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类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0-30 08:10:37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一种给予参考的文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规范和技巧。小编为大家找寻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教育论文的论文

文章对应用型新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型新闻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服务地方的新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并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在新闻工作中熟练运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项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这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是优秀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试金石。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一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社会性源于自身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局面,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强,其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实证研究行列,同时考虑以多种方式呈现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或调研报告;第二,把论文写作与分层级、分模块、分方向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多个模块,如各类影视剧本写作、广告策划与文案、网页制作与维护等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写作。经过不断地探索,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将会妥善解决,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终会呈现新的局面。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xx。

[3]曾平.亲近生活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

教育小论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教育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将课题感恩教育之研究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在3月8日妇女节和5月母亲节、6月父亲节期间,组织感恩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帮助父母进行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我们还号召学生亲手为父母制作贺卡,并写上发自内心的祝福或者以写一封信的形式,与父母谈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将感恩气息和信息带给家长,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感恩文化,积极支持感恩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许多家长在家长会上要求学校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生老师管理班级的成功经验引入各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不仅懂得了尊重老师,更培养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在九月份教师节来临期间,我们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付出,不需要什么礼物,只要能勤奋学习,争取好成绩,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开展感恩父母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师长的教育,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园丁,是人生道路的灯塔,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私奉献,懂得了如何尊敬老师,感恩祖国的教育,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让我们摆脱了贫穷和屈辱,拥有了尊严,享受安宁幸福的生活,拥有美好的明天,要努力学习尽己所能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然而,在少数学生身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生活上攀比、追求享受、学习上不求上进,课堂不专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还没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教育论文的论文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以人为本,分层教学。

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也千差万别。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

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不同情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退下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单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为了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4.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自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对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去总结,才能不断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将事半功倍。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研究学习英语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让学生会学与学会。

教师的教法应符合学生的学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要采用不同方法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教师要有效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师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使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而且要指导学生复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

教育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事业,它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天;教育衰,则国衰!大国崛起的前提是教育的崛起。然而中国的教育却存在诸多蔽端,令人担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使其脱胎换骨,化茧成蝶,装点整个社会。而中国目前的教育纯粹是为了应试而存在的硬性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也许会有人问,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过上幸福生活,那是为了什么?

教育的目的决不是培养出一些只知道考试的书呆子!

就算是考试状元,也不见得能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就算他有才能,却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以后的幸福生活,只会成为社会的渣滓!

国家总是说要让学生减负,可其结果是越减越负!在七、八十年代,学生们学习很轻松,可出现的精英却比现在多的太多!建国初,又有多少人无法接受教育,可国家发展的不见得比现在差。

如今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一个中学生的日学习时间普遍在15个小时以上,每天学上20小时也不稀奇。学生们经受着身体、精神上双重的压力,这是何等的悲哀,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多么伟大啊!

如今学生自杀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让学生们承担着重压,难道就是所谓教育的目的吗?就算能顶住重压,也会失去他们的本性,成为另外一个人。一个失去本性的人,怎么能继续在做自己呢?既然我们早已不是真实的自己,那和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又有何不同呢?凡事应求精,而不求多;理论虽重要,但实践更重要!

所以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急需改革的。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教育实习是老师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师范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教育实习主要有教学工作学习、学校管理实习等方面的内容,教育实习能够有效的锻炼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充足的准备。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一)学生缺少专业认同感。

有很多大学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自己本身缺少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缺少对专业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只能去城镇当一个小学老师,没有出息,导致学生在教育课堂上不能认真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在实习期间不能认真的对待教育实习的工作。还有一些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老师的职责,缺少对小学生的关爱,缺少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度。

(二)缺少实践经验。

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都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学校也没有组织过教学实践活动,造成学生不了解教育实习的具体内容,使得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缺乏教学经验,和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沟通,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此外,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在校学生,在实习前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导致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所面对的社会问题[1],从而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三)不被实习学校重视。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之前,学校缺少对学生的实习培训,常常出现学生在实习学校所教的学科与所学专业的课程知识不相符的情况,造成学生无法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实习学校不让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上课,给学生安排其他的工作,比如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其他老师处理一些琐事。实习学校缺少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视,学校认为他们没有实践经验,不给学生讲课的机会,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一)高等师范类学校自身的原因。

