断的熏陶。医学生刚入学时,对医师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对医疗行业认识片面,要么是积极的,要么是负面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很容易做到修正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职业精神培养提前到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收积极的、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把基础医学相关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既能体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使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到基础医学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样化使重编教材成为可能。

当前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医学生培养已成为共识。编写或修订教材是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将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编入教材也是可以实现的。

4.2现代化技术发展为教材编写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开发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现与本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及经典案例。以学科知识点为依托,向职业精神扩展,充分展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兴趣,加深对基础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适当应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内容可以包括本学科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描述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引导医学生把内在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相结合,自觉追求卓越,深化对医师职业的认知,培养职业精神。也可以以本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医学生体会到学好基础医学知识是为以后处理临床问题提供有力保证,进而使医师职业精神得到升华。例如,在组织学消化管章节阑尾部分,可以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在因妇科疾病进行手术过程中发现阑尾有轻度炎症,是否需要将阑尾切除呢?可以将这个案例从本学科知识层面、临床思维维度、职业道德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述,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也可以是明确的。再如,在胚胎学部分,学习先天畸形(唇裂、无脑儿等)相关章节时,可选择一些典型案例,从科学、人文、社会等角度分析如何处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师不仅是救死扶伤,还要从患者、家庭、社会等方面考虑。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师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两者统一。总之,本文通过对基础医学学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材编写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使编写的教材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承载医学知识和传承良好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成令忠,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白咸勇,谌宏鸣.组织学与胚胎学(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苏衍萍.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成令忠,王一飞,钟翠平.组织胚胎学———人体发育和功能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于恩华,唐军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8]王德.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人文,2016,2(4):2.

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

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

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二、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面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学习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基础医学多数属于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能强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包括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确定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等方面。临床医学是基础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二者密不可分。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才是学好临床医学课程的保障,所以从扎实的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开始,为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做准备。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当前,大多数工科专业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无机及分析化学。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四大平衡理论是要求必须掌握的。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是很基础的东西,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

我们所开设的新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环境化工。它以化工的理论与技术为应用基础,围绕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实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推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因此,进行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可以满足社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所谓课程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

基于以上课程模块化的考虑,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见表1)。由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导致概念和知识点多,各章节之间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因此,要合理安排大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绪论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本课程的介绍及发展前景和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工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建立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在绪论课上介绍无机和分析化学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和相关考核办法。

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材料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在专业导论课上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能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通过新生认知见习,让学生在参观相关无机化工企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知识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布置课后课题作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作业。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有: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讲教师课堂讲授“动”与“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彻底忽略传统的板书;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或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化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flash动画制作了各种类型分子杂化轨道(sp,sp2,sp3,dsp2等)的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人机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

第三,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化工学科竞赛活动是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

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各类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

第二,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化工年会化工论文竞赛。

第三,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设立创新实验基金,由学生自由申请,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此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锻炼自学能力。

五、适应能源化工专业要求方面的改革。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应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热力学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我们针对实践性很强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其专业的特点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此外,我们还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收集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实习接收单位评价、系(分院)自评、学生评价等信息,做到以评促建。

六、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适应专业要求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在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中,将依据不同学科之间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存在的联系而尽可能追求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其将以往应当属于教研室中的实验室从中分离出来而设置在实验中心之中,从而能够将以往分别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资源同具有统一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组合,并将原有教研室工作人员的编制重新划入到实验中心之中。并且在其中实验教学的环节中也将之前存在的课程所分离而进一步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同时,其还在医学实验中心中根据学科大方向的不同而分为病原学、化学同预防医学、形态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功能学这五大教学实验平台,从而以这种教学平台的方式将以往的学科性实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变,从而在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良好联系、融通的过程中使医学实验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实验教学中心机构同教研室一同都设置在基础医学院的管辖之中,并使基础医学实验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方式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并使教研室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热情。通过这种良好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的使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工作以及课程改革都能够得到教研室人力、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保障实验教学中心的顺利开展。

