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东坡居士读后感(模板21篇)

时间:2023-10-31 22:33:53 作者:紫薇儿 优秀东坡居士读后感(模板21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书中的深层意义,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用意。请大家共同欣赏以下读后感范文,从中汲取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东坡传读后感

清早的碎阳铺满书桌,我微动手指抚摸着那个千古不朽的名字——苏东坡。

东坡诗词照耀千古,但东坡已成为传奇,我也只能在《东坡传》一书里,晓子瞻一生,赏东坡情趣。

乌台诗案,躬耕东坡。这恐怕不仅是书中的经典片段,也是所有人对苏轼的印象。苏轼年轻有为,却遭新党陷害,流落黄州,寓居东坡。但这政治上的毁灭性打击却并没有让这位乐天派犯官自暴自弃,反而使他的精神又一次升华了。

从小,苏轼就桀骜不驯,是考场上的一匹黑马。少年成名,恃才傲物,口无遮拦,终于引来了乌台诗案,远谪黄州。万万想不到,巨大的挫折并没让他消沉,反而从中觉醒了,觉悟了,苦难练就了他沉稳的性格。

赤壁绝唱,东坡开荒。“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他融合了文人的体面和隐士的潇洒。多好,潇洒并非表面上的昂头阔步,而是文人的吟诗作赋、无拘无束,是在明白生活真相后的豁达与洒脱。

当然,我最爱看、感悟最深的却是另一章:苏王之交,泯却恩仇。

王指王安石。苏轼有诗曰:“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想当年,熙宁变法,王安石豪言道:“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如此看来,在某种情况下,忠义也可同顾,两人既可在朝堂上咄咄相逼,又可在朝堂下惺惺相惜。听说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殿上吵完,一出殿便拉手去喝酒了。这种事除东坡外,怕是谁也做不出来的吧!

最后,要感谢苏东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旷朗的清风吹来;是他,让我们可以在探寻历史长河的泥淖时,重新找到了盛开的一朵白莲。

苏东坡读后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可以居于京都,可以居于东坡。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纯洁的思想是淳朴生活的基础,我虽一芥草民,亦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活出生活真性情的道理,无论是处于闹市,还是独行于东山。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征。

其实苏东坡所居之东坡,平凡之至,但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里却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人有了愉悦的心情,才有了能够使人感受愉悦心境的文章,他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民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我有时也会有这样快乐的感觉,思绪所至,非记之不可,打开电脑,文思泉流涌,任手下十指翻动,对面如有一位栩栩如生之好友,我与之娓娓道来:流畅欢快,是快乐之时,忧伤如烟,是郁郁之刻,能够记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停驻,回味,思考,所有的品尝都是美好的,人生须臾,能够留下些许特色灵魂的性情也不虚此行。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读后感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遍,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还记得苏东坡被蹢吗?他当时已只不过是一个草民,但他依然一心想着那些黎明百姓,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传读后感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人,在散文和诗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他也进入仕途做过官,先后做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太子师傅等,他是政治文学方面的革新者,力求改革,摒弃守旧思想。然而步入仕途的人,常常有不如意,也难免会遭受贬谪。欧阳修激进的改革主张和推新思想受到那些固守传统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排。在他39岁正直壮年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受到贬抑,内心充满着抑郁之情,这个时候,酒成了他的疗伤灵药,喝得得以让他忘却失意的烦恼,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消愁,他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醉翁居士”,以此来表示他未建功业、年华已逝的怅惘之情。

到了他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辞了官去颐养天年,这个时候他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号,叫“六一居士”,他说他的家里藏了有一万卷书,还有一千卷是收集的金石文字,有一张古琴、一盘棋和一壶好酒,最后还有他自己,一个慢慢老去的老头,合起来就是“六个一”,所以就叫做“六一居士”。

所以欧阳修一生有两个号,一个是“醉翁”,另外一个就是“六一居士”,这两个号都显示出他寄情山水、以酒为乐、以文为友的高尚情操。

欧阳修的故事。

早年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10),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东坡传读后感

书是儿子初中时买的,帮他整理书桌,又翻出了,就拿来读。对苏东坡最深的记忆,是他的《念奴娇》: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当我细细读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却随时间推移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两月有余,每每睡前沉浸其中,感知他的情绪,与他同乐同悲。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东坡传读后感

