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教案(专业23篇)

时间:2023-11-19 07:08:06 作者:MJ笔神

教案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的教学计划,起到指导和调控教学的作用。以下是一些经过实际教学检验的一年级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全册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法方法。

2、大数记心里,小数上下加减加法:大数记心里,小数往上数,如4+2=把4记在心里,往上数两个数,5、6,之后得出结果4+2=6减法:大数记在心里,小数往下数,如6-3=把6记在心里,往下数三个数,5、4、3,之后得出结果6-3=3家长需配合每日为宝贝出30道10以内加减法,提升幼儿的算术能力,注意不要让孩子数指头,养成习惯不好改,培养心算能力。

3、运用分解技巧从分解组合开始教孩子,一边分,一边用语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能说出来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从5以内的开始。先从分解2开始。每次分开后表述完,要记得在合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

能根据100以内两个数的比较大小,能正确运用“〉、〈或=”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00以内数是一年级学生刚刚才认识的,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两位数比大小有十位相同和十位不相同两种情况,较为有难度。

1举例说明法。

2引导学生观察。

一、回顾旧知。

给数字宝宝找房子.出示数字23846563968100。

第一个房子是一位数的房子,第二个房子是两位数的房子,第三个房子是三位数的房子。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小木棒比较46和38的大小。

用小木棒摆一摆:46由4捆小木棒和6根小木棒。

38由3捆小木棒和8根小木棒。

2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

(1)根据数的顺序来比,46在38的后面,所以46>38。

(2)根据数的组成比较大小。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38是由3个十和8个一组成,所以46>38。

2.利用计数器比较大小。

(1)在两个计数器上分别拨出53和56。

(2)比较53和56的大小,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方法一:根据数的顺序来比,53在56的前面,所以53<56。

方法二:53和56的十位上都是5,表示有5个十,所以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上的数,53的个位上是3,56的个位上是6,所以53<56。

(3)训练比较大小。

35○3946○4863○69。

3.再次观察42>37和23<25这两组数,归纳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点拨及小结。

两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1)25○23。

86○89。

99○99。

谁大?

1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

2都是两位数时,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

3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

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之教室》教案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老师写。

说课稿。

教案。

希望大家喜欢!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观念。

1、看看我们自己的教室前后、左右、上下有什么?先自己说一说。

2、同桌说一说。

3、全班同学交流。

1、想一想,你小房间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

2、说一说,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指一指,说一说,你的文具盒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

1、出示火车站的挂图。

2、学生用箭头画一画去火车站的路线。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用上前后、左右、上下。

1、书上63页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教案

1、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照教科书中百数表里格子的大小,每人准备一个田字框、一个十字框和一个1010的方格图。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2、启发: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几?最大的一个数呢?如果要求按顺序填数,你能把这张表填写完整吗?试一试。

3、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填表的情况。

学生完成后,指出:同学们刚刚完成的这张表,我们通常称它为百数表。

4、根据填表的过程,回答问题。

(3)89比哪个数大1,又比哪个数小1?40比哪个数小1,又比哪个数大1?

5、按顺序填数。

(1)出示教科书第36页第2题的第一张表。

28。

29。

33。

要求学生按顺序填数。学生完成后,把表中的28、29和33分别改成48、49、53,让学生再填一填。

(2)出示教科书第36页第2题的第二张表。

98。

97。

93。

要求学生按顺序填数。学生完成后,把表中的98、97和93分别改成78、77和73,让学生再填一填。

1、提出要求:从刚才填好的表中横着选几行数,分别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2、继续要求:从刚才填好的表中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排数的个数上都相同;每一排数从第2个开始,十位上分别是1、2、39;每一排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0,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0等等。

3、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全又快。

(1)写出1~100中个位上是5的所有的数。

学生完成后,追问:个位上是5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2)写出1~100中十位上是5的所有的数。

学生完成后,追问:十位上是5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4、解决实际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联系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因为第35号病人还没有看,所以已经看了34个病人。

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找到答案。

3、出示图。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6、出示图。

提问:你能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根据中间的这个数,猜出框内其余的几个数吗?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百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想一想,除了教科书上的这种填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数表吗?用其他方法填出来的百数表中又会有什么规律呢?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按自己的设计再填一填。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教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1、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数量在7以内)。

2、能够独立地取放、整理操作材料。

3、能否认真听讲,并跟随教师要求,积极举手发言。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高矮不等的娃娃和大小不等的圆片)。