1、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才能在教育实习中顺利完成实习工作。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课堂实践教学技能方面,预防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活动组织能力。

2、学校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首先,虽然一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包含着教育实习的设置,但仍缺少对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学生实习前没有向学生讲教育实习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不够认真,没有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最后,由于学校的实习考核制度不严格,造成学生不够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考核主要是通过书面总结或者报告的形式,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不够了解,缺少对学生实习的关注。

3、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学校在教育实习方面采用集中位置的实践管理模式,虽然对于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但却无法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带队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老师对于学生的实习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只能与实习学校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间接的对学生进行管理[3]。此外,有些带队老师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造成实习工作散乱,学生的教育实习达不到实践的目的。

(二)实习学校方面的原因。

1、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师范类学校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转化为实践教学。师范类学生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力量,是我国未来老师的新生力量。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写教学文案、讲课、听课都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指导,如果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对待学生,会提高学生教育实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一些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缺乏工作热情,没有强烈的责任感。

2、实习学校在思想上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把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有的学校领导认为,让实习生去给学生讲课,是拿学校做实验,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因此,一些实习学校不愿意让实习生给学校里的学生上课,即使给实习生讲课的机会,也不让实习生讲新的知识,害怕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有些实习学校大多是让实习生去教室里听其他老师讲课,让实习生间接的掌握实践经验。

3、学生在实习学校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育实习中,一些实习学校把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研组,由实习老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情况。有的实习老师会把自己的工作让实习生去做,导致出现工作量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此外,有的实习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评价只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决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实习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老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所以,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老师的雏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不高,会影响教育实习的质量。

2、学生的角色转变不正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还是在校学生,对老师持有尊敬的态度。在教育实习期间要由学生转变为老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无法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实习工作不够热情,缺少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因此,学校要从学生的自身专业出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作用,还要通过专业课的教学设置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才能更好的在教育实习中认真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加强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的了解。

教育实习是成为正式老师的准备阶段,是把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所以,学生的教育实习要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育实习之前,学校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实习态度,从学生自身开始进行教育,才能有效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4]。

(三)提高实习老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的重要实践课程,关系着学生以后就业的情况。实习老师要发挥出自己的职责,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实习生进行认真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指导工作效果。

首先,学校要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教学知识,从而让学生适应教育实习工作。其次,学校还要改变指导老师的传统观念,让指导老师认真的对待学生。最后,学校还要鼓励老师多参加实习工作,让老师认真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对师范类学校的重视,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以,学校要加强开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教育实习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它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伴随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教育论文

就我区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预期来看,课程性质与目标的定位是课程实施者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从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来区分,课程的管理者应确定课程的性质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如果确定为分科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以传统礼仪为核心推进课程的实施。如果确定为综合课程,课程管理者就应当围绕一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教学。同样,如果从教育哲学取向的角度来划分,课程管理者就要确定传统礼仪课程是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如果确定为学科课程,那么和分科课程的情况相似,就应当专注于传统礼仪的学习。如果是活动课程,就应当以学生经验为中心,以传统礼仪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为重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从《中华传统礼仪教程》这套教材所构成的课程框架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教程》选用的材料中生僻字较多,增加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需要教材编写者标注注释。其次,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组织范围和序列还需不断完善。课程组织的范围描述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需要花费的时间,《教程》将四到六年级统整为一册教科书,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调研。另外,课程组织的序列问题也是课程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序列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在有机联系中的表达次序,需要课程管理者综合运用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

3.课程的评价问题。

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是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程的评价包括对教科书的评价、施教的评价和学业的评价。传统礼仪教育课程评价的关键在于施教和学业的评价,科学、系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实施效果,需要课程管理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同德育课程的评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采用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客观性评价主要采用材料性客观题,构建真实的`情境和人物,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经典的记忆和初步应用。主观性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传统礼仪实践的参与情况和积极程度。