“借一场古典的梦,与苏东坡热情相拥……”感谢林语堂先生能够赠我这样一场梦。梦起,风雨变换,苏东坡的一生,伴随着大宋兴衰徐徐展开。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之大无法用言语去准确描述。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一生,正如他的诗所说“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他依旧能从不幸中找出属于他自己的快乐,品酿酒之甘醇,享美食的趣味。虽饱受人生之苦难,但依旧保持初心,坚持本性,乐观豁达,并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快乐的做自己。这一点值得我们赞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不仅仅是性格好,他还十分有才,才华横溢,在他在世时就已举世公认。纵然是发配边疆,他亦是皇帝的秘书,皇帝也亦是他的迷弟,追随他的新作,总是赞颂不已。

身处官场上的他更是令人沉迷。他从不阿谀奉承,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在政治中,捍卫良知,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他在官场上几经沉浮,甚至入狱,其风骨仍存,且不可磨灭。

东坡传读后感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东坡传读后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东坡传读后感

在我懵懂的记忆里,苏东坡也许就是一个写词的文人,我一直认为它和李白杜甫一样,就是一群只会创作诗词的人。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的名人,不仅是因为苏东坡卓越的才华或是动人的诗赋,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个品行败坏的人是不会成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桧,写得一手好字,开创了瘦金体,也很有才华,因为道德败坏而被世人唾骂。

苏东坡讲究仁爱,对于世间饱受折磨的劳苦大众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杨村开运盐河雨中督义》一词中就表现出对人民的艰难和悲苦的一种自责感。所以他竭尽自己一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时由于被贬,自己所担任的官职太小,而力不从心,此时的他就会产生一种羞愧感。这种感情在当时腐败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贵啊!

苏东坡是个重情多义的人,他结交了很多益友,也认识当时的很多名人。 卓契 就是起中的一个,他曾经因为一个承诺,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苏东坡,当时从苏州到惠州就像从天涯到海角,而卓契 一路化缘,风餐露宿 ,来到了苏东坡的面前,使苏东坡大惊。就是因为苏东坡的重情义,才使他结交了这个叫卓契的和尚。苏东坡的重情义还不仅于此,大家一定听说过苏东坡写的 《水调歌头》吧!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写给他多年未见的弟弟的,这首词便流传的现在还这么有名。苏东坡的重情多义还体现在他对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实。在苏东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东坡一直伤心至极,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内为她种了三万棵雪松,以表对她的思念之情。他还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写了一首《江城子?记梦》感动了无数的世人。

苏东坡还是一个乐观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贬但他丝毫不放弃自我,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发现那里的美好,对人生充满信心。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拥有所有优点的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需要学习他经典的诗词,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和品行。

苏东坡读后感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东坡传读后感

其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土。诗人,政治家,思想家。

宋代第一才子。他的政坛生涯并不走运,不同于在文坛上的一帆风烦,他这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三次返回政治中心。第一次因不同意改革派并得罪其,被贬黄州;第二次回归得益于保守派的到来,却又因不满其做风,自请离京;第三次在归京途中长别世人。

自此可以发现他不满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也是因为平民百姓。被贬黄州、自请离京他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在基层生活让他看到百姓生活中的苦难,让他能深入了解,去想方设法改变其困局。

他造福了百姓,但他也“贪生怕死”,面对对手的陷害,他害怕了,他害怕死,也害怕以后无法造福百姓。

在《水调歌头》中他曾写过“但愿人长久”,很多人都以为他写的是希望亲情能够长长久久,但非也,他希望的是生命能再长一点。苏轼是现实的,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长寿,亲情才能长久,他的才华才能展现。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他的豪放中又带着一点细腻的情感,他与别的诗人词人又不同,他能描绘家庭小事,也能挥笔写下国家大事,似乎世间万物都能融入他的文中,汇聚在他的笔下。

苏轼若一心写诗,他定能超跃李白、杜甫成为一个无人能比的大诗人,而事实是文坛因为他的词又迎来一座不可超过的高峰。

苏轼若一心步入政坛,他定能使朝廷改头换面,成为一代政坛奇人。

苏轼何许人也?我如是认为。

《苏东坡传》读后感

工作以来,尤其结婚生子之后,很少有时间读书,此次教研组安排读书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本来想草草看完,想着无非就是一本人物传记而已,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苏东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却怎么也抹不掉。我承认,我被这样一个纯粹的人触动了。

