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高三化学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4 23:11:32 作者:雁落霞

高三教案是为了使高三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而编写的教学指导材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三教案的实施效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迪和思考。

北京人教版高三化学教案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三、检测导结。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三化学教案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__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高三化学教案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习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习,积极想象等学习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习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高三化学教案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高三化学教案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实验材料;ppt课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高三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使学生了解工业上制肥皂的原理及简单生产过程;

3、使学生了解合成洗涤剂的优缺点;

4、使学生了解油脂与日常用品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油脂的氢化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复习酯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油脂的结构和性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

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肥皂的合成和肥皂去污原理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生命活动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中,哪些能作为供能物质?

[生]糖类、油脂、蛋白质。

[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第二类供能物质—油脂。

[板书]第三节油脂。

[展示]猪油、羊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的样品。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油脂,它们外观有何不同?

[生]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

脂肪:固态油脂。

油:液态油脂。

[师]对。室温下,动物油一般呈固态,叫做脂肪,植物油一般呈液态,叫做油。油脂是脂肪和油的总称。

[板书]油脂。

[生]不是。摄入过多的糖类了可以使人发胖,因为糖类水解生成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

[师]好些同学怕吃胖,脂肪多了不好看。其实,人体中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种备用能源,当人进食量小,摄入食物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机体消耗的能量时,就要靠体内的脂肪来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比每克糖类提供能量的2倍还多!而且油脂还可以促进人体对某些维生素的吸收,因此,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油脂。

[生]属于烃类。

[师]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油脂却属于酯类,下面我们来讨论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生]甘油和脂肪酸。

[问]什么是甘油?

[生]丙三醇。

ch2—oh。

ch—oh。

ch2—oh。

[师]请大家写出其结构简式。

高三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高三第二学期化学教案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无色气体无味大于空气密度不易溶于水。

液氧、固态氧都是蓝色的。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例如与碳、硫、磷、镁、铁、石蜡等都能反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氧化剂。另外氧气能助燃,但不可燃。

一些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

反应物发生反应反应现象]生成物文字表达式[。

的条件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3.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而生成另一种物质。这类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特点:“多”变“一”。

形式:a+b=ab。

4.分析氧气与木炭、硫磺、红磷、铁、石蜡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其共同特点是都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这些反应称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注意这里的氧包括氧气,但又不只限于氧气。

另注意: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即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化学教案

6.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材料的发展过程。

2.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化学教案

1.两种溶液颜色不同,浅绿色的二价铁溶液,黄色的是三价铁溶液。

2.加入kscn溶液,显血红色的溶液是三价铁溶液,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的是二价铁溶液。

3.加入naoh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三价铁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马上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溶液为二价铁溶液。

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三化学高效复习方法高三化学速成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sio2=sif4+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1.燃烧规律:

凡是除了f,cl,br,i,o,n这六种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负价元素的化合物(nh3除外)不能燃烧外,其他非惰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能燃烧,且燃烧的火焰颜色与对应单质燃烧的火焰颜色相同或者相似。

2.气味规律:

a、凡是可溶于水或者可跟水反应的气体都具有刺激性难闻气味;如卤化氢。

b、凡是有很强的还原性而又溶于水或者能跟水起反应的气体都具有特别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如h2s。

3.等效平衡的两个推论:

a、定温和定容时,在容积不同的容器进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之比等于容器的体积比,则建立的平衡等效。

b、在定温、定容且容积相同的两个容器内进行的同一个可逆的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成一定的倍数,则数量多的容器内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对数量少的容器加压!

4.离子化合物在常态下都呈固态。

5.一般正5价以上的共价化合物(非水化物)在常态下是固态!如:p2o5,so3。

粤沪版高三化学教案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

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教案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