课程实施的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从而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传统礼仪课程的实施策略可以参考路易斯与朋蒂利的研究成果,采用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因素:

(1)帮助教师注意来自校外的信息,利用这一点作为改革的诱因;

(2)鼓励教师带着改革和变化的观念,思考如何运用新信息;

(3)通过教师互相交流,提供机会,来促进新观念的广泛传播;

(4)通过向校内和校外的人宣传,促进新思想的普及、推广。综上所述,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在我区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结合国家教育政策,确定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纲要)。

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中,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课程管理者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和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来看,笔者认为传统礼仪课程标准(纲要)可以参照《完善中华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来起草制定,因为这两份文件已经将传统礼仪教育的目标(包括学段目标)和内容做了较为具体和科学的表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课程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减少了课程标准的研发投入。此外,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管理者应逐步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课程管理者可录制传统礼仪的示范教学片段,提供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和学习。其次,课程管理者可建立课程的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传统礼仪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便于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

2.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基地学校的建立。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应当引起课程管理者的重视。课程管理者可选择一至两处文化基础较为深厚、传统文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学区,建立三至五所基地学校,并且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使其成为实施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重要阵地。考虑到基地学校的建立设计到校区的整体教育和教学规划,为降低实施的难度,课程实施者可结合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先在基地学校建立宣传传统礼仪的学生文化社团,培养学生骨干,配合教师推动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

3.鼓励学校和教师围绕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校本教研。

从课程互动调适的取向来看,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由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面对一项新的课程,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关于课程的改进与改革建议,通常这些建议比较零散,缺乏整合。但是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课程实施,团队内部通常会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并上升为教研组的整体意见,达成共识。因此,校本教研在学校如能广泛开展,将会显著降低课程实施的阻力,同时加速课程的完善。

4.积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

课程的实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课程管理者需要开展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的校区交流活动,可在基础学校举办现场会,为传统礼仪教育课程搭建推广的平台。就目前区域课程推广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礼仪教育广泛开展将成为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一个创新点和发展点,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管理者最终应建立一套开放而有活力的传统礼仪教育课程,瞄准定位,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海淀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教育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

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造就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教学的归宿。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引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教师要树立现代德育观。

2.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的学习,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不用说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了。思想品德课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如教学“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身边环境污染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美化自然从自我做起,让学生受教师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容易找到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成功的学习者只有少数,所以教育目标不能局限于对少数人的培养,也不能将分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让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规定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中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这种转化,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提高教学效果了。如教学“创建新集体”时,如果进行说教,让学生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能,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也能记住知识,但课堂必会索然无味。教师如果采用游戏如“折筷子”等来达到教学目标,会让学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单纯的知识灌输与说教,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树立集体意识。

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强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学“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学生很受感动。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谁?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唤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积极的情感。

2.理解学生。

新课标倡导师生交流、互动,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当着其他教师的面训斥学生,效果会不佳,不可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心理沟通。教师选择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共同讨论问题,沟通的效果会更好,也能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

3.信任学生。

教师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实时、客观的给予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放松心情,积极地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环节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变知识讲授为情感交流,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知识传授为情感交流。

学生有兴趣时会学得最好,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更愿意学。如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宽容待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宽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比如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清官难断的家务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待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设疑法、实践法、情境法等都是非常有效地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含义。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要是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能自学完成的知识,坚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有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解。如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讲述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讲解合作对成长的重要性。这样余下的课堂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结合课后题自己思考、探索,层层深入的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法。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让学生学活,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教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教师精讲教材内容后,余下的时间用于课后实践活动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完成合作探究题:我的班级,我做主——为自己所在的班级设计一套班规。学生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是推荐出一名发言人,上台演讲制定的班规。小组经过讨论,最后都完成了班规设计,演讲很精彩,最后从几个小组中评选出最佳的一套作为班规。这样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班规,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既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趣味。

传统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导致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力。新课改对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使评价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与以人为本的评价相一致。以人为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学习过程,使注重结果的评价转移到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1.评价内容由认知评价发展到全面综合评价。