简单来说,《苏东坡传》一书中林语堂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历经磨难的苏东坡的一生。说苏东坡历经磨难真的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一生大半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当盛年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他的贬谪的生活,按时间顺序,苏东坡接连被贬到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对无耻政客的陷害,苏轼不屑反驳,只是泰然处之,奔赴一个接一个的流放地。尽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却没有因此颓废,正是在被流放的这些年里,他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在密州,他写出了《水调歌头》这样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鸡犬识东坡”,希望可以“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的海南,他也为“唯有一幸,无甚療也”而倍感欣慰。“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然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在自嘲。在黄州时,苏轼仍能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传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苏东坡还不忘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毕业工作结婚这两年,我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照顾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平平淡淡守护一份简单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说想要真真切切为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点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却因为一些无端的中伤而终止,这样的挫折放在我这里,我估计怎么都做不到如此洒脱的吧!但是,苏轼没有意难平,苏轼泰然自若,恰似彻悟了一般。苏轼的伟大就在这里,因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到面对中伤不去辩解,纯粹到只关注自己的追求,纯粹到毫无私心!这份洒脱,这份随性,这份坦然,古往今来少有人能比拟,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时间看了《银河补习班》,片子中的马皓文也是一个纯粹的人,明明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建筑师,却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锒铛入狱,从而错过了儿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就算是出狱了,他还要因为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发展,为了儿子的成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从未放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马皓文和苏轼一样,都是一个被现实社会排挤的人,也都是一个被时间承认的人,更都是一个纯粹的人!

当今社会,面对家庭,面对工作,面对社会,每个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也很多,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一些东西,或者放弃一些东西,如何才能坚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苏轼和马皓文能够坚持做一个纯粹的人,最终被时间承认,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去深思。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恆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吾是汝一敬生,闻汝词之曼妙,心怀敬意,但只知其一二,却不曾深入明晰,喜读罢,后细品慢芳赏,才知汝生而悲凄,方知汝过为何等见矣,知若此。

就读于瞬,星点繁环,纵横曼妙,久而不释,品汝词,欲品茶相与一等,所兴然矣,却不若一点哀思自裳。瞬二耳忽觉众响纷杂,于此辨识。只因纷乱而困,于此谛听,乃人生之乐事一等,沉醉不已也。终,此将为一曲,腾涌彼说。

此吾念汝应,征尘飞扬,奔扑于世,吾意沿汝迹,所寻定坚颜之源,亮目也。汝挽弓欲射天狼,已然至不感此时,却壮志满怀,渴步沙场,悲舞壮烈,却非乱舞,与谁相连?汝之豪放,汝显辉扬,马蹄乱步,不绝于耳,又见牵黄擎苍,恢汝今激,情欲试其,拭无儿女情长,归去来兮?只与孤高自诩方配汝,才见。

汝博识睿思,皆清世醒,月无行程,积淀情于心,佳句翩浮然适此,以笔又忽而不飘存,又转实虚,若隐才见,横亘于向间,柔潺之间,山色空鳌4嗣烙钟诤峄感逵诿妫致次攀高,致次贬谪,生乐抽坎谓超风,以去静所音时,些许同愿谓听。

一袭青衣翩然云间,站致于文坛上马,并翘首远瞻,定居力宦沉浮风浪,予独觉而逐已,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技惊四座,中数坎坷,远至随近,容轻挥手,似旱春一迎春,而多人所佩,谪兰仙挥,毫厘不忍,洒脱世间,于汝佳溢全美,天地然起,鬼斧身丘,所至为余礼之章,所切全然,皆因小流汇于江聚,方汝也!