2.1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特点的不同,实验中心特别打破了以往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以往仅仅以课程为单位的方式转变为具有整合形式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新实验习题中,主要分为下列几种实验:首先是基础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对于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系列实验技能以及操作进行了包含,比如较为基础的生理基础实验、实体解剖操作等等。同时还包含部分经典验证性实验,从而能够以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对于人体在正常以及异常情况下的生理状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掌握。其次是综合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主要是对部分实验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的部分实验,虽然这部分实验都是由基础、经典的实验方式组成,但是学生却能够在开展此项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更为新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后续的更高层次实验打下基础。最后即为设计性实验,在这部分实验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以及爱好来使创造力以及主观性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心中,应当在以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同科研项目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艺术。对此,可以在班级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到探究性实验中,并在教师实际指导下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开展实验,并且在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安排学生利用教师的先进医学设备进一步开展更具前沿性的医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更具学术气息的实验环境中享受到实验与探索的乐趣。同时,在安排学生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将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通过实验中心同周围医院的良好连接,则可以签订学生临床实习的相关条款,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实验环境。通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升自身知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使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提升。

2.3经典实验同现代技术相结合。

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医学人才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经典实验操作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对于基础医学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理解,从而能够在获取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为后续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在医学技能中,标本切片观察、生化检测以及实体解剖等都是学生必须应当良好掌握的技能。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医学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医学技术的同时对新技术如数字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生物学检验系统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技术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以多样化的医学手段来丰富自身医学素养。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现今社会医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高素质医学人才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加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而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医学能力。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在保障教学中心合理组织架构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以良好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保障。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3.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生课程的构建是基于能力培养的,包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论文书写技能以及沟通技能等。而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的考核方式大多只是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考核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程度。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形成性评估,能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动态变化,让教师有机会根据反馈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个性化辅导。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中,目前考核的主要形式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方向撰写综述,并进行打分。同时在课程中期,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和问答情况,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面对面的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相应的对策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程反馈中,学生肯定了这种形成性评估的教学效果,并建议增加更多的科研写作方面的练习以及教师一对一的实时评阅和具体指导。因此,研究生课程考核应该注重两个方面: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业的进展情况。这样既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医学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尽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却都是可塑之才,教师只要因材施教,就能为医学科研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加要求课程组导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带教意识,肯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付出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心血。课题组也应该规范和统一教师指导方面的具体要求,而教学管理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学的督查,以切实保障研究生教学效果。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注重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整合,并且要以重要医学问题为依托,规范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效性,帮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以研讨式教学形式为主,以特定的研究方向为中心让研究生参与讨论,更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考核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情况,还要结合更加灵活的形成性考核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获取前沿进展和新技术,训练其科研课题设计能力、科研论文撰写等科研基本功,以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医学科研人才。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案例教学则是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提出的教学方法。

它弥补了现在教学上的不足,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案例来教学是现在教学方式的一大特色。

本文中我们将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案例教学的优点和意义以及如何来进行案例教学来进行阐述,以此来对现行的案例式教学来进行研究。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广大大学生,对基础课科目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专业课。

一般基础课都是一个专业一起上,有的大专业可能教室里会挤下一百多号人。

嘈杂、无纪律等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利用人数多,经常逃课,即使上课也不认真听讲。

教师也因为学生人数实在过多,又要兼顾教学,分身乏术。

对于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逃课等也都只能容忍。

一般这些教基础课的教师都是其他学院的,不愿多管也是情理之中。

而学生也因为刚步入大学,不了解高数的重要性,不认真学习。

(二)课堂效率低下。

高数教师讲课一般都很认真,然而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课堂纪律涣散。

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非常严重,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因为玩手机而无心听讲。

剩下的还有一些会在课上睡觉,教师讲得再好也没有多大作用。

学习氛围差,使得更多的学生受到影响,渐渐地认真听课的学生所剩无几。

(三)师生默契度差。

教师与学生相互不熟悉,默契度差。

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一一认识,其次一周就上一两次课,学生见到教师的机会很少。

这些都有碍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熟悉,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无法抓住教师的讲课重点。

另外高数作业的批阅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上百份的作业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很难详细地修改每位学生的作业,留下很多问题。

(四)作业完成情况差。

抄作业的情况在高数教学中非常普遍,很多学生纯粹是为了敷衍教师,完全不动脑子的照搬照抄。

现在网络普及率高,从网上找到答案非常方便。

教师也是实在分不出精力去管学生的作业,只能做一些口头的叮嘱。

为了图方便,不独立完成作业,养成恶习,再加上课上的无心听讲,很多学生完全荒废了高等数学学习。

二、大学高数教育的改革建议。

(一)加强思想教育。

在开学之际,召开年级会议,向学生灌输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不重视基础课程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了解基础课程对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帮助,直接点明这层利害关系比反复叮嘱学生认真学习更为明智。