传统评价以考试为检测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不足。思想品德课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如成长档案等。成长档案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及其他潜能的发展。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日常评价中用积极的眼光,采用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探究活动“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等,对这些探究活动评价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投入情况、与人交流的能力、对学习的态度等,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下来。

2.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传统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让人力不从心,教师可以放宽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表现如发言、学习行为等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将评价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产生积极地教育意义,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没有任何评价自主权,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成长档案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吸收到评价体系中来,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从而促使被评价者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改革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探索、思考,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杏贤.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充满阳光[j].广东教育,20xx(6)。

[2]李崇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体会[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xx(4)。

教育

[摘要]近年来,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办学体制逐步改革完善。但是目前学前教育现状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学前教育的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分析了存在的办园不规范、幼师队伍较弱、教学内容针对性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倡导全社会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社会的最佳配合,达到学前教育的规范和有序。

1、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从数量上看,尽管幼儿园总量大幅提升,但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其中公办园数量偏少,尚不足幼儿园总数的五分之一。从办园布局上看,公办园和部分优质民办园主要集中在市区、城镇等地,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从收费上看,公办幼儿园保教费都在每生每学期3000元以下,民办园保教费则跨度较大,每生每学期从几百元到7000元不等,入公办园难、入部分民办园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1.2教育经费投入落实不到位。《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县(区)人民政府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不低于5%比例安排学前教育经费”,而从调查检查的情况来看,全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仅3.21%。

1.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公办教师资源不足,在编在岗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与中小学公办教师差别大,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均直接影响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1.4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不规范。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划统筹力度不够,存在重复建设、布点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开发商不按标准建设幼儿园,或将其改作他用;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被开发商或物业以高价租赁给民办学前教育集团,成为小区配套幼儿园收费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5违规办园的行为仍然存在。少数幼儿园为了抢夺生源,不严格按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标准办学,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幼儿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不按要求编班,班额较大,或未按规定配齐保教人员。

此外,无证办园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园舍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存在需求、在园幼儿难以分流等客观情况,增加了取缔非法办园工作的难度。

2、关于搞好学前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2.1要整合资源,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切实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统筹考虑,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使学前教育资源在总量大幅增加的基础上配置得更加合理。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园,发挥其主导作用,鼓励优质公办园联合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惠及面。将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的载体,不论是新建小区还是已建成的小区幼儿园,都应理清其所有权归属,统筹安排,通过各种途径,让其办成公办园或者通过零租金方式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推动幼儿“就近入园”。着力打造示范园,对一些办园行为规范、水平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幼儿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幼儿园,加快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保教条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步完善市、县(市)、乡、村学前教育网络。

2.2要加大投入,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进一步将《条例》中关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规定落实到位,保障经费的稳定投入和逐年增长,为教职工工资足额发放及幼儿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对于符合规定的民办园,进一步加强资金扶持,加快普惠园的建设速度,适当扩大“以奖代补”范围,将《条例》中关于相关费用减免等规定落实到位。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多种类、多形式的幼儿园,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层次需求。

2.3要加强培训,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招聘力度,按规定配备公办园教职工数,实现公办幼儿教师补充工作常态化,逐步充实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培训力度,深化幼师师德建设,加强保育、保健人员岗位培训,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通过高水平园结对、座谈交流和观摩学习等形式,将优质园的办学理念、办学规范、办学内涵引入相对落后的幼儿园,深化优质园辐射带动作用。