操作条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出示点卡、观察目测群数,复习7以内的数及数量。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量的差异。

教师出示高矮不等的娃娃,请幼儿说说谁来了有几个,他们长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高矮)。

师:今天这几个娃娃要出去春游,老师觉得这样随便站成一排太乱了,像请小朋友帮助他们按着顺序排队,谁有好方法的,请你来说一说。

a、从矮到高排。

请幼儿将自己的娃娃卡片取出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一排。

排好后说一说你有几个娃娃,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教师请1-2名幼儿演示并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巡回指导、检查。

b、引导幼儿进行逆向排序(从高到矮)。

有没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方法不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的?(请用不同方法的幼儿展示)。

启发其他幼儿思考:他是怎样排的?这样排对吗?

请幼儿集体操作从高到矮排列,教师巡回检查总结。

c、教师出示一张与之前一样的娃娃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这个娃娃排在哪里好呢?

2、幼儿操作活动。

(1)给圆片排队。

请幼儿说一说这些圆片有什么不同,你能帮他们排好队吗?

请幼儿排好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案

1、知识目标: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钟面及整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生可能说:闹钟,师引导说:钟表(板书:钟表)。

2、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

师: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到钟表王国去看一看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生看)(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种各样)。

师:你们觉得钟表王国有趣吗?

3、板书课题。

师:这些表别看他很常见,很普通,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寻找其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的组成。

师:观察这些钟表,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

生可能说:

(1)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

(2)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3)有12个数字,让生把12个数字宝宝送回家。讲解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部分,12个大格。

(贴图:钟表),并小结:钟面上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有12个大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

师板书:时针、分针。

问:那大家平时看到的时针和分针是静止不动的吗?(生说:不是。)。

师:对。时针和分针要有规律地转动起来才可以帮我们记录时间。那他是怎样转动的呢?咱们一起来用手比划一下,这样转动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两圈)。

(二)教学整时(学习中文表示法)。

过渡:听,谁家的钟表响了?

1、(课件出示情景图)原来是小红家的钟表响了呀,妈妈正对小红说:起床的时间到啦!小红打了个哈欠说:我不认识钟,你骗我吧,我还要再睡会。

师:小朋友们,你能教教小红怎么看时间吗?

生:是7点(7点钟)。

师引导:7点在书面上表示叫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呢?谁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生说: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指生说,全班说。

师:这个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啊?每天都发生在你们的身上啊?(生说略)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小练习:(我会看)8时、3时、6时,并请生板演中文表示法。

2、你们真聪明!已经会看时间了。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三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桌讨论。

学生观察,同桌互相找一找,说一说。

3、小结方法:

师: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可能说(1)这几个都是整时(2)分针都指向12。

生试说:略。

师小结:像这样,分针指向12的时刻都是整时。(板书:整时)到底是几时呢?我们还要接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观察6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5、出示12时的钟面让生观察。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拨钟表游戏。

1、师拨钟表生说时间。

2、师说时间生拨钟表。

3、同位互相拨。

4、师:刚才的11时小朋友都会拨了,那再过1小时的时间你会拨吗?

汇报,展示,评价。

师:再过2小时呢?

四、学习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方法---电子表示法。

五、学习动手写时间—《小明的一天》。

师:我们来看一看小明一天过得怎么样,他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呢?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

(1)生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

(2)指名反馈,7时起床;9时上课;10时课间活动。

(大屏幕演示)12时吃午饭,6时看动画片,9时睡觉。

(3)师:这几个时间我怎么觉得这么特殊啊?你们知道它们特殊在哪里吗?生说。

生: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过渡: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得真是井井有条啊!相信同学们也会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好的,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六、做找朋友的游戏。

七、展示这节课的收获,课件出示练习题。

八、小结:

小朋友,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能合理利用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九、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与爸爸妈妈商量,一起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

板书。

认识钟表。

时针(粗、短)。

分针(长、细)。

7时8时3时6时。

7:008:003:006:00。

(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一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案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五、作业:练一练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一练5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难点: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作业:练一练各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五、作业:练一练2题。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

1、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与“十”以及“十”与“百之间的关系。

掌握比较100以内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大小。

计算器,多媒体。

(一)学前准备。

1、从30数到40,从36数到46。

2、写出十位是7的所有数。(出示课件)。

3、比79多1的`数是(),比79少1的数是()。

4、7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二)新知。

1、师出示例5(看课件)请学生回答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2、完成例5图下的提(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

方法一:在数位顺序中23在25的前面,所有2325。

练习:出示课件。

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数的顺序》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根据按行数、列数确定一个数的位置。

2.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发现百数表中简单的规律。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

2.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看!它们来了。读一读,打个招呼吧!哇!太乱了。没关系,那就请它们先排好队,再和我们见面,好吗?为了让它们排得更整齐,教师为它们准备好了各自的房间。现在就欢迎它们入场吧!