大学生已经成年,心智较为健全,明白了高数的重要性,自然不会怠慢了高数课的学习。

可以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这样更有说服力。

例如,高等数学中涉及到的微积分,在电工学、机械设计、大学物理等计算中都有体现,不学好这章内容,往后的其他科目解题会出大问题。

学生轻视高数的`另一个原因是觉得高数与高中的数学差别不大,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

这和教材的编写有关,确实教材初始是函数方面的知识,和高中接轨,差别不是很大,难度也不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

事实上书本中有很多难度很大的内容,像《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应用》等,都加入了大量高中数学没有的数学概念,需要认真对待才能掌握透彻。

(二)严抓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必须整治,这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学风,影响整个专业的高数学习。

上课时多提问学生是最基本的措施,让学生无暇分心于与课堂无关的事物。

经常进行随堂检验,出一两道题让学生解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次上完课或课前进行点名,防止学生逃课。

这些强制性的督促措施可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辛勤付出有所回报,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上课本就是严肃的,学生应端正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也要负起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学生主动配合教师。

学生配合教师主要是做好课前预习,事先了解书本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然后在听课过程中着重注意这些内容。

比如《中值定理与倒数的应用》这章内容,几个中值公式需要做一些初步的了解,包括拉格朗日(f(b)-f(?琢)=f'(?着)(b-?琢))、柯西中值(=)洛必达(==a),它们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等都需要搞清楚。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学生应主动适应自己的教师。

默契程度是双方决定的,但完全可以通过单方面的努力改善。

学好高数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自己,所以学生理应主动配合教师。

(四)改变作业取材。

现在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全都来源于教材,这给了喜欢投机取巧的学生可乘之机。

教材的作业答案在网上都能轻而易举得找到,抄作业非常方便。

不妨根据教材,教师自己编一些题,给学生用作课后练习。

即使题型相似,也可以避免学生照搬照抄,完全没有思考过程。

要使用书本中的题时可以改几个数据,再给学生解答。

虽然能找到相似度很高的题,但也强制学生仔细地把题了解清楚,对解题步奏也能留下一部分印象。

结语: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较多,需尽早做出改变。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中坚力量,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王雅楠.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就是在依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能力考核上采用”分步推进“的方法,学习过一段时间,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测试来发现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进行复习.

作者:董兵波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434020刊名:金山英文刊名:goldmountain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分级教学分步推进单元测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2010-1-。

1这学期我的。

教学。

任务是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班级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上课时间是12-19周共8周,平均每周6学时,总共64学时。本门课程属于考试课,课程的授课地点全在机房,教具使用计算机机及多媒体。教材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相关的《试题汇编》。

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基础课,主要可以分成四部分:计算机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和其他计算机应用。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包括:word和excel的使用等。

本人是第一次给新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课程相应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授之前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特别是向以前经常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在课间确定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

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技能知识方面的,而是因为没有给新生上过课,所以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学习引导方面做得不是很充分。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大学的学生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和老生相比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课堂上,本人对于这点缺少经验,在授课初期很不适应。好在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考试形式以考ata高新技术证书为主,成绩也由此证书成绩为主。

总的来看,虽然在开学初期,对于学生的基础底子薄有所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这次授课还是有一些遗憾在里面。不过我相信,发现的问题一定会被很好的解决的。所以我有信心在下一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研究生教学改革下基础医学论文

二、转化医学———医学的分支。

1.传统中医药中的转化医学。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理论思想,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指导观念。从神农尝百草等先辈们的典故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转化医学即“临床—理论—临床”的发展模式似乎伴随着中医药的'产生及兴盛。然而,在当今的时代发展浪潮中,针对传统中医药学的转化研究中心似乎寥寥无几。[3]我们不妨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宏观大大小小的课题数不胜数,可真正运用到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去的又有多少。中医药的发展需要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同现代的科学发展方向接轨,需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诠释内涵,增强其科学性。发展中医药转化医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以传统中医药的雄厚基础资源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体系。