2.4要强化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不断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依法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全面的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顿、完善和提高,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对违章违规的幼儿园依法查处。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学前教育单位收费的监管,对全市幼儿园收费问题进行调研,健全幼儿园成本核算机制,加大幼儿园收费备案审查力度,确保学前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管理,整治、净化周边环境,为幼儿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2.5关于幼儿教师工作细则。冬季保育的重点:中大班要在此季节教育幼儿学会自己拉裤子、掖衣服;托小班教师要特别关注和帮助幼儿整理好衣裤,保证幼儿不露肚皮受凉;要注意运动前和运动中幼儿的穿衣量以及何时增减衣服;冬季幼儿的衣物特别多,要重视幼儿衣物的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幼儿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外出活动时,保育员或教师将教室门窗打开换气;冬季饭菜易凉,要有措施保证幼儿始终能吃上热饭热菜。夏季保育的重点:要控制和管理空调使用的温度,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要控制饭菜、开水进班时的温度,防止烫伤幼儿;厨房及教室等的纱门纱窗要在春季就安排相关人员来检查和更换:每周末请防疫站专业人员对各班的厕所及园内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进行灭蚊处理。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学前教育重要性,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兴华.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

[2]周睿.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滕璎.公共管理视野下浙江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教育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其心理状况正走向不良的方面发展,表现出孤独、苦闷、迷茫和焦虑等现象。部分特殊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种现象颇受家长,老师及教育各界人士所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问题理应受到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我们对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我校大一、大二、大三部分学生。项目实施的目的在于研究大学生心理状态,使大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有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避免情绪与心态失衡,导致大学生走向偏激行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通过心灵的语言,使大学生对爱和温暖有更深的理解,使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爱和温暖。活动的意义在于帮助存在心里问题的同学更好的面对现实,认识和解读自己,他人以及处事方式,并且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搜集典型心理案例、正确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等等。关于解决方案,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环节,了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邀请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与心理患者面对面交流,使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发放一共150份,回收140份。大一共42份,大二57份,大三41份。其中男生30人,女生110人。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心理状况基本健康。经过调查与统计,80%以上的同学愿意接受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方式,并且认为去心理中心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是有必要的。当遇到心理问题时,70%的同学会寻求心理咨询,20%的同学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当身边的同学朋友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同学愿意倾听他们的困惑。当现实事务的发展与自身所期待的不一致时,同学们能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变化。同时,心理讲座的开展与心灵电影的播放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不同年级同学的心理因素不同。大一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刚刚来到大学,思想态度积极热情,心理素质较好。大二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不断增多,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大三年级学生负担更重,同时也逐渐开始面对就业的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调查对象中更多的大三学生会参与到心理咨询的环节中。

研究发现,以下是影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学,远离家庭,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荷而增添心理压力。总体上看,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感悟到来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起很主要的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失调时,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冲突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异常,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这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学校因素的影响: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与自杀等。学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差异:研究显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这种发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调查中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别特征有关。一方面,女生较胆怯、懦弱,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大胆、坚强,承受打击能力也比女生强;另一方面,女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不象男生那样采取一些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日久形成抑郁等负性情绪;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报复心理等,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在性器官的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结语:本次大学生心理调查与研究是我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同学们发现解决了一些心理问题,还学到了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己,研究和创新。争取在团队建设等多个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一名敢于创新的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

对于学习这个话题,做为21新世纪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父母就开始灌输给我们好好学习的思想,也进而导致现代的学生开始厌学。其实并不是不爱学习,其实学习更多的知识比他人更上一层楼是每个人的期望与梦想。而做为新一代的我们不习惯受别人牵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有一定的叛逆精神,正是这种叛逆令家长与老师烦恼与头痛。

至今还记得初中老师曾说90后的是脑残的一代,这句话否定了我们的才能,是令人气愤的,但又何尝不是正确的呢,因为我们的行为与学习态度以及思考问题时的怪异足以证明我们的“脑残”。当然这也足以证明我们的思维比上一代更加的灵活与敏捷。有人曾说: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把这聪明放在学习上,可惜了啊。我想许都人都听过这话吧,包括我在内。

不可否认我们在其他方面花的心思可能比在学习上花的心思更多,但这也不可否认我们所具有的钻研精神(哪怕是在些无聊的事上)。钻研精神是我们这快速发展的一代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在爱因斯坦那一带就已经具备了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现在发展不可能如此的快速。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到学习中来,以用来更好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狭隘的,因为正是这种思想压抑了许多新的思想萌芽,使得我们的青春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家长及老师的这种想法并不是来源于他们自身,而是来自中国这种落后的教育体制,“只看成绩不看过程,高考定终身”,这是令人畏惧的。