敬祝。

承蒙见教,所学甚于。

汝之敬慕者:xxx。

20xx年x月xx日。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你最终选择了与山水为伴,与字画为舞。这一天你出现在黄州,虽然说是被贬,但是你面容依然微笑,依然坦然,亳无任何不平之气。

你愿隐居山水坐享自然风景,静观庭前花开花落,不愿再度臣服于那昏君膝下,与那唯利是图的佞臣共处一个朝堂。尽管你有兼济天下之志,但是你依然选择了寄情黄州山水,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既然能匆匆地来,为何不能匆匆地走呢?即使你远离京师,你的心也依然和朝政百姓紧紧地连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待遇,不公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了一个清幽脱俗的你;沉沦的历史中熠熠发光的,只有你那一颗坎坷而又旷达的心。

这一天的.夜幕时分我又看见了你,你依然是那样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历经沧桑的面颊上仍有那一份微笑,“不合时宜,独弹古调”想必是对你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夜,如同一块丝布罩住了整个世界,一缕月光照在你的门庭,正准备解衣欲睡的你,蓦然发现月色不邀而至,叩门探访,你像如获至宝般欣然起行。

可惜的是:只有月光相伴,却少了可以谈心的知己,心里的不快只能往肚子里咽。远处寺庙的一声钟鸣触动了你的情思,你疾步奔向承天封,暗想怀民兄此刻一定也了无睡意吧!来到承天封,怀民房间的灯火依稀摇曳,雕花的窗户上,依稀可见朋友那走来晃去的身影。

伴着月光,你们漫步在幽谷小径中,驻足于密竹古柏树下。月华似水,整个庭院似乎被灌注得满当当、水汪汪的,水中的荇藻纵横交错,乍一看,原来是松柏的倒影啊,呵呵!

景色太美了,宦海沉浮算得了什么?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或许被贬黄州、逐放岭海只是时代对你的一次考验。而你又以淡泊名利的胸襟、自得其乐的心态成功地度过你人生中的一次次的坎儿。

空灵的月光,柔和地洒洒满你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坚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应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能够看出,天才能够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欢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资料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最终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可是瘾--书也许能够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李之仪于元丰年间(1078-1085)登进士第以后近三十年,跟随苏轼于定州幕府。元符年间(1098-1100)监内香药库,又因曾从苏轼征辟而被勒令停职。他与苏轼不仅有师生之谊,而且同受党争之害,所以彼此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这首七律将作者听闻苏轼从岭南归还时悲喜交集的心情和重瞻苏轼风神的渴望融化在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感叹中,深情地赞美了苏轼身处逆境而能保持达观的开朗胸怀。

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意,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为精切。蘗即黄檗,落叶乔木,果实及茎内皮皆黄,可入药,味苦,古人常以黄粟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两句是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另一方面,从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这两句也写出了他在贬谪岭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饴的精神。

颔联写苏轼遇赦归来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这时执掌军国事,打击变法派,原来被变法派流放到岭外的元佑党人纷纷迁移,相继复职。在他们看来,是雨露恩泽遍及朝廷内外。以“才闻”和“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元佑党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也形象地写出了旧党得赦之后枯而复苏的政治气候,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李之仪好将气清澈骨的人比作仙人凤鸾(如《题张湛然兄弟所居壁时谒之不见》),此处不仅是赞美苏轼贬谪之中依然保持着旷达的胸襟和旺盛的创作力,而且把他历尽磨难而依然清旷飘逸的形象升华到谪仙人的高度。在阔别苏轼的日子里,作者是这样魂牵梦萦地怀念着他的老师:“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和储子胥桩竹》)苏轼的归来对他来说是喜从天降。所以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两毵毵”既指鬓、髯皆白,又包括两人须发皆白的意思在内。连门生都已如此衰老,则苏轼历尽坎坷之后的老态更可想而知。事实上,苏轼归来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了无限的同情。

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主要是诗中所写苏轼洒脱豪放的风神和受尽磨难的悲慨正与这两种格调相适应。前人称李之仪诗取径险峭而有浑浩雄深之气,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东坡书院占地2500平方米。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现名。东坡书院,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目录书院简介历史背景主要建筑相关作品收缩展开书院简介。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概述。

-宜兴市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又名蜀山书院,俗呼东坡祠堂,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现为东坡小学。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北宋元丰七年(1084)九月,苏东坡至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曾有“买一园,种桔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书院,屋宇四进。第一进,面阔七间。两侧二间,保留着清吏部员外郎周家楣书“东坡买田处”、清浙江巡抚伍道榕书“讲堂”、清江宁布政使杨能格书“似蜀堂”旧匾三块。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大匾,均为第一进中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正面墙上,嵌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七方。第三进前为“讲堂”,后称“似蜀堂”,可见蜀山。第四进为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近景和太湖远景。、苏东坡曾在北宋元丰七年,在天远堂手植西府海棠一株。今海棠仍能开出满枝繁花。1982年,宜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天远堂和海棠院,林散之题有“海棠无恙”之额。

