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说课稿(优质20篇)

时间:2023-12-15 07:50:27 作者:影墨

教案模板可以提供教学的具体安排和参考依据,方便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做出相应调整。继续往下阅读,你将看到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样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的是()。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思路解析:晶体和非晶体最主要的特征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对于a,非晶体熔化时也要吸收热量,故a错。对于b,说明冰必须在一个特定温度下熔化,故b对。对于c,升华时,物质都会变小,故c错。对于d,熔化后,晶体和非晶体都可以重新塑造形状,故d错。

答案:b。

2.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a.铁、食盐、松香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d.冰、石英、玻璃。

思路解析:松香、石蜡、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b。

3.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a.吸热,温度升高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d.放热,温度不变。

思路解析:钢是金属晶体,熔化时虽吸热但温度不变。

答案:b。

4.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烧开水时壶嘴冒的“白气”

b.洗热水澡时,浴室内的镜头变模糊。

c.清晨,草木上挂着露珠。

d.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思路解析:壶嘴冒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洗澡时,浴室内的镜子变模糊是由于热的水蒸气遇冷的镜面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c都是液化现象。滴水成冰是水遇冷凝固成冰,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

答案:abc。

5.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路解析: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存在形式,其中云是气态,雨是液态,雪是固态。

答案:水。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反思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熔化和凝固教案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试验数据和试验现象,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

难点:了解实验探究的步骤。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1:导入环节。

过渡句: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一个浇铸的金属零件,并介绍这个零件的制作过程:先将金属材料变成液态,然后将液态的金属材料浇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变成固态的金属零件,由此引出熔化和凝固。

环节2:新课讲授。

本节课的核心是探究实验“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在教学中我打算这样进行:

首先是猜想假设:

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固体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通常会认为固体熔化只需要加热即可,在学生回答后,我会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就可以熔化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其次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实验装置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装置,以便明确实验方案。

然后是准备实验:

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请小组组长检查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好分工,完成准备工作。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实验报告中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请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教科书表12或自己设计的数据表格中,并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绘制海波和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

最后是分析论证:

我会引导学生对所画的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弄清横、纵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次再了解图像中点、线的物理意义。

指导学生查熔点表,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熔点表、会用熔点表解决有关问题。

环节3:拓展学习。

过渡句:接下来进入拓展学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同学思考两个问题:1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钢或锡2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吗。

【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体会从物理走向社会。】。

环节4:小结作业。

过渡句: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找同学来回忆实验,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现象。

作业布置为回家查阅资料,搜集影响熔点的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体系清晰明了,且教学环节着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因此我的板书主要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方便学生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强化本节课的知识点。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八年级物理上]第2节

1.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a.凝固。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1)(3)。

c.(3)(4)。

d.(2)(4)。

4.萘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80℃,当温度恰是80℃时,萘将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的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降低,使食物容易被煮熟。

d.电冰箱是利用致冷物质迅速蒸发吸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

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天气突然变热墙上起汽水--液化。

b.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冒“白汽”--汽化。

c.冬天洗热水澡时,窗玻璃“模糊”--升华。

d.冬天的早晨,草坪上的青草叶上有霜--凝固。

7.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8.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而形成的。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9.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

b.汽化、凝固。

c.液化、凝华。

d.熔化、升华。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熔化和凝固》,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2教材的特点。

(1)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

(2)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理由:对于熔化和凝固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以及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却不清楚,加之这一部分知识也是以后分析温度、热量、内能关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将此内容确定为本节的重点[2]。

难点:

(1)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2)描绘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

理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导学稿.。

5.1学情。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5.2教法。

(1)实验探究法。

(2)讨论法。

5.3学法。

6.1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6.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6.2.1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6.2.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6.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2.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体验科学探究乐趣,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培养合作意识.。

6.2.5分析与论证。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吸热还是放热?

设计意图:体验分享与合作,学习通过实验数据寻找普遍规律的方法.。

6.2.6评估。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

6.2.7交流与合作。

同学间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6.3巩固新知迁移知识。

6.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6.5习题设置。

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知识,设计习题(略).。

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复习测评:

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38℃;b、37℃c、36℃d、35℃。

二、新课探究。

(一)引入课题:常见的物质有以互相转化,例如,,。

3、汽化:。4、液化:

5、升华:。6、凝华:

(二)新课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

3、设计试验和进行实验:

(1)参照课本图4.2-1,需要器材有:

(2)酒精灯的使用:严禁;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盖灭,不。

能,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

(3)进行实验并数据记录:

(4)评估: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5)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6)归纳总结:。

1固体分为和。

2晶体:。

3非晶体:。

4熔点:;凝固点:,同一晶体的。

熔点凝固点(相等或不相等)。非晶体没熔点和凝固点,

5不同晶体的熔点,冰的熔点是,课本84页小资料中熔点最高的物质是,熔点最低的物质是。

6熔化时热(填吸或放)。

三、练习与提高。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本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冰用矿泉水冷冻,破碎后用保温桶盛装带到教室。到教室后,再装到试管中,太耽误时间,今后可用试管装好后放到保温桶内,并用冰保起来,这样,它不会熔化。