古人读书,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品德社会更加文明的发展,这是值得推崇的。当初中国的教育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中华民族自身的素质,而发展成现今这种“中国式的教育”,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那时的老师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令人钦佩的。而现在也有老师问过当代的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绝大部分人会回答为更好的赚钱与生活而读书。老师们听后不语,因为绝大部分老师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为赚钱与生活而读书对90后的来说已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从而牵扯出许多富二代的吊儿郎当,进而又带动了他们周围的一大片,使得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差,学习效率越来越差。

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国式的教育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才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使国家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强制性的教育是不合人意的,应向欧美国家学习。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应点面结合,进行综合的考评。学习自由化是我们所期待的,也许每个人各自发挥其特长并加以应用会使得我国更加快速平稳的发展。

教育论文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素质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xx]16号.

教育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三本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特殊力量,其与一、二本学生在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生源质量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不同,三本学生应以何种模式去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去参考,所以三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教学三本模式。

随着的高校扩招号角的吹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迅猛地转化期间,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后起力量,在此期间,三本院校也在以一种快速的模式迅猛的发展,他们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造就出专业人才、扩充了高等教育资源、扶持繁荣了当当地经济。然而,无论是新创的三本院校也好,或是普通高校通过扩招方式招录三本学生也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遗憾的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沿袭普通高校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和普通高校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不同之处就在于三本学生用学费的高额差异换取一个能接触高等教育的一个机会。显然,这和我们创办三本的初衷相背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学生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更加的困难和艰巨。如何才能更好有效的完成此项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三本教育工作者头等考虑的大事,不容忽视。本文从三本学生的培养目标、整体现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等三方面,对三本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以供业者参考和探讨。

一、明确三本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本院校大多以地方性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其人才培养模式。ww它与普通高校(一本、二本)和高职(专科)又有一定的区别,它比一、二本更务实、更强调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又优于高职(专科)院校,比后者多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及研究的科研课题。因此,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能盲目照搬传统的一,二本人才培养方案,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模仿高职院校只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或一套完整的高级培训操作模式,只是在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上做简单的增加或减少。课程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和公式化的教学方式,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经济、他们的办学定位、专业方向、学生特点等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从人才培养目标,学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辅助,技能实践等方面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使三本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均衡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同时具备了传统本科(1、2本)和专科学生的技能优势。

一、二本院校、普通三本院校及专科院校三所大学中,文凭或学位资格的相关证书都获得国家(国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社会环境中,不同业务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虽然传统的本科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文化意识方面更有为利,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工作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挥。类似的工作范畴包括:秘书,文员,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业。但对于那些需要专业人才的企业单位来说毕业于普通三本院校的学生会比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更受欢迎,因为他们通常认为毕业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普通三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都要强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充分发挥该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其中类似的工作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汽车、交通运输行业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三本学生大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并未有以上我们所说的优势存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现实差异?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最终结果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诧异的天壤之别?刨其根,究其果,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和学校规章制度制度的实施管理等方面。

笔者通过教学发现三本学生有其较为特殊的自身特点,本着因才施教原则,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找出适用于他们的方法,特大致归纳如下:

二、三本学生的现状与其自身特点。

1、学生普遍缺乏求知欲,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由于多数学在入学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入学后对大学中所授的专业知识理解困难。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所学内容也只是做肤浅表面的理解,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全力以赴去解决那些难题。虽能保证可以按时上下课,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依赖性较重。另外,优越的家庭条件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娱乐、消费上,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动机。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基础相对不错,这些学生能够约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为了考研或出国留学,确定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懂得大学时期的学习机会很难得,这部分学生自律性很强,他们用不屈的毅力,顽强的创业精神努力学习。

2、盲从感、迷失感较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多数三本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即使能按时到班但在课堂上也心不在焉,觉得学与不学无所谓,精神状态不佳。其他同学逃课,喝酒,他们也会盲目跟从,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明白为何上大学,上学又应该如何学,并且也不知到底要学什么,学的内容对以后又会有什么帮助。