2.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排列规律。

(1)第一支数队伍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排得很整齐。请它们住进从上数的第一行吧!我们一起读一读,请它们入住。(1、2、3、4、5、6、7、8、9、10)。

(2)又来了一支数队伍,它们应该住在哪儿?就让他们入住第二行吧!(11、12、13、14、15、16、17、18、19、20)。

(3)瞧!瞧!这里来了一支特殊队伍。(11、22、33、44、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你猜到了吗?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66、77、88、99)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都一样,但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

(4)咦?又来了另一支数队伍。(10、19、28、37、46、55、)这支数队伍的下一个数是几?再下一个呢?(64、73、82、91)。

原来,这些数队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下面我们就按这些顺序,请其它的数朋友也住进它们的家吧!

全部都住满了,这儿一共有100个数呢!它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

(5)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横着观察。先请从上数的第四行数出队。请小朋友们读一读,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31、32、33、34、35、36、37、38、39、40)横着看,它们的十位上的数字都是3(40除外),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其它行也是这样排列的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6)竖着看,请从左数第三排出队,(3、13、23、33、43、53、63、73、83、93)它们的个位数上的数字相同,下面一个数总比上面一个数多10。其它列也是这样吗?小朋友们赶快找一找。

小结:百数表中无论是横着、竖着,还是斜着的数队伍的排列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所以看起来都很整齐。

3.为数找家,构建数之间的关系。

(1)35的家在哪里?

找到十位是3的这一行,再找到个位是5这一列,相交的地方就是35的家。35这个数感谢你,也感谢站岗的小士兵,帮它们很快找的了自己的家。

(2)53也有5和3,为什么不能住在一起呢?

35和53虽然都有5和3,但它们所在的数位不一样,所以不能住在一起。看来,为数找家,一定要看清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3)怎么给46找到家呢?

(4)现在你能很快为67找到家吗?还有90呢?

(1)为数和数组找家。

你能猜猜这张照片中那些数朋友还没回来吗?

听说摄影师现在在拍照,数朋友都回来了,可是数太多了,不好拍。摄影师要求它们变队形后才能拍照。你们能帮它们变变队形吗?现在只要大家喊出“一二变”.

(2)引入数轴。

都是数,为什么50离60那么远,离51那么近?两个数相差得越多,就离得越远;相差的越少,就离得越近。

(3)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们能在上面为67找到家吗?

希望今后小朋友们能认识到更多的数朋友!

小学一年级数学百以内数的顺序教案

1. 使学生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明确百以内数的顺序,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探索并发现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增强数感。

3. 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照教科书中百数表里格子的大小,每人准备一个田字框、一个十字框和一个1010的方格图。

1. 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2. 启发: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数是几?最大的一个数呢?如果要求按顺序填数,你能把这张表填写完整吗?试一试。

3. 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填表的情况。

学生完成后,指出:同学们刚刚完成的这张表,我们通常称它为百数表。

4. 根据填表的过程,回答问题。

(3) 89比哪个数大1,又比哪个数小1?40比哪个数小1,又比哪个数大1?

5. 按顺序填数。

(1) 出示教科书第36页第2题的第一张表。

28

29

33

要求学生按顺序填数。学生完成后,把表中的28、29和33分别改成48、49、53,让学生再填一填。

(2) 出示教科书第36页第2题的第二张表。

98

97

93

要求学生按顺序填数。学生完成后,把表中的98、97和93分别改成78、77和73,让学生再填一填。

1. 提出要求:从刚才填好的表中横着选几行数,分别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2. 继续要求:从刚才填好的表中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排数的个数上都相同;每一排数从第2个开始,十位上分别是1、2、39;每一排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0,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0等等。

3. 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全又快。

(1) 写出1~100中个位上是5的所有的数。

学生完成后,追问:个位上是5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2) 写出1~100中十位上是5的所有的数。

学生完成后,追问:十位上是5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4. 解决实际问题。

(2)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联系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明确:因为第35号病人还没有看,所以已经看了34个病人。

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找到答案。

3. 出示图。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6. 出示图。

提问:你能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根据中间的这个数,猜出框内其余的几个数吗?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启发:这节课我们通过填教科书上的百数表以及看表、用表,进一步认识了百以内数的顺序,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想一想,除了教科书上的这种填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填百数表吗?用其他方法填出来的百数表中又会有什么规律呢?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按自己的设计再填一填。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全册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混合运算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是怎么做?