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测冰的温度时,不少学生将温度计拿出试管来读,原因是上课时,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温度计的使用规则是时,过快,学生掌握不好造成。

学生试验时,课堂显得有些乱,主要是因为对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做还不够明确。

描点时,可以用坐标纸,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并找出规律。

由于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改进,使原来烦琐的实验装置变的简单,节省了实验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

熔化与凝固教案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时,由陈文娟老师讲授。熔化与凝固是物态变化中最常见的两类。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熔化与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探究实验,晶体的熔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重点是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分组探究实验,难点在于通过探究实验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课堂上,老师对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简单带过,因为在本章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所有物态变化已有所认识,在概念上本课不做过多的纠缠,主要通过举例加以说明,这一点是做得很好的。探究实验中,晶体选用了海波,非晶体选用了蜡烛。安排全班一半同学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另一半同学探究蜡烛的熔化规律。实验时学生分工合作,一人搅拌,一人记时,一人读数,一人记录数据,学生相互配合相当默契,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固体的熔化规律。学生的实验过程与老师的预期非常吻合。有的小组由于晶体熔化时间太短,得不到晶体熔化时在画图象上所表现出来的平台,这会影响他们得到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这个结论,老师通过投影部分做得好的小组的图象得到了加强。

本课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老师烧温水时水的温度要把握好,给学生的烧杯加的水量也要愉到好处。温度过低或加的水量过多,则教学时间不够,温度过高或加的水量过少,则得不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数据。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讲解熔化、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的特征:温度变化情况,吸放热情况,物质状态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估的探究过程。教师分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水浴法加热的目的-缓慢均匀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灯帽盖灭,外焰加热等。最后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特点,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第一课时完(时间基本上够)。

第二课时讲解凝固特点,熔化和凝固图线及特点。尤其是晶体熔化过程的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讲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和晶体物质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指导学生看常见的物质的熔点(冰的0℃)。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难点分析】晶体的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我们学习。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2.学习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两种方案供参考。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将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由于学生没有用过酒精灯,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如何点燃、熄灭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

熔化和凝固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做好xx和石蜡的熔化实验,让学生总结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熔化曲线,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固体熔化时的特点,进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把凝固作为熔化的逆过程来展开教学的。

实验方面在课前我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的。xx的熔化实验很难做到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所以我将实验室里的块状xx研磨成粉末状,还要求实验过程中不断地用玻璃棒搅拌。在上课前我还把学生(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而且也有要求一个学生观察状态变化的。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好的利用学生的实验成果,实验数据来展开教学。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上完课自己想想也觉得怎么会这么做的呢?其实我自己的教案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做曲线的。可是又在上预设了一组数据,以防xx组的学生做不出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结果学生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就算学生做不出来又何妨,照样让学生画曲线啊。在跟正确的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主动地进行思考。还有一点我上课过程中有些问题设计还不够有效性,这块也是我自己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熔化与凝固教学的心得体会

熔化与凝固是物理中比较基础的知识点,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教学心得体会,以期对这一重要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够更加准确、深入、易懂。

一、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

首先,我意识到熔化与凝固虽然是基础知识点,但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我们在讲解时应该尽力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例来加深理解。同时,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我们应该对公式、专业术语等概念进行解释和概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熔化与凝固的内涵。

二、巧妙使用模拟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体会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多个模拟实验。在熔化实验中,我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自行感受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在凝固实验中,我把一些热水倒进玻璃杯中,并在温度降低后,引导学生观察恒温的水在玻璃杯中的凝固过程。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感知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我强调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用一些前沿的应用案例,如2D材料的熔化及其在柔性显示、紫外光探测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我的教学还包括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方法,例如,在电路中,电线熔化会导致电路中断,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熔化,如降低电流密度、增加导线直径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们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维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课堂讲解,我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讨,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另外,我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实践,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并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教学方式,我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让学生通过自学巩固知识。

最后,我认为在熔化与凝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非单纯的知识输出。因此,在课程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们进行课后任务或研究报告,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发掘熔化与凝固的知识点。同时,我还推荐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熔化与凝固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物理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多维度教学,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物理世界的本质。只有在引领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不断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才能让这一重要的知识点不断得到完善与丰富。

熔化与凝固教案

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问: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解释后作出回答。[来源:数理化网]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与验证。

问: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

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会怎样?问:实验结论是什么?

问: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解释吗?请阅读课本图。

教师补充、完善。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沸腾的过程需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说明。

请同学们完成图10—21实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

问蒸发和沸腾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教师补充完善。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是升华。

讲述:自然现象中有许多是升华现象,同学们能够列举三例升华现象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