3、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活动能力较强。

这些三本学生多数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娇生惯养,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精神,无法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不愿意参加公益劳动,对应该从事的集体劳动也是怨声载道,惰性极强。不愿意亲自动手,或花钱雇人代做或以各种理由借口逃避。相对而言,他们自律性不强。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又多才多艺,思维开阔,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尤其表现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各种社团,协会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积极的参与,表现出其应有的热情。人际关系和谐,交友广泛。

4、缺乏自信心,具有较强的自不如人的自卑感。

由于三本学生差如人意的高考成绩,当他们迈进高等院校大门,面对其他高等学子后,他们就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感,缺乏学习的信心,总觉得低人一等,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经常遭受不公,由于许多雇主在招聘员工时,三本院校的学生往往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心里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对毕业证的含金量、所在的学校甚至所学的专业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通过以上四方面分析,针对目前三本学生的自身特点,使我们意识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也对此项工作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1)加快专业教育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步伐。专业可以带来创新,只有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会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工作者培训和竞争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的教育和教学团队。

(2)构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最终目的。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台,以一种易于被学生接纳的工作作风,采取互动的民主方式,多方位的了解学生。

(3)制定细则严格实施规章制度,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实施是保证高效管理的有力手段,只立制度,不去执行,只凭“说教”,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学生违纪时,“人情”,胜于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恃无恐,导致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以上这些都不是有效管理。

三本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路程还很遥远,只有我们用心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好,使我们的三本学生拥有更为光明的前景。

教育

摘要;在当前高职财经类教育实施过程中,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财经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发展,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针对一些理论性知识的教育仍然存在弊端。特别是在将经济学、管理学这类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如何转化成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教师重点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针对高职财经教育管理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措施,为财经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高职财经教育管理问题对策。

高职财经类专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专业教育水平或者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此同时,高职财经类专业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被应用到教学当中。比如工学结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学分制等不同模式的落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水平提升而言,具有实质性影响和作用。但是,在财经教育过程中,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这些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无论是对学生或者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即使是操作性知识或者是技能,但是由于专业对其产生的限制作用,所以也会导致学生很难投入到真实的环境当中去进行实践。如果长此以往地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所以针对这一现状,财经类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出新的思路,为学生的日后就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高职财经教育管理的实施特点分析。

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细分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任意选修则是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进行规划设计。总而言之,如果从财经类各个专业课程的实际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呈现出一致性特征的。但是这种状态就失去了高职院校的价值意义,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为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人才的技能素质、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和水平,但是在当前的财经类课程设置上却并没有将这些特征充分体。除此之外,如果将专业方向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在现阶段学生能够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职业技能发展而言,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性影响。

2高职财经教育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2.1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

在针对当前高职财经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某学校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学生对自己上学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楚,严重缺乏进取心,甚至有很多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家长的要求,所以才进入到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马上就有“解放”的念头,另外还有很多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证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日常学习的紧迫感,而且还不思进取,好像对任何事情都抱有积极性,但是唯独对学习呈现出迷盲、消极状态。

2.2学生自主性不强,成绩不理想。

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无论是学习方面或者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都少了家长和教师的严格管制,也不会再有初中、高中的考试压力,所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意识和观念并不强,很多学生不仅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学习角色,养成良好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反而将中学时代的一些不良习惯代入到现阶段的学习当中。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本身基础都比较差,所以在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上要比其他学生慢一些,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还会导致学生的压力过大[5]。高职院校补考率当前已经达到15%至20%,并且仍然有上升趋势。

3提高高职财经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和对策。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针对高职财经教育管理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学校各自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了提高高职财经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的行为道德能够规范化、标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就是将正确、科学的理论逐渐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可以接触到的理论,只有在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树立其远大的奋斗目标。

高职学生本身的思想比较活跃,无论是生理或者是心理发展都比较成熟,但是在针对某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缺少全面性。针对这一现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对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日常管教。但是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应用,要利用真实情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与学生思想意识比较贴近的主题活动,实现寓教于乐。比如邀请一些成功人士举行一些专题报告会,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开展“走进社区,关爱他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提升。

3.2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高职院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社会输送专业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对不同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对财经类专业而言,更是如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展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本身存在很多特点,同时缺乏教师指导,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主动性和创作性,不仅自己的目标不够明确,而且还不善于规划。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和方案,聘请一些资历比较高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日后就业定位提供合理帮助,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高职财经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问题很多,但是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专业性院校,所以在针对财经类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要与专业特征进行有效结合,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日后就业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容.高职财经院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xx,6.

[2]赵佳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的历史演进[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xx,5.

[3]黄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经费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xx,6.

[4]苏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以武汉市高职院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xx,5.

[5]雷培梁.人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5.

教育论文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的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将儿童自信心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进行完成。由于年龄较小、心理较不成熟以及交往能力的限制,幼儿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缺乏自信心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性过强、课堂上不敢举手勇敢发言、没有勇气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和其他小朋友和同学玩耍、遇见问题缺乏主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害怕尝试新鲜事物等。

除了以上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外,幼儿教师和家长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也是导致幼儿缺乏自信心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过度包办,完全代替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应该孩子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就是对于孩子自己做过事情,老师和家长给予过多的否定评价等一系列的原因。总而言之,对于如何培养儿童自信心的对策和方法,幼儿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幼儿教育经验,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一套培养儿童自信心的新模式。

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对自我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所谓的自信心。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儿童自信心非常重要。由于受到不正确的人生观与教育观的不良影响,成年人会主观认为自己对幼儿的所有要求都是对的,对于儿童出现的某些行为或说的某些观点不符合自我以往的认知时,便对儿童的“错误行为和观点”进行批评和指责。

反观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心理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成年的家长和老师有盲目依赖和信任的现象,出现了家长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问题,导致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严重挫伤的儿童的自信心,给幼儿教育中儿童自信心培养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为了多方面对儿童自信心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要充分给予儿童信任、肯定以及鼓励,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肯定能力。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受到外界激励时,其潜能的发挥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状态下潜能的发挥。由此可见,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责任,时时刻刻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要善于正确利用多种手段方式和各种途径对儿童进行鼓励,当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进步和优点时,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在表扬儿童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明确提出儿童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以真挚的情感和诚意去表扬和肯定儿童,进而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由于儿童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正是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更好的更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需要合理的为儿童创设一个能够促进成功的大舞台,给儿童的成功提供机会,给予儿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去收获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身的实力,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和评价体系,以此来激发出儿童的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为儿童创设成功的机会,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具体实际状况,然后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状况和客观现实存在的局限性条件,来创设不同的成功机会,从多个方面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帮助,让儿童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活动完成后,对于儿童的成功要给予充分和真诚的赞美和肯定,逐步激发儿童的潜力,从而达到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的根本目标。举个例子来说,针对一些平时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儿童,幼儿教师可以举办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帮助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使儿童在由易到难地活动中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信心的培养也在一点一滴的进行。

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幼儿教师对于儿童出现的失败要及时帮助,并进行鼓励;对于幼儿的成功要不断地认可和肯定。培养儿童自信心是一项长期的事情,不要因为成效太慢而操之过急,导致前功尽弃。

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自信心与其成功率息息相关。儿童的成功率与教师期望值、自信心是成正比的。因此,在培养儿童自信心时,幼儿教师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儿童的具体特征和实际情况,对儿童的自信心培养提出相应的期望值,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对儿童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切忌拔苗助长。

此外,由于儿童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幼儿教师要尽可能掌握儿童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及时调整和改变对儿童的期望值。在培养儿童自信心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教师的期望值与儿童的具体实际状况不相符时,要及时的调整,以此来避免儿童失败的机率,破坏之前建立起的自信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或者不顺心的事,幼儿教师需要在这个时候教育儿童,以健康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难题,以一个好的心态去坚持和努力,要有自信心去战胜困难,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功。提高儿童的耐挫能力,以及在学会面对失败的补偿方式,使儿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自信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