三、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改革。

现在的医学教学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对于医学理论课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运用严重脱节。学生自身不能体会到两者如何建立沟通的桥梁,不能自主的找到两者的结点所在。教师在授课讲解过程中缺乏将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的工具、手段;在临床中发现的常见病例讨论、常见治疗方法、最新治疗进展没有办法反馈于教学课堂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高校医学生的培养。因此,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在基础与临床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在临床基础课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授课时间、适当的调整教学结构框架、优化教学大纲的方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目前医学教科书的结构几乎都是以病名、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为既定顺序,然而,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当患者在你面前时,我们的思维逻辑应该是按照该患者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症状体征,应诊断为什么疾病,进一步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思考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后确定诊断并开始全面针对性的治疗。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模式上应该根据临床实际作出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建立临床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这也是转化医学的一种体现。[1]在一些基础科研课程中,应强调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应仅仅以鼓励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为目的,更应注重的是强化科研工作者、老师及学生将基础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的转化。鼓励科研工作者及老师同学积极申报参加有使用价值意义的课题。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研讨,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引领学生、培养学生发现临床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文献、书籍以及其他材料,探索临床中存在的问题与基础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关键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设计方案和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期进一步探索解释其中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最终实现以发现临床问题—探索生物学基础—解决临床问题为主线的转化医学理念。

2.教学建设上的改革。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是基础的转化医学教育建设,目前我国在国家科研平台的建设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创新完善相关基础研究,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广泛传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转化医学模拟医院系统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基本临床资料、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检测出来的基本数据以及基本诊疗方案等引入到医学教学中去,实现科研、临床、教学一体化的信息公共平台,即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优秀全科医生及科研人员。基础科研源于临床实践,临床实践依赖于基础科研的支持,两者间相互协调、共同创新,转化医学也因此而存在。创建研究型医院,推动转化医学科学内涵的真正有效实施。研究型医院即具有独特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的医院和医学中心,其发展理念是以临床实践需求为指导,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医院的业务活动要推动临床和转化型合作研究,最终实现将基础研究的最新生物学成果应用于制定和完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中去,改善人类健康、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目标[5]。

以研究型医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全面共同提升,实现其在医学教学改革建设中的价值所在。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是科学进步的必然需求,实现转化医学建设是发展传统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必然过程,培养新一代的优秀医学人才必须依赖于转化医学这一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如今,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领域早已经鹊起,引起了广大基础科研人员、基础教育者、临床研究者、临床实践者的共鸣。通俗地讲,转化医学即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书本上的理论。一项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必须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新的药物发明、新的治疗方案、新的技术诞生无不是从基础科研开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思考,直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以完善研究成果,而这正是转化医学的精髓所在。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转化医学有着广阔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转化医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人才,而且也将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强有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3]李平,唐启盛.转化医学理念与中医药发展新机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19(1):5-9.

[4]陈发明,金岩,施松涛,等.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7(1):5-11.

素描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中等职业院校的硬件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学生们的水平无法得到更大层次上的提高。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素描基础差、造型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无法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进行抗衡,很难达到更加理想的职业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素描基础教育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法,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美院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要有很大的差别。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参考普通高等美术院校的相关课程来设置的,缺少权威范本。作为基础课,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并不断向高等学校学习其教学方法和硬件设施配置,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应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同时,更关注其将来的就业发展和未来出路的将来毕业生的现实出路,为国家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EDA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中学生为什么必须开设美术学科,基础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学阶段基础素描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这些都是在教学一线的中学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育;素描教育。

一、美术教育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合,基础素描教学要适时出现。

学生由儿童时代步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也逐步增强,这时候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应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在初中到高中阶段,基础素描适时地加入了美术课程。从儿童时期的想象绘画、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毫无约束的涂鸦创作,到通过科学的观察,理智地表现客观事物,这也是一个学生身心成长的过程。此时的基础素描课,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个别课外美术辅导班,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基础素描教学,这种做法是让人担忧的。首先这一做法违背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再者,素描学习相对儿童的多彩世界是单色的,不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对于绘画一筹莫展,从此不再喜欢绘画。这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限制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进行素描教学。

美术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它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和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传承。人类的进步需要摄取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影像、表情、动作等多种媒介方式获得的。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中没有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区别,所有开设的课程都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能力的积累而服务的。我们的孩子会观察、能表现,懂得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怎样创造美,我们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通过素描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为今后涉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素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素描之美在于它利用单色线条、块面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创造出可视的、具有质感、量感、体积感、空间感、光感的客观形象,它是人们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空间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的集中体现。一张好的素描,同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大师的素描作品被后世不断地欣赏、传承、摹写,堪称优秀艺术作品的典范。