二、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林收集了23个塑料瓶和26个塑料袋。

小红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6个。

小青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少4个。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3、解决问题。

列出算式计算。

(1)23+6=。

研究算法。

(2)26-4=。

说说算法。

三、巩固算法。

1、第一、二题先分清谁多谁少然后再列式计算。

2、独立完成第3题,后校对,并选几道说说算法。

3、第四题是一道开放题,每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也可以把问题出给同伴做。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根据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熟练、准确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

1、出示口算题。

30+507+6058-6。

2、抽生说说每题的计算方法。

独立计算,请生板演,并说说应注意什么?

二、组织竞争练习。

1、比一比,练一练。

2、提出比赛规则。

3、组织进行口算。

1题独立计算“开火车”校对,统计全对的人数。

2题独立运用竖式计算。

4题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独立完成。

5题观察图画,互相交流规律,在书上接着画。

6题在孔雀羽毛上写出得数是37的算式,小组合作。

8题独立完成。

4、统计每组得分,评选优秀小组。

三、通过数学故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看图讲故事。

2、被墨水遮住的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呢?你是怎么想的?

3、交流汇报。

四、简介“数学万花筒”的小知识。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1、出示口算练习。

2、抽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二、看图列式。

1、第三题。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独立列式解答。

2、第九题。

讲叙申奥成功的故事,出事申奥投票结果。

算算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三、巩固练习。

1、第七题。

看图说题意: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请估计100元可以怎样买?

请列式计算,每套衣服应付多少元?

2、第十题。

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哪些商品,各是什么价格?

请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数学游戏。

1、出示神奇的算式。

2、请计算第一组第三题,再观察这三题有什么规律?

3、说说发现的规律。

4、请按照规律将第一组后五题填出,交流。

5、说说这些算式的神奇之处。

6、计算第二组前三题,找出规律,再接着把算式填完。

7、第二组算式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8、你还能发现这两组之间的联系吗?

五、小结。

通过练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要学好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青蛙的一些知识?(学生互相说说。)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青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每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除掉农田里许多的害虫,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两只可爱的青蛙。(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青蛙吃害虫”情境图,看图编故事。

师:谁能看图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指名讲故事)

2、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样算的?

讨论:你是怎么样想的?

谁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自已的计算过程?

4、拨计数器,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5、游戏:看谁看得最快。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评课稿

5月5日听了一年级曲晓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吗,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注重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渗透。

教师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引领学生“知道了什么”来梳理题目信息说,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视学生的检验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检查。检查是个很好的习惯,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和一般的计算等题有所不同,它既是对自己做题过程认真与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顺向根据解题步骤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考。

2、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曲老师用微课来讲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学具让学生操作。

3、注重学生自主交流能力。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摆,一人说想法,学生思路得到了沟通,达成一致。

一年级《数的顺序》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显示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一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在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在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个位是5的数;

(2)个位是0的数;

(3)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一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的理由。

7、想想做做第7题。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教学后记:尾数是零的双数理解的不够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课时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的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板书:14-9=5

4101

+5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有条理的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一年级《数的顺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一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一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一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一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41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一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 十几减9的口算。

2、 十几减8、7、6的口算。

3、 十几减5、4、3、2的口算。

4、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符号的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以及创新的数学思想。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知识是有困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来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来表征比较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和“=”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由于“”和“”比较相近,学生难以分辨,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辨小方法和教师讲授的顺口溜以及之后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且能正确使用这三种关系符号。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和记忆“”和“”。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和“=”。

课件,猴子、梨、桃、香蕉图片,三种符号图片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1~5)

2、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好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根香蕉、3个桃子、4个梨)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的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1、认识关系符号

(1)教学“=”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3只小猴的数量和3个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写成3和3一样多。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和3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等于3)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

2、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4)辨析: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2、小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

做个加法表。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1、整理加法表。

讨论写卡片。

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评课稿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王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王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王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整节课在活动中认识左右,在生活中区分左右,如果再从课本上上进行一些左右的练习就更完美了,这样就会让生活中的数学回到课本中的数学。也就是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