景点概况。

历史背景。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先住在儋州官舍里,后被上司逐出,便在桄榔林里盖了几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苏东坡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亭”。以后,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

历史沿革。

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民间故事。

东坡书院里有一种很特别的'“狗仔花”,它花蕊的形状就如同五条小狗团团围坐,非常形象。关于此花,民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传王安石曾就狗仔花写过两句诗,“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苏东坡看见了,认为写得不符合现实,便给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王安石知道了此事,就嘲笑苏东坡见闻不广。后来苏东坡被贬到儋州,亲眼看到了狗仔花和明月鸟,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原来是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椰子冠。

苏东坡来到儋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有时,他载着乌角巾,在江边桥旁,送夕阳,迎素月;有时,他用桄榔叶编成帽子,罩在头上,悠然自得。更有趣的是,他还拿椰子壳请别人加工成“椰子冠”呢。一天,苏东坡顶着“椰子冠”出门上市。路人看见苏东坡这副模样,纷纷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询问东坡戴的是什么帽?是怎么制作的?苏东坡望着四周围观的人群,心想:不回答是难于解围了,于是抿嘴带笑,摇头晃脑,吟诗道: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在场的人们听了,似懂非懂,频频点头。后来,随苏东坡居儋的小儿苏过模仿制作了一顶“椰子冠”,寄给当时谪居广东雷州的弟弟苏辙。苏辙收到侄儿从海南寄来的这一特别礼物,格外高兴,立即写了一首《过侄寄椰冠》诗,表达自己“垂空旋取海棕子(椰子),束发装成老法师”的心境。后来,一些士大夫也仿效制作“桶高檐短”帽,美其名曰:“东坡帽”。

主要建筑。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4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幅图画,生动形象。载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鸿雪因缘”。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冽。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相关作品。

邮票。

据海南日报报道,第十届海南岛欢乐节即将来临,2009年11月15日上午,作为欢乐节期间推介儋州的系列活动之一,《古代书院(二)――东坡书院》特种邮票在儋州举行全国首发仪式。《古代书院(二)》系列邮票共四枚,分别是《石鼓书院》、《安定书院》、《鹅湖书院》、《东坡书院》,面值为1.2元,全部由当代中国著名国画大师范曾以及著名画家邹玉利设计,以国画形式表现。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每年一般只发行20多套邮票。关于中国古代书院的邮票,此前只有1998年4月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四枚《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分别为:《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此次发行海南儋州《东坡书院》邮票非常珍贵。儋州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东坡文化深植儋州大地,源远流长,《东坡书院》邮票的发行,是儋州向全国、全世界传递的一张“儋州名片”,有利于提高儋州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海南省邮政公司为了配合此次特种邮票的发行,还特别发行了《东坡书院》系列邮品,包括《东坡先生笠屐图卷轴》、《海外奇踪》――东坡书院纪念邮册、邮折、以及邮票设计者设计的《千秋文脉》――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册等邮品。其中,《东坡先生笠屐图卷轴》,画面为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所作的《东坡先生笠屐图》。整套邮票、邮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副省长林方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冯新生参加了当天的首发式。

谪琼诗。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宋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澄迈通潮阁》二首宋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幽人抚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江边父老能说子,白发红颊如君长。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咏景诗和拟古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斗争”。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以百姓为天”,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极讲民主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杜甫有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咨尔黎汉,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悌”的真谛——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东坡居士翻译范文

年代:宋作者:苏轼。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

2.《踏莎行·这个秃奴》。

年代:宋作者:苏轼。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3.《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

年代:宋作者:苏轼。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4.《洞仙歌·江南腊尽》。

年代:宋作者:苏轼。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画?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5.《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年代:宋作者: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6.《好事近·红粉莫悲啼》。

年代:宋作者:苏轼。

红粉莫悲啼,俯仰半年离别。看取雪堂坡下,老农夫凄切。

明年春水漾桃花,柳岸隘舟楫。从此满城歌吹,看黄州阗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