三、素描教学的方法。

(一)入门很重要,固有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要改变,方向决定速度。

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素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各个艺术门类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素描教学要有严格的理论支撑,其中涉及透视知识、明暗知识、结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难免枯燥,但是必须要学,还要学扎实。这就需要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学中力求方法灵活、机智,语言风趣幽默,范画和讲解相结合,有声有色,给枯燥的知识以声情并茂的表现,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中学生在教师的素描辅导过程中,逐步学习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感受用基础素描语言去表现所感知的物象。尤其要注重整体观察方法的培养,从物象的结构、空间、黑白灰关系、动态、体积,以及画面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视觉关系等入手,变盲目的观察表现(甚至照抄黑白灰)到有法可循且准确生动的表现。

(二)素描没有捷径,基础决定高度。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绘画的法度、规律性知识,以及素描本题语言的掌握。比如教师经常讲的注意轮廓,轮廓是物象的外形,更是物象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边缘,它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简单的线,它是有空间的。这些必须让学生通过感觉和触觉实实在在去理解。再如,明暗交界线是什么?它是物象受光与背光即亮部和暗部两个面的分界线,根据物象形体的变化及空间前后的变化,明暗交界线也产生着深浅、虚实、强弱的变化。还有基本的透视知识,物象前后距离的远近,在素描中表现为透视关系,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种种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掌握素描的本体语言去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二维空间的素描纸上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象视觉效果。

(三)临摹是提高基础素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临摹不是简单的摹写,更不是对一幅作品的简单黑白灰的照抄。它是一种带着观察、带着思考的临摹。首先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习阶段的、最适合每个学生基础水平的、最适合各个学生素描特点的,并且是最能够针对学生的素描问题的优秀的范画作品。这样的临摹才不盲目,更能对学生素描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多问些个为什么,“这幅作品为什么要这么画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是怎么处理的?”“画面的空间关系是怎么拉开的呢?”“为什么范画的形体很结实而我却画得很松散很平呢?”这样,从起稿到铺大关系,再到进一步深入刻画和整体调整,用观察、思考、整体、结构、空间等带动着临摹活动,这样的临摹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经过适当的临摹、写实、再临摹、再写生,反反复复,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基础素描的不断进步。

(四)基础素描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素描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作范画时,容易使学生产生模仿,而误入素描教学的标准化,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多元化,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素描感受及对素描语言的感知能力,从其对特定素描语言的偏爱和侧重加以辅导,开发学生素描语言的潜能。基础素描教学属于视觉传达造型领域,教师做范画时不能光动手不讲解,还要将自身感受到的结构关系、视觉效果以及如何去观察、物像的远近大小、黑白灰关系对比、强弱虚实等因素在画中加以解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培养感知能力。根据每个学生对物像感知能力的侧重,有的擅长写实表现,有的对物像在光照下的光影对于形体的表现更感兴趣,有的更注重画面整体的粗旷效果,有的更加细腻。这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相应的辅导,并根据学生素描学习的进度,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分组做范画,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让学生既能够掌握科学的素描方法又保持自己的个性。甚至在给学生提供临摹范画的时候,范画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中外大师的作品,教师再加以分析和辅导。

(五)开拓眼界,多读画多思考,素描的高度源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即使是在学习基础素描阶段的美术生,也不能闭关在狭隘的画室空间里,遇有好的展览,素描的、油画的等都要去学习观摩,更多地了解优秀的素描或其他绘画作品。如果没有好的展览,就需要教师搜集图片、照片等资源,制作幻灯片,定期给学生上鉴赏课,这样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延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去选择,让他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艺术领域驰骋。经过欣赏和分析后,看得多了想得多了,学生难免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提出一些还有些幼稚的问题,更不要紧张学生会提出超出范围的、甚至跟教师意见相反的看法或意见,任何的问题都说明了学生的思考,这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教师要耐心解释,用绘画语言、手段去阐述他们的问题,形成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这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力。教师不可以搞“一言堂”,不能硬性地规定学生就这样画、那样画,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影响学生判断能力的形成,还会让学生对绘画失去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素描虽是“基础”,但是绝不简单,教师要充分重视基础素描教学对于学生绘画生涯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扎实这个基础,为学生艺术大厦的构建打好第一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美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武彦君.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创新教学的有效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3,(6).

[2]石荣艳.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3,(27).

[3]田建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j].成才之路,2013,(32).

[4]李小钒.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4.

[5]杨爱霞.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